3年前的受捐者,成了捐献者 浙师大80岁退休博导捐献角膜

发布时间:2015-06-11 08:42 | 来源:钱江晚报 2015-06-11 A0007版 | 查看:1214次

  昨天下午3点多,金华的雨很大。

  丽泽花园小区,73岁的徐阿姨怀揣着一本眼角膜捐献荣誉证书,一步一步往家里走。

  开了门,她一下瘫坐在地,翻出老伴徐秀登的一叠叠照片,呆呆地看。

  昨天上午,老伴走了。几年前,他的右眼接受过别人捐助的眼角膜,他也嘱咐过,将来同样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我们想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徐阿姨强忍着泪水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昨天,老先生捐献出的眼角膜已经运往宁波,将帮助一个人重见光明。

  3年前他移植了别人的眼角膜

  徐秀登今年80岁,东阳人,退休前是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8年,老人觉得眼睛不太舒服,到医院一查,得了白内障。做完手术,留下了后遗症,总觉得眼前有蚊子在飞,医生说这是飞蚊症。配了些药吃,也不见好。

  老人那个着急啊。天天要看书的,眼睛这样,那可如何是好。

  后来,他在一家药店买了眼药水,不料滴了一段时间后,右眼角膜受损严重,看东西都没法看了。医生说,如果想恢复从前的视力,只有换眼角膜了。

  于是,他做了登记,但在浙医二院排队一年多,一直没等到。

  2012年,无奈之下,他又到北京的医院去碰碰运气。在北京,他幸运地等到了眼角膜。

  手术很成功,右眼移植了新的眼角膜后,他又能跟从前一样每天看书写字了。每天早上,他跟老伴去锻炼身体。日子过得很惬意。

  徐阿姨也是浙师大的一名教授。她跟老伴提议说,我们年纪大了,也不知道啥时候就走了,“我们走后,把眼角膜捐出来吧”。

  老伴一听,立马赞成。自己的右眼能好起来,他一直很感恩,“等的滋味太难受了,比我等得更久的人太多了”。

  如今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出去

  最近半年,徐教授总觉得喘气有点费劲,锁骨这块地方很痛,找了很多家医院,都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5月底,他又犯病了,家里人把他带到金华中心医院疼痛科去看。这回,医生总算找出了症结所在。原来是心脏出问题了,发现时已太晚,身体出现了各种并发症。老先生直接住进了ICU,期间抢救了好多次。

  “昨天去看他,脸色都还很好的,没想到今天早上就不好了……”徐阿姨哽咽着说,太突然了,去年下半年,他爬楼梯都还是两阶两阶的,住院前一天,还跟她一起去锻炼过呢。

  得知无力回天,徐阿姨立马找到主治医生,提出要捐眼角膜。接着,医生就联系了红十字会。

  徐阿姨说,他们本来想捐双眼的眼角膜,但志愿者告诉她,移植过来的那只眼角膜不能再利用。

  徐阿姨颤抖地在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然后通知了儿子女儿。

  他的夫人说将来也会捐出眼角膜

  徐教授是个爱钻研的人,哪怕是退休后,依旧研究地质、地震方面的东西。有时还被一些学校邀请去讲座。

  他还很有爱心。

  看到哪里遭了灾,夫妻俩都会捐款。这样的习惯已保持30多年。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徐教授想都没想,就捐了500元。这笔钱,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2003年SARS,2008年雪灾,他们也都捐了钱。前两年一口气给浙师大捐了5万元。这些年累积下来,总额毛估估有十几二十万。

  徐阿姨很低调,一直说,“你们不要报道我们的事,就说捐角膜的事就行了,现在捐器官捐眼角膜的人太少了。我们希望能尽一份力,让更多人去关注这个。”

  徐阿姨说:“等我走了,也要捐眼角膜。”

  到目前为止,徐秀登教授是金华年龄最大的角膜捐献者。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