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9 10:25 | 来源:光明网 2015-02-26 15:12 | 查看:934次
作者:龙敏飞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名博士生,有着很高的学历,想去改变故乡,却又有心无力;想记住故乡的一切,但关于故乡的记忆却日渐模糊。再加上,不少没上过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同学们,早已成家立业,一些还事业有成,大有衣锦还乡的意味,这样的现实,让这名博士感叹“知识的无力感”,其实在情理之中。毕竟,类似的感慨早已有之,并非今时今日才有的事;对于类似的感叹,公众也无需过于敏感,毕竟,博士生在仰望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仰望博士生。
对于“知识的无力感”,有人将其简单解读为“读书无用论”,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方面,无力与无用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并不能简单划等号,无力更多的是现实的无奈,无用则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传递;另一方面,“知识的无力感”并没有从根本上对“知识”进行否认,但“读书无用论”则不同,则是赤裸裸地对“读书”进行了否定。可以说,“知识的无力感”,更是一种“牢骚太盛”的写照。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譬如“萝卜招聘”层出不穷,“拼爹魅影”花样百出,这样的现实,对于一些“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学子而言,是不公的。这便是说,无论其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突出,碰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撞了一鼻子灰。这样的尴尬现实,的确会给现实带来一些不好的引导。但很显然,类似的事情尽管不少,但终究只是少数。更何况,现实的改变,也在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客观来说,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其返回自己的故乡,难免有些感叹,有积极正面的,也会有消极负面的,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逻辑。对于博士生而言,看到故乡的变化,看到变化中的乡村,看着发小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再想到自己还一事无成,内心难免有些酸楚。但事实上,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正如另一名博士生对此进行回应时所言,“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
因而,博士生返乡笔记透露出的“知识的无力感”,其实只是转型期的阵痛,对于这样的阵痛,有些人能很快接受,有些人适应却需要一些时间。这名博士,正属于后者,因而,他发出的所谓的“知识的无力感”的感叹,其实只是青春的迷茫而已。面对变化的世界,面对社会传递的负面情绪,这名博士生,仍然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他与现实,仍然处于磨合的状态。对于“知识的无力感”之争,我们仍然需要摒弃这背后的负面传递。(龙敏飞)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