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生:小山沟崛起“神州第一组”(3图)

发布时间:2008-12-10 08:00 | 来源:新华网 2008-11-20 14:52:49 | 查看:3580次

  人物简介:

  周宝生,1953年9月生,嘉鱼县官桥村八组组长,湖北田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董事会董事长。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小山沟,30年来屡屡创造奇迹:他们打造的尖端产品用于“神舟”飞天;生产的桥用缆索出口世界各地;中国首个村级博士后工作站也落户这里……

  这个只有58户的村民小组,创造了人均四百多万元的资产,被誉为“神州第一组”。奇迹的背后,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领头雁”周宝生。正是他,带领两百多名村民,书写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神话。

周宝生(右一)带领二百多名村民,书写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神话(资料图片)

漂亮的农民别墅

官桥八组鸟瞰

  凤阳小岗村 启示小队长

  斗胆分田到农户

  楚天金报消息:这是距嘉鱼县城不远的一个贫瘠小山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一年四季起早贪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50元,家家住着土砖房,青黄不接时,还要吃国家“救济粮”。

  周宝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贫穷的生活,让他早早萌发了外出打拼的念头。高中毕业后,周宝生来到县城,先后换了几个工作,最终,他在嘉鱼县化肥厂落了脚。

  1976年的一天,厂里一名工人上班迟到了。车间主任生气地说:“再这样,就罚你回农村去。”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周宝生。“我就不信在农村过不上好日子。”几年的闯荡,让周宝生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天后,他作出了改变其一生的抉择:辞去工作,回到官桥村八组。1978年,周宝生被选为生产队小队长。

  当时,全国农村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上任没几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安徽凤阳小岗村联产承包的报道。这让早就对吃“大锅饭”不满的周宝生看到了希望:小岗村可以把田分给农民,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干就干,田地很快被分到各家各户。这在嘉鱼县可是“头一遭”。驻队干部得知后,连夜来到周宝生家,劝他把田收回来。劝了整整两个钟头,周宝生一言不发。无奈,驻队干部只好离去。

  结果,村民们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次年,八组的粮食产量破天荒地达到了17.5万公斤,比历史上最高年份还高出5万多公斤。收获季节,乡亲们笑逐颜开:他们终于可以一日三餐吃白米饭了。

  赚了归公家 赔了算自己

  “不务正业”大发展

  就在村民为丰衣足食庆幸时,周宝生又迈出了大胆的一步。1981年,全国兴起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浪潮。他拿着农民可以经商的红头文件,带着一帮农民,在官桥集镇上办起了小卖部、冰棒厂。一年下来,竟赚了七千多元。

  乡亲们喜出望外,纷纷谈论着如何扩大规模。这时,周宝生却又作出一个更惊人的决定:店不开了,回去开矿、办厂。“生意做得好好的,不干了,这不是瞎搞吗?”大伙一时想不通。一些领导也劝周宝生:“咱当农民的,天职就是种地。你这样瞎搞,就是不务正业,迟早要吃亏。”

  可周宝生不管这么多,认准的事就要干到底。为打消大伙的疑虑,他拿出家中仅有的6000元积蓄,在村民代表会上敞开心窝子:“煤要挖,厂要办,赚了钱是公家的,赔了本算我私人的。”就这样,煤矿、砖瓦厂先后开工。

  1983年春,听说武汉有家铸造厂准备转产,低价出售设备,周宝生连夜到县城找专家论证。第二天,他带领几个年轻人赶到省城。设备运回的那天,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机器不能被淋湿,周宝生来不及多想,脱下衣服便盖到了机器上。一件、两件……大家纷纷效仿。结果,周宝生回到家就大病一场,而铸造厂的铸件却一批批生产出来。

  1985年前后,在周宝生的带领下,官桥村八组陆续开办了手套厂、沙发厂、金属结构厂等十多家厂矿企业。几年工夫,八组居然有了几千万元的资产。

  有了钱,村民们的心思多了起来。有人提议,这么多钱放在集体,万一风吹草动,全会鸡飞蛋打。面对这些议论,周宝生犹豫了:万一政策有变,血汗钱打了水漂,确实对不起乡亲们,可是,事业刚刚起步,钱就这么分了,心有不甘啊。那段时间,他天天研究报纸,分析国家政策。“一花独放不是春,八组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周宝生下定决心:每户补助5000元建房,其余的钱全部拿出来扩大再生产。“要发展,没有一点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行的。”抚今追昔,周宝生深有感触。

  情系高科技 立雪专家门

  筑巢引来博士后

  然而,敢为人先也要付出代价。1993年,八组投入五百多万元,从加拿大引进全自动机械化养鸡设备生产线,结果造出的设备没卖出一套。后来,八组又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电子厂,又失败了。

  接连的失败,让周宝生意识到:乡镇企业在资源型生产、劳动密集型路子上似乎走到了尽头。他又陷入了沉思:要想突破瓶颈,只有引进人才,走高科技企业的路子。

  1993年3月,就在周宝生筹划如何创办高科技企业之时,我国著名磁性专家刘业胜教授慕名来到了官桥。4个月后,嘉鱼第一个高科技企业——长江合金厂成立了,当年就完成产值230万元,盈利60万元。不久,永磁合金被国家计委认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产品广泛服务于军工与民用。

  合金厂的成功,让周宝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国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国道主干线无不跨江过河。周宝生从中捕捉到商机:上缆索厂。1997年隆冬,缆索生产进入关键时刻,武汉白沙洲大桥制索业务被接回缆索厂。然而,锚固技术却卡了壳。怎么办?找专家。一次、两次……周宝生也记不清多少次登门,都没有遇到人。最后一次,他听说老专家外出开会,将要回家,便在门外等了整整5个钟头。大雪纷飞,周宝生不停地在冰冷的雪地上跺着脚。看见屋外瑟瑟发抖的周宝生,老专家深受感动:“就凭你们这么强的事业心,我一定帮你们把缆索厂办成功。”

  雪夜求教的故事不胫而走,一大批专家纷纷来到八组。“田野”牌桥用缆索编织出的一把把“竖琴”,在武汉白沙洲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缅甸玛哈邦多拉大桥上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

  对此,周宝生没有陶醉。此后,他又来了一个大手笔:推平一座荒山,建起了“中国博士后高科技工业园”。此后,八组又先后上了焊丝厂等多家“高、精、尖”企业,并组建了湖北田野集团公司,将官桥村八组打造成了国内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钎具、桥用缆索、新特药产品的生产与科研基地。

  2003年,50岁的周宝生又抛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计划:投资7亿元与武汉大学合作创办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之所以投资高等教育,初衷就是为农村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现在看来,与我当初的计划还有差距。下一步,我将潜心研究实施这个计划。”谈到教育事业,周宝生雄心勃勃。

  到去年底,官桥村八组已拥有6家大型企业,总资产达到11亿元,“要是划到每个人头上,有四百多万元”。然而,周宝生并没有停歇。眼下,他又走出小山村,忙于运作股票上市,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钱不算富 制度促和谐

  夜不闭户民风淳

  10月27日,记者来到嘉鱼县官桥村八组,一幅壮美景象映入眼帘:宽阔的马路两边,植满苍松翠柏;绿树掩映下,一排排农民别墅和专家公寓整齐划一;塑胶运动场与喷泉广场相映成趣;一栋栋现代化办公楼气势恢弘;远处,森林公园郁郁葱葱,让人仿佛走进了新兴都市,又好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相比起这些,最让我满意的是,这里民风淳朴,基本上能做到夜不闭户。”周宝生自豪地介绍。“这些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靠制度,3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和别处不同的是,我们不搞花架子,有了制度就必须落实,不落实讲什么都没用。”他说。

  周宝生给记者讲起一个小故事。那是多年前,一个小孩在鱼塘里捉了两条鱼回家。按照组里规定,这要罚款15元。当时,一公斤鱼也就值几角钱,15元可不是小数目。孩子的妈妈跑到周宝生家,又哭又闹。“那不行,既然大家都同意的制度,就必须执行。”结果,这位妈妈最终还是交纳了15元的罚款。

  “和邻居吵架一次罚多少,夫妻间吵一次罚多少,鸡鸭散养该罚多少……所有这些,我们都有明文规定。”周宝生说,这么多年来,各项规章制度已延伸到生产、生活、经营、学习、管理、勤政廉洁、党务工作等各个方面。

  “我总说,光有钱不算富,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致富。”周宝生说。为了这个理念,他在严令禁止各种歪风陋习的同时,还于1990年建起了农民文化中心、塑胶运动场等,每年组织卡拉OK比赛、篮球比赛及文艺晚会等,倡导大家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学管理、学时事政治。

  在周宝生的苦心经营下,官桥八组连续1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最佳文明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湖北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文图/记者张文龙 通讯员周晓 实习生胥程)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