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专家建议稿出炉“内幕”(图)

发布时间:2014-12-16 10:53 | 来源:新京报 2014年12月16日 第009 | 查看:967次

  在新闻发布会上,刘培峰、金锦萍、王名(从左至右)三人将手掌紧紧叠在一起。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专家建议稿)发布。洪治供图

  12月14日下午,毗邻清华、北大的一个酒店会议室里,以“三个教授”为主角的新闻发布会悄然展开。

  在学者、政府官员和记者的见证下,三人登台。宣布发布会开始时,三人将手掌紧紧叠在一起。

  发布会发布了慈善法(专家建议稿)。专家建议稿希望对我国即将出台的《慈善法》提供参考和借鉴,使《慈善法》成为良法。

  半年来,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办、明德公益研究中心承办的“慈善立法半月谈”共举办13期,三位教授以及近百名学者,NGO组织成员,政府人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为专家建议稿的出台打下了基础。

  一个电话

  今年3月初,金锦萍有些激动。她刚刚参加完全国人大内务司专家论证会,论证慈善法起草事宜。2013年11月,慈善法被列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最终确定由全国人大内务司牵头起草。

  金锦萍,北大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当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列出慈善法立法路线图时,金锦萍想到了“我们就是以研究法律为主线的,这个时候应尽一把心力”。

  她打算举办系列论坛,研究慈善法的立法事宜。但“法律条文要社会实践做辅导,和谁合作呢?”

  她想到了王名。王名,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常年关注社会组织。

  金锦萍给王名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借助双方优势合作。“没想到我们不谋而合。王名称,他正有合作意愿。”

  王名称,当得知全国人大要起草慈善法,他“很激动,一定要参与其中,反馈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

  两位教授认为,北大和清华在慈善立法上合作,是尝试,更是挑战。

  为何是挑战?12月14日,金锦萍咧着嘴讲了一个段子——北大和清华曾经都是较着劲儿的,曾经有人发帖问谁是世界名校,北大发帖说,清华出西门向南100米即是(北大),清华发帖反击“北大出东门,向北200米是(清华)。”

  十三次跨界讨论

  一个电话之后,两名教授确定合作意向。金锦萍趁热打铁,随即去清华王名的办公室“喝茶”。

  金锦萍称,她和王名教授在喝茶中敲定了联合举办13次慈善法论坛选题,拟定慈善立法专家建议稿给有关立法机关借鉴。喝茶中,俩人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纳入核心成员。于是,三个人准备搭台唱戏。

  4月26日,慈善立法半月谈“开坛”。首场,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等20余位学者、专家、社会组织人员齐聚一堂,讨论慈善的界定,慈善的定义和慈善法的定位等问题。

  现场直奔主题,学者专家们表情严肃,认真参与探讨。穿粉色衬衣的王名,笑了。 

  论坛邀请嘉宾既有实战派,如乐龄的王艳蕊、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有理论派,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还有民政部和全国人大的官员,如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陈佳林等。

  论坛中,仨人打组合拳,一个主持,一个解题,另一个破题。然后是针对同一问题请现场近二十位嘉宾发言讨论。

  从4月26日到12月1日,三个教授共开了13次慈善法论坛。论坛主题涉及慈善组织的识别和分类、治理结构、财产分配;社会企业和公益信托;政府和慈善组织的税收;信息公开等慈善法或将涉及的各个方面。

  “我们三个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准时主持会议,并将系列论坛持续下去”,金锦萍称,会后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大家发言踊跃,有的超过5分钟发言规定时间,还向主持人请求加时。”

  妥协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秋高气爽,雾霾散尽,大家早点开完会,让我们尽情享受大自然吧。”论坛多在周六上午举行,论坛主持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培峰诗人般的主持风格引得全场捧腹。

  “我不同意王名老师的观点”、“你这样说不对,你是官本位”,论坛中,“争论激烈”,是慈善立法半月谈的一大特点,新京报记者所亲历的十多次论坛发现,几乎每场慈善法论坛都有激烈争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论坛中,让金锦萍感动的是,“民政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全国人大法工委等有关领导几乎场场都参与,本来以为他们是走个过场,没想到特别认真,每一个人都积极踊跃发言。”

  王名则笑谈中午开完论坛之后的情形,“二十多人一起聚在简易的会议室吃20元的盒饭,边吃盒饭边讨论慈善法,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讨论也津津有味。”

  慈善法论坛中,爱坚持己见的金锦萍发现,自己慢慢学会了妥协,“慈善法论坛汇聚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公益组织。一部立法就是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看,观点会不一样。慈善法讨论中,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金锦萍举例,“志愿服务”一章为王名所主推,但就她而言并不想将该部分纳入慈善法,“王名老师不同意了,不断说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在过程中,我妥协了,将“慈善组织志愿服务”放进了专家建议稿中。

  为期半年多的慈善法论坛,抽去了三位教授大量的休息时间。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主任李勇称,王名老师还练就了休息、工作两不误的方法。“他喜欢在清华大学西操场锻炼身体,每天早7时,就会散步一个小时,他不是为散步而散步,而是边走边想问题,往往走一个多小时后,慈善法可能涉及的慈善组织、社会治理等系列问题就想出来了。”

  善法

  12月1日,头戴棒球帽的王名携手金锦萍和刘培峰,三人向慈善法论坛与会者鞠躬致敬。“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慈善法论坛,截至今日,共13期论坛成功举办。”

  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综合部主管田秀丽称,为期半年多论坛中,一共邀请了60多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公益组织代表,“所邀请的嘉宾都很乐意参会,到会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我们一次次为学者专家、政府人员等所感动,他们对慈善法的立法有深厚感情”。

  王名透露,13次论坛中,工作人员每一期都做了会议纪要,“我们整理出了13期累计超过10万字的会议纪要。反馈了慈善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然后提交给了有关立法部门。”

  金锦萍补充道,经清华、北大联手合作,在13次探讨的基础上,三位教授及其团队整理出了4万余字的慈善法(专家建议稿),建议稿包含14章共205条细则,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给立法部门参考。“我们期望建议被采纳。”

  王名称,北大、清华所做的一切,就是期望即将出台的慈善法能成为善法。

  三生有幸

  12月14日,慈善法专家建议稿在三位教授的致谢中落幕。会后,与会人员围着三位教授,像发现明星一样,合影拍照。

  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健也对三位教授开展的慈善法论坛给予高度评价,“专家的建议对慈善法立法有很大帮助,我们欢迎这种方式,也会借鉴这种方式来促进立法进一步完善……立法本身应是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这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方向。”

  多次参与慈善立法半月谈的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说,清华、北大慈善法论坛意义重大,我持续参会已有半年,“针对出台慈善法的专家意见稿,我们手中有7个,内容各有所长,我们采取兼容并包,谁的建议好,哪怕几十条中有一两条好,我们也会借鉴……社会各界有这么多人关注慈善法,我对将要出台的慈善法有信心。”

  多次参与论坛的北师大讲师马剑银认为,慈善立法论坛意义很大,论坛最大的亮点就是,参与慈善法起草工作的政府人员,参与到了论坛当中,并且以谦虚、包容的方式倾听各方声音。这会促使有关起草人员起草慈善法过程中,将草案直接放进去。

  14日,金锦萍在发布会上盯着慈善法论坛的LOGO看了良久。她称,这LOGO专为慈善法论坛设计,这是一个法字,也是广开言路的“谈”字,看起来还像“三生”二字。“我们期望这部新法也三生有幸”。 新京报记者 申志民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