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刘芳艳带盲人母亲求学感动社会(8图)

发布时间:2008-12-08 08:00 | 来源:腾讯网 2006-08-14 12:17 | 查看:2937次

妈妈的手又变粗糙了,这让刘芳艳很担心

哥哥回来了,母子三人第一次进餐馆,吃了一顿团圆饭

路遇坎坷,刘芳艳就这样背着妈妈跨过艰难

清晨,刘芳艳提着开水瓶上学去了,妈妈总是挨着大门边,听着女儿离开

目前已经出版了3本记录刘芳艳事迹的书籍。

来,擦擦嘴。

换上这身衣服,刘芳艳便成了食堂的一名“工作人员”。

妈妈第一次坐电梯,这让母女俩兴奋不已。

  本报讯 (记者 蔡早勤 赵静 熊波) 持续2个多月的报道,全国50多家媒体参与,17000条相关报道,本报推出的中国孝女刘芳艳,从感动湖北、宁夏、天津、福建到感动中国——

  刘芳艳,一个年仅21岁的女大学生,用她瘦小柔弱的肩膀背起自己的盲人妈妈,穿行在大学校园,边读书边照顾自己的母亲。最初,刘芳艳的事迹被当地媒体零星作过一些报道。本报经过2个多月的大篇幅强势报道,使刘芳艳的事迹迅速走向湖北、宁夏、天津、福建乃至全国。

  在感动中采访

  3月初,本报听说刘芳艳携母上学的事情后,职业的敏感让我们决定一探究竟,好好采访一下这个难得的女孩。本报派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赶赴荆门。当时的刘芳艳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颇费了一番周折,记者才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大门外的一个临时租住的小房子里找到了刘芳艳和她的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住处,仅有一张高低床,刘芳艳住上铺,妈妈住下铺。我们进门时,屋内灯光昏暗,刘芳艳正在帮妈妈轻柔而专注地洗脸,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了解了刘芳艳的一些基本情况后,和她约好明天早晨再来采访。第二天是星期五,我们清晨6时就赶到刘芳艳的住处。她已经为妈妈在酒精炉子上煮面条,正在帮母亲梳头。

  刘芳艳身体单薄,非常瘦弱,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背负着盲人母亲一起上学生活呢?她们母女靠什么维持生活?刘芳艳向我们讲述,讲述她苦难的童年,她为父亲治病冒着风雪站在县委大院的等待。来到荆门上学后,她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妈妈,得知妈妈掉下山崖摔断手臂后,她毅然休学带着妈妈到天津打工……刘芳艳说:“妈妈看不见,没人照顾,在家里很容易出事,没有了妈妈,我就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一定要把她带出来,用我的双手来照顾养活妈妈。”

  我们被刘芳艳的拳拳女儿心震撼着,感动着。要知道有多少年轻人,到了二三十岁还依赖父母养活,有多少大学生上了大学,就以贫困的父母为耻,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孩油然生起敬意。

  我们在荆门职业学院采访了三天。跟随着刘芳艳的脚步,亲身体验着她一天忙碌清苦的生活:清晨6时起床,帮双目失明的母亲洗脸梳头并做好简单早餐;上午8时,准时到教室上课;中午11时30分,来到学生食堂“上班”,帮忙卖饭,下班后,拿着午餐一路小跑赶回宿舍,和母亲一起吃饭;下午2时,上课;课后,打扫教学楼的阳台;下午6时,回到宿舍做晚饭,而她们母女每天的晚餐几乎都是清水挂面。吃完饭,和妈妈聊聊天,讲讲在学校的趣事,再安顿母亲上床休息,忙完这些之后,刘芳艳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学习……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刘芳艳的故事几次让我们心里发酸,落泪,她的孝义、坚韧、感恩,激荡、感动着我们。

  编辑部的策划

  第一篇报道写成,编辑读着稿件,流泪了。

  稿件报到编前会,立即引起了编辑部的高度重视,这个朴实的农家女儿的故事震动了编辑部每一个人的心。大家热议:

  刘芳艳的精神不正是现今社会中许多青少年所缺失的吗?一些青少年对父母除了无休止索取,没有任何奉献;一些农村学生不让自己的农民父母进校门,怕被人笑话;而一些城市的学生过着父母陪读的日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百善孝为先,孝义本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却在一些人的心里缺失了,一些人的荣耻观扭曲了,刘芳艳这种朴实而原始的孝义、知恩图报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社会所呼唤的。

  编辑部当即决定,要举全报社之力,大力报道刘芳艳的事迹,让全国人民了解这个女孩的孝行。我们要告诉读者一个原汁原味的刘芳艳,一个没有拔高、没有高大全、朴素真实的好女儿。

  3月13日本报在一版突出刊发了《带着盲人妈妈来鄂上大学》的消息和图片,同时在二版用整版篇幅翔实而深入报道了刘芳艳的事迹。

  报道刊出的第二天,省教育厅负责人看了本报报道后,号召全省大学生向刘芳艳学习,随后,省教育厅联合团省委、省学联授予刘芳艳“当代好大学生的称号”。

  随后,本报派出4路记者赴宁夏、天津、福建、南京采访。

  在宁夏,寻访刘芳艳的家乡,她的乡亲,老师,同学,寻找她成长的足迹;

  在天津,寻访刘芳艳带着母亲打工的火锅店,她的老板、同事、姐妹;

  在福建,寻访刘芳艳失散3年的哥哥,历经曲折艰难,终于找到了她的哥哥刘仓,并且把他送到荆门,一家离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在南京,寻访当年曾经资助刘芳艳的南京大学七姐。《宁夏日报》、《银川晚报》、《今晚报》、《福州晚报》等都在显著位置,用大版篇幅刊发了刘芳艳的感人故事,并且在网上开设专题,开通留言平台,一时间刘芳艳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报还联手新华网、新浪网、汉网等门户网站开设了刘芳艳专题,有些网站自动转载本报关于刘芳艳的系列报道,网上有关刘芳艳的报道有1.7万余条。

  4月2日,刘芳艳应本报读者的强烈要求,来到本报接听读者热线,一位黄石读者打来电话,一直不停地流泪,他说,看了《武汉晚报》20多天的报道,哭了20多次,一辈子都没这么哭过。

  全社会关注刘芳艳

  3月16日,在共青团湖北省委学习“八荣八耻”座谈会上,团省委书记肖菊华向与会者深情讲述了刘芳艳的事迹,并号召全省青少年向刘芳艳学习。

  3月29日,湖北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刘芳艳应邀参 加并发言,教育厅厅长路钢被刘芳艳的事迹所深深感动,他对刘芳艳说:“你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五四”青年节期间,刘芳艳荣膺“湖北省五四青年奖”、“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湖北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湖北省首届大中学生品学奖”等光荣称号。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热情邀请刘芳艳作报告,感动了许许多多的高校学子。

  本报关于刘芳艳的第一篇报道发出当天,我们开设的“读者留言板”就有数百名读者留言,读者中有的感动,有的自省,有的鼓励,有的帮助……此后数日,本报“读者留言板”共接到近万条短信,还有读者直接写信、打电话要求捐款捐物。

  宁夏石嘴山市副市长张作理来武汉出差,在天河机场看到本报报道,委托本报记者转交他的捐款;刘芳艳所在的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为刘芳艳的母亲安排了一间教师宿舍,并免费提供水电;荆门市民政局定期给予刘芳艳帮助;很多人留下钱捐给刘芳艳,连姓名也不肯留;本报为刘芳艳设立的捐助热线也热得发烫……

  我们将读者反应反馈给刘芳艳之后,她很欣慰有这么多人关注她,但是她同时也委托我们向好心人转达她的意愿:我可以靠打工和勤工俭学来养活我的母亲,学校也免了我的学费,我不需要捐款,请大家把钱捐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全国媒体聚焦刘芳艳

  本报报道使刘芳艳走向全国

  我们的系列报道持续了两个多月,报道之所以成功,除了刘芳艳感人的事迹外,报道还创造性运用一些新的媒体形式,如报纸报道与网站互动,开通读者手机短信留言平台,与电视电台联手进行立体报道,正是这种多种媒体的互动与联合操作,共同形成推动力,使刘芳艳的报道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推向全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读者关注、聚焦刘芳艳。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宁夏卫视、上海电视台、宁夏日报、银川晚报、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国内近50家媒体的记者先后采访报道了刘芳艳的故事。

  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先后与本报联系采访刘芳艳事迹,本报报道刘芳艳事迹的记者,也成为记者们采访的对象,湖北电视台《往事》节目中,本报记者和刘芳艳一起成为节目嘉宾。各家媒体纷纷报道刘芳艳的感人事迹。同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以及湖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刘芳艳,感动中国的女孩》等书籍。

  湖北省委宣传部制定出刘芳艳事迹的宣传方案,要求各媒体对刘芳艳事迹进行报道,同时将组织刘芳艳事迹演讲报告团巡回演讲。9月20日,将在田汉大剧院进行刘芳艳事迹专场报告会。中宣部发文要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刘芳艳知恩图报、携母求学的感人事迹。中宣部还特别要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予以报道。近日,刘芳艳还将受中宣部和教育部邀请赴北京参加记者招待会。

  刘芳艳,这个平凡的农家孝女,首先感动了我们这些采访者,又通过我们的报道感动着我们的读者,感动中国,感动天下。

  给妈妈洗脸,也让刘芳艳觉得很幸福。

  以孝为先

  看过刘芳艳的事迹,深为她的孝义所感动。

  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度,关于孝的故事是不胜枚举的。远的不说,我们湖北就有个以孝感命名的城市,这个地名源自董永行孝感动仙女的故事。刘芳艳的故事只是当代青年为中华孝道增添的新的一页。

  民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说的其实是做一个好人最低限度的条件:按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他对别人也不会太好。

  孝,其实也是一种最原始、最根本的感恩。知恩必图报,这是一个起码的做人准则。汉代韩信受漂母一饭,报以千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对感恩最好的诠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子女对给了自己身体的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那他又能回报谁呢?

  不同的时代对孝行的理解不一样。孔子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讲子女要总是陪在父母身边;民间有副对联:苦守三年堂前孝,不知门外四时春。讲的是为守孝3年不出门。像这些孝行在今天看来就流于愚与痴了。刘芳艳携母求学,困境思变,努力改变自己及母亲的生活,这才是符合我们时代精神的大孝。

  物换星移,岁月更替,许多传统的东西很必然地成为过去。但也有一些东西,比如孝,比如感恩,则会因为我们的坚守而更加熠熠发光。

  让我们向刘芳艳学习,好好孝敬父母。

  让我们学会感恩,对自己的家人,也对别人。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