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07 08:00 | 来源:新浪网 2006年11月15日02:55 | 查看:1709次
在工地打工的陈辉见到记者仍一脸茫然。本报记者邓万里/摄
父亲经常这样背着母亲去治病。本报记者胡志强/摄
陈辉在工地打工挣钱。本报记者邓万里/摄
母亲向记者展示陈辉留下的信。本报记者胡志强/摄
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一个月前来到郑东新区一建筑工地,和其他工人一样干活儿挣钱。然而该少年却脸色苍白,工友们渐渐发现,他隔三差五就发烧。盘问再三后,少年说出了真相:原来他患有白血病,因为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便瞒着父母离开家乡,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赚钱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治病……11月13日,该少年热心的工友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
6岁开始撑起家
“照顾我妈的时候,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她疼得死去活来。”
在知情农民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郑东新区该少年所在的建筑工地。
“陈——辉——”听到工友的喊声,一男孩走了过来。
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一身和他年龄很不相称的衣服上沾满泥土,破裂的安全帽下露着凌乱的头发,这就是在此打工的小陈辉。
当记者问其为何不去看病,还要瞒着家人来打工时,陈辉蜷缩着双手,讲述了自己一家人生活在病魔阴霾下的不幸遭遇。
陈辉今年16岁,信阳市息县八里岔乡黄庄村人,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1990年,陈辉出生不久,母亲徐正珍就因到河里干活患上了产后类风湿,两年后瘫痪不起。
6岁时,因为爸爸要种赖以生存的4亩薄田,哥哥上学又不经常在家,所以照顾妈妈的重担就落在了小陈辉的身上,烧火、煮饭、喂猪等家务活儿样样要干。
“照顾我妈的时候,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她疼得死去活来。”但家庭的贫困让母亲除了吃点便宜药外,无钱接受其他治疗,因此,陈辉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遭受一次次的病痛折磨。“每次看到躺在床上的妈妈,我就感觉很内疚,如果妈妈不是生我,也不会落下这种病。”陈辉说。
12岁患上白血病
“如果没有我这个儿子,也许全家人不会过得这么艰难。”
到2002年,母亲的药费,已经让陈家入不敷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陈辉的父亲在农忙以外的时间到天津等地打工。陈召明每次打工回来,为方便儿子学习,他就让陈辉去他姑姑家住上一段日子。
2002年2月,陈辉脸色蜡黄,并经常发烧,姑姑带他到村里的诊所看病后,医生说是肝炎,就用治疗肝炎的办法帮他治病。
当年3月17日,陈辉的“肝炎”治好了,却突然口鼻流血不止。陈召明带儿子到县医院治疗后,血是止住了,但医生却说:陈辉可能患上了白血病。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陈召明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才12岁的孩子怎么会患上白血病呢?
带着从亲戚那儿借来的1万多元钱,陈召明领儿子到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陈辉患的的确是白血病。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换骨髓,费用需要四十万至五十万元。
“为妻子治病已经借了3万多元的外债,现在给儿子治病又要四五十万元……”陈召明脑中装着一个天文数字,领着陈辉回到家后,卖了猪、牛、鸡。
为给陈辉治病,哥哥主动退了学,到郑州打工挣钱;瘫痪的母亲也主动停止用药,全家人争取省下每一分钱……
2002年5月底,陈召明相继从朋友、亲戚那里拼拼凑凑借了8万多元,带着陈辉到息县医院输血。
此后,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家常出现两个悲伤和无奈的场景:妈妈躺在床上以泪洗面,她想为儿子治病,想让儿子健康,恨不能把自己的命换给儿子。而在另一间屋内,陈辉则捂着被子不停地哭泣,他恨自己不争气,给家人增添了负担,“如果没有我这个儿子,也许全家人不会过得这么艰难。”
不辞而别来郑打工
“在自己生命剩余不多的时间内,赚钱为母亲治病。”
2004年以后,陈辉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犯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学校里,陈辉每次犯病都把老师吓得手足无措。
今年,虽然陈辉以512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息县四中,但却因身体和家庭的双重原因,不得不带着对学习的渴望和老师的遗憾没能去上。
今年5月份,在检查过程中显示,陈辉的血小板仅有2.8万,正常人则在10万到30万。为了维持生命,陈辉每月要输血一次,而每次都要花掉1500元左右,看着父亲整日愁眉苦脸的模样,看着母亲整日哭红的双眼,看着哥哥在外卖命赚钱,陈辉暗暗下定决心不再接受治疗,“我要出外打工,在自己生命剩余不多的时间内,赚钱为母亲治病。”
今年10月7日早上,陈辉给爸妈留下一封信后,带上40多元钱和几件衣服,乘车前往郑州打工。在车上他认识了几个也是去郑州工地干活的人,于是,陈辉跟着他们来到这个工地上,开始干些扫地、浇水的轻活。陈辉说:“在这里干活,大家都很照顾我,工友和包工头对我都很好,他们都是好人。”
陈辉告诉记者,尽管他非常想家,但他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他在哪里,医生说他如果停药也就能维持四五个月,“在我活着的有限时间里,只要攒些钱能给妈妈把病治好,死了也能瞑目了。”
瘫痪母亲愧痛交加
“我对不起儿子,孩子身患绝症却要挣钱为我治病。”
11月13日夜10时45分,在息县公安部门及当地村干部带领下,记者赶到了八里岔乡黄庄村陈辉的家。
刚进大门,迎面走来一位40多岁男子,他双膝跪倒在地,记者不知所措,连忙将其搀起,他就是陈辉的父亲陈召明。
步入屋内,只见床上躺着一位呻吟的女士,她就是陈辉44岁的母亲徐正珍。
得知记者知道陈辉的下落,邻居陈召香等人七嘴八舌地讲起了陈辉出走的前前后后。
今年9月份,刚接到息县四中的入学通知书,陈辉就来到妈妈床头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看到您痛得在床上叫喊,我没心上学,再说,爸爸也因为我累病了几次,电视上也经常报道白血病人的事情,我也知道我的病是绝症,还是趁我能干活,挣几个钱给您治病吧……”
听到这些话,徐正珍心都碎了,她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泪水不停地滴在孩子的脸上。
一心想外出打工的陈辉和家人不辞而别后,父亲陈召明在陈辉的床头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封信。
信中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不要怪儿不辞而别,我已长大了。回想起这16年,爸妈为了我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但是我却身患绝症,而且还花完了咱家的一切……我要在有生之年,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出外打工挣钱,好给妈妈治病。妈妈真的好可怜,每当我看到妈妈的疼痛的时候,我的心也在痛。爸爸请您照顾好妈妈,不要担心我,到时我会回来的,这也是做儿子的唯一选择。愿爸妈保重。儿子,陈辉。时间,2006年10月7日。
看完这封信,徐正珍心如刀绞:“我对不起儿子,孩子身患绝症却要挣钱为我治病,再说儿子的病情那么严重,万一在外有个三长两短,我到死也对不住孩子……”她让陈召明无论如何也得把儿子找回来。
为了寻儿,陈召明背着馒头,在潢川、固始、光山等县城找个遍,但仍是一无所获。
患难夫妻求情记者
“一个多月没见到重病的陈辉,就委托你给俺夫妻照个相,捎信带个平安吧!”
采访中,该村会计蔡怀金告诉记者,1984年,徐正珍嫁到陈家时,60多岁的公公已卧床不起多年,婆婆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她除了照顾老人,还要忙家务。当初徐正珍没病无灾,虽然日子苦点,但也总算能过得去。
7年后,公婆先后去世,眼看家境略有好转,1990年6月21日,徐正珍生下陈辉后,又患产后类风湿,当初她和家人也没当回事,只是简单到医院拿点药止痛,可后来病情逐渐加重,直至瘫痪在床。十余年来,眼见复苏的家境又陷入两难境地。
2002年,上小学5年级的陈辉患上白血病后,徐正珍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治疗,家里倾其所有给孩子治病。
乡政府、村委、学校知道陈辉家庭状况后,也组织教师干部进行了捐款,然而,3000多元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
“孩子住校一周回家后,我给他的10元钱生活费,他最多只花8元钱。他把余下的两元钱送给我说,学校的伙食太好了,一星期8元钱吃得很得劲。每次回来后,陈辉看着堆在家中该洗的衣服,他又忙着帮洗衣服。”母亲徐正珍说起陈辉已泣不成声。
“有一次,孩子临上学时,就给我要5毛钱。他说以前给的生活费吃不完,看着孩子满嘴紫疱,我知道他在瞒着我,后来问起他同学才知道,每次在学校打过饭,他都躲在宿舍靠辣椒酱当菜,那是一个病孩子呀!我也不配做她的母亲……”徐正珍说。
昨日上午,记者采访结束时,徐正珍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一个多月没见到重病的陈辉,很想他,估计他也放心不下我和他爸,就委托你给俺夫妻照个相,捎信带个平安吧!”
在夫妻俩打扮时,得知夫妻俩是婚后第一次合影。为让孩子放心,陈召明找了一身合身的衣服。在一旁的邻居陈召香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人家送给他们的。
因为长时间伤心,徐正珍的脸上很难露出笑容,在镜头面前,她一直擦着哭红的一双眼睛,害怕这种表情带给爱子。
为了能让自己的微笑带给孩子,徐正珍一连让记者更正了几次“效果”。上午9时45分,夫妻俩这份愿望定格在记者的镜头里,最终,夫妻俩强颜微笑没给在场所有的人带来欢喜。(本报记者李蔚 胡志强)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