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05 08:00 | 来源:腾讯网 2008年06月29日17:27 | 查看:858次
新华网汶川6月29日电(记者:储叶来、梁鹏)清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憔悴的脸庞,沙哑的嗓音……他就是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开明。近50天来,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他第一时间冲进去;在后方宣传战线,他全天候传递着一线信息。
“5·12”汶川大地震,使汶川县的交通、电力、通讯瞬时中断,县城顿时成为孤岛。吴开明第一时间参加紧急避险和救助工作。在姜维城山上,他召集被疏散的群众,一次又一次告诉大家:“县里已成立了指挥部,正在指挥全县救灾,大家要镇静,维护好秩序,共渡难关。”一个通宵的奔波,他山上山下往返6次引导群众转移,直到城里群众都安全转移到指定地点。
5月13日早晨,吴开明接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立即带领从各部门抽调出的8个党员,组成绵虒镇抢险救灾工作组,快速赶赴绵虒镇。一路上,飞石翻滚、余震连连,他和队员们没有退却。路旁不时有群众劝说:“你们不要去了,前面很危险!”但他们勇敢冲过重重阻碍,一抵达绵虒镇境内,就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面临道路通讯中断,外援还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受灾群众的生活补给成最大难题。随着从映秀、银杏等乡镇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渐渐向绵虒镇聚集,绵虒镇成为承上启下的联络中转站,本地供应都已告急,加上过往3000余人的食宿问题,生活补给越发艰难。吴开明召集镇干部和部队商议对策,不仅要保证绵虒的供给,还要为全县作贡献。
吴开明带领干部们挨家挨户给群众做思想动员,许多因地震受阻滞留在绵虒的货运商和百货商,纷纷前来指挥部申请要求将自己车上的百货和蔬菜提供给受灾群众救急,有的游客还主动将衣服和食物拿出来,当地村民搬来自救挖掘出来的粮食供指挥部调用,加油站也主动提供用油给指挥部……一时间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暖流,将灾区群众的心连得更紧。就这样,他们先后救济过往群众3万余人。
在夜以继日的抗震救灾中,吴开明来不及打听同在地震重灾区茂县的兄弟姐妹的安危,顾不上探寻出差在映秀的弟弟生死情况,在与妻儿失去联系长达6天的时间里,他强忍心中的牵挂和担忧,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指挥中,只有在深夜,他才在辗转反侧中把无尽的思念遥寄给没有音讯的亲人……
6天后,吴开明接到县指挥部下达的新任务,他又踏上指挥汶川新闻宣传的新征程。一回到县城,他顾不上身心疲惫,面对宣传组人员紧缺、无办公地点、无办公用具的现状,立刻调集人员、协调办公场地、组织人员从危房里抢出办公设备、开通办公电话、接通电路、网络……设立县指挥部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工作从应急方式转向了有序开展,汶川的各种新闻不断传向全球。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媒体记者工作,他不但四处联系,八方奔走,还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每天睡在新闻中心。
不仅要协调全县的新闻报道,吴开明还冲向新闻第一线。5月23日,吴开明带领三名记者组成的采访组,穿越被称为“死亡线”的国道213线117K至银杏乡兴文坪村路段,深入地震灾区“孤岛”银杏乡采访。这段路上,山体巨大塌方阻断了公路和桥梁,余震随时在发生,滚石依然不断,采访组每前进一步都在生死关口,经过最危险的地段时,吴开明率先试探,冒着余震和飞石寻找相对安全的通道,引导随行人员通过。艰难行进5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抵达银杏乡的采访组,随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月27日夜,新华社第三批汶川采访组刚一到达,吴开明便拖着疲惫的身体,顾不得一天劳累,立即向记者介绍情况。谈话过程中,他不断敲打着自己的脑袋,说这段时间脑子经常有些昏,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了。我们提醒他多休息,他盯住我们一会,泪水在眼里打转:“一想到灾区老百姓,我的心就好痛,我累点苦点根本不算什么。”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