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五代守灯人: 只为“大海的眼睛”永远明亮

发布时间:2014-10-06 21:33 | 来源:今日早报 2014-10-04 A0002版 | 查看:1282次

  有一个家族,他们在东海的一个小岛上演绎了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

  入选理由

  这是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守灯故事,从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至今已过百岁。

  叶氏五代人,在嵊泗这座中国东边的小岛上演绎了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百年间,他们耐住寂寞,承受思家之苦,面对失亲之痛,却依旧世代固守,与大海和星星为伴,只为灯塔这颗“大海的眼睛”能永葆明亮。

  2013年4月,26岁的叶超群登上宁波镇海七里屿灯塔,预示了叶氏家族世代守灯的故事仍将延续。

  有一个家族,他们在东海的一个小岛上演绎了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

  叶氏五代守灯人:

  只为“大海的眼睛”永远明亮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报道

  群像

  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几十年后,一个叫叶来荣的男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岛上,成为一名灯塔工。

  他不会料到,自己这一守便是一辈子;他也不会料到自己这一守竟开启了一家五代人的命运,他的子子孙孙都将跟他一样守护灯塔;他更不会想到,一家五代人的守灯故事会成为一段佳话,东海上的一张闪亮名片,照耀世世代代的守灯人。

  第三代守灯人叶中央:7岁登塔,20岁守灯

  叶中央清晰地记得,自己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刮着台风,海上的风浪很大。一艘补给船要进港避雨,船老大一个人有点吃力,父亲叶阿岳去帮忙,再没回来。

  两年后,爷爷把他带上自己驻守的灯塔养育,他和灯塔的故事从此开启,20岁那年,他成了一名新中国的守灯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守塔工作繁琐而单调:塔身要定期打漆,机器定期保养、维修,每个小时就要给机器上一次弦。只有这样,灯塔才能发光。

  叶中央一年只能休息20天,补给船一个月来一次,收音机是唯一的娱乐设施。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与外界联系只能靠点烟,“最怕生病,很严重的时候,只能靠放火求救。”

  1971年春节前夕,刚被调到三星灯塔的叶中央捎信给妻子带着两个女儿来岛上过节,可是等来的却是噩耗:小船在途中被风浪掀翻,唯一活下来的7岁女儿因为溺水,影响了智力。

  年迈的母亲再也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希望他下岛。而在家和灯塔间,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换了个离家近一点的灯塔。

  呆在塔上的时间长了,叶中央得了腰痛病。这是一种“海岛病”,犯病时酸酸的像醋渍生杏水泡过一样。可是,他哪怕请假回家,都会倚着病床写一套灯塔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寄到白节。

  60岁,叶中央退休了,守塔四十年间,他辗转过的灯塔多达七个,占了嵊泗全部12座灯塔的一半还多。

  今年74岁的他在岱山县的家里养老,但心还留在灯塔上,时不时地会去曾经工作过的灯塔看看、摸摸。

  来花鸟灯塔参观的旅客都会去灯塔后面的博物馆看看,门口一尊老人的雕像和他的传奇故事让人动容,这个老人就是叶中央,全国最佳灯塔工、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第四代守灯人叶静虎:扔下拖拉机,接棒父亲

  叶静虎是叶中央唯一的儿子。他本可以当一个合格称职的拖拉车司机,在那个年代,当拖拉车司机可威风体面了。但当父亲提出要带他上白节山岛一起守护灯塔时,他欣然答应了。

  1982年,叶静虎接了父亲的班,成了白节山灯塔的一名灯塔工。上了塔后,他才体味到其中的不易和艰辛。

  遇到台风,补给船过不来就得挨饿,困难的时候只能喝酱油汤。因为没有冰箱,上岛的肉都是腌过的。为了吃到新鲜的食物,叶静虎跟其他三个年轻人自力更生在岛上种起了菜。

  饮用水只能靠雨水,汇聚在储蓄井里,因为条件受限,无法过滤,这在当时的叶静虎看来根本没法想象。

  好在那个年代,对讲机已经诞生,跟家人通话已非难事。但通话再长也会结束,为了打发时间,几个年轻人养了一条狗。

  今年53岁的叶静虎已是嵊泗航标站的支部书记,负责嵊泗辖区内七十多个航标,其中包括灯塔、灯浮、灯桩等的日常监管和巡查。

  为了更好地服务灯塔,几年前,叶静虎学会了用电脑,航标管理系统里的圈圈点点和三角形对如今的他而言已不再是天书,发邮件、写报告、聊QQ也不再是难事。凭借多年的一线守灯经验,管理游刃有余。

  “好好工作、敬职敬业”是父亲对祖辈传承下来的灯塔事业的践行和树立的榜样,他没让父亲失望。

  第五代守灯人叶超群:多学点本事未来还会上灯塔

  第一次看到花鸟灯塔的那一刻,叶超群被眼前这个庞大而又漂亮的欧式灯塔惊呆了,也被岛上醉人安逸的风景深深吸引,久久不肯离去。

  叶超群是叶静虎唯一的孩子。2013年4月,大专毕业的他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也成了一名灯塔工。

  记忆中,守灯是艰辛的,但随着时代进步,这一切也在改变:

  给发电机上发条早已被充电电瓶取代,电话和手机可以随时跟家里联系,电脑可以用来上网、上QQ、微博,有了冰箱,一个星期的储备食物也不会坏掉,工作主要是日常清理和维护。

  如今的灯塔工在他看来倒是有点清闲,“唉,五分钟就能绕岛一圈了。”

  今年8月,叶超群离开灯塔进入镇海航标处的养护中心,成了一名航标员。虽然工作压力有增无减,维修灯浮也要经常出海,遇上突发也要立即执行,只是技术性更强了,能学到的技能也更多了。

  26岁的叶超群觉得,他与父亲和爷爷手把手守护灯塔不同,如今的灯塔都由遥感和电脑监控,灯塔工不仅要会操作和维护这些先进的科学设备,还要看得懂电子监控图。

  “多学点知识和技能,未来还会上灯塔,那个时候的我会更强大”。

  对话

  今日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守灯塔那么辛苦,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去从事这份工作?

  叶中央:灯塔是“大海的眼睛”,只有一直亮着,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才会安全。你不去的话其他人也要去的,我们家的人对灯塔都很熟悉了,让他们去守再合适不过了。人要有事业心,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的事业传承下去,我还希望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记:守塔那么多年,有没有什么遗憾?

  叶中央:很多,主要是对家人关心太少。特别是我的前妻和当时才五岁的女儿,太意外,也太遗憾,欠她们太多。这件事永远都抹不去了。平时在家里一般不提起来,儿子到现在都还有心结,会埋怨我。

  记:守塔的经历给你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叶静虎:能吃苦了。从灯塔下来后,干什么都不怕苦了,也不怕累了。另外,掌握了独立生活的技能,守塔的时候一切都要靠自己,包括烧菜,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如今即使烧一桌菜很快,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记:如果儿子的后代还是男孩,是否还希望他去守灯塔?

  叶静虎:有这样的打算,希望家族的守塔事业能有人传承。

  记:在80后们纷纷跑向大城市的时候,你选择去岛上守灯塔,身边的人都支持吗?

  叶超群:支持,特别是爷爷。爷爷在家里威望很高,我和爸爸都听他的。他还希望我能好好工作,作为一个海岛人,我也很喜欢灯塔。

  观察

  9月25日晚上5点半,正是嵊泗当地居民吃完晚饭出门散步的时间。在高场湾嵊泗航标站大门口,我见到了刚从花鸟灯塔巡查回来的叶静虎。

  “十一快到了,管得勤点,安全。”他身形微胖,53岁的他白发有点明显了,被海风吹得有点凌乱。

  从花鸟灯塔退下来后,他一直在航标站办公,因为要24小时值班,甚至一直住在单位里。

  航标站的夜是寂寞的,加上叶静虎、站长和一名值班人员只有三个人。在他看来,航标站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灯塔,守塔时的一些生活习惯也留存至今。

  嵊泗海区目前共12座灯塔,11座已过百岁,多成了文物。为了保护文物,像白节山灯塔这样的老灯塔已不再照明,而是在边上另造一座小型灯塔代替。

  随着科技发展,灯塔工数量也逐年减少,除7座仍有灯塔工守护外其他均由遥感监控,1996年开始就不再对外招聘新人。

  同时,灯塔工的门槛也高了,要会电脑操作,会维护先进设备,可事实是灯塔工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跟不上啊。”叶静虎坦言,“大学生怎么愿意来一个小岛上守灯塔呢?”

  跟当年的父亲一样,叶静虎把26岁的儿子送上了灯塔。

  航标站的年轻人也很少,他告诉我,李站长前阵子想招一个能写写的人,但到现在都没招到。

  叶静虎还有一个遗憾,因为工作原因,他和儿子分居两地,他在嵊泗,儿子在镇海,聚在一起不容易,连张合照都没有。

  但这个遗憾在今年国庆节补上了,10月2日,他带着儿子重返花鸟灯塔,在这座曾留下他们记忆的灯塔前拍下一张合照。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