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队员冒死找到失事直升机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8-11-27 08:00 | 来源:2008年07月03日09:24 《重庆晚报》 | 查看:1435次

  

探险队队员利用户外技术协助解放军过断崖

机上人员遗体通过索道运出

探险队队员与解放军一起向大山挺进

  故事导读

  5月31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失事……我市户外探险救援队队员孙克宁等人得到消息,主动请缨,力克艰险,利用专业技术,协助部队官兵完成了搜索及转运遗体任务。

  昨日,收到部队感谢信的探险队员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主动请缨搜索

  谈及那几天的经历,探险救援队队员孙克宁、王大勇等情绪低沉,异口同声用“艰险”和“悲壮”来形容。

  孙克宁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一直以四川省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身份奔赴灾区多个点,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抗震救灾。6月6日,钱治、孙克宁、李科、谢春伟等11名来自重庆、贵州的户外探险救援队队员再次集结成都,赶赴安县救援。然而,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发现因有其他志愿者服务,呆在这里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

  此时,他们得知,5月31日,一架救灾直升机在映秀附近大山中失踪,搜救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搜索多天,无果。

  “山地户外救援正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完全可以去出一份力。”几人商议后,便携带绳子、头盔等全副装备,于6月7日赶赴映秀。他们在漩口找到部队领导主动请缨,领导被他们的精神感动,同意请求。部队领导告诉他们:解放军已将周边90%以上的山林搜索完毕,仅剩一些不依靠特殊装备无法到达的死角,他们去正好可以发挥特长。

  随后,他们被安排到某预备役步兵团参与协助搜索。当晚,部队领导经仔细研究,给他们确定了两个重点疑似地点。6月8日凌晨,他们留下4人作后勤保障,孙克宁、钱治、李科等7名探险救援队员,跟随部队15名突击队员一起向危险重重的大山进发。

  途中艰险重重

  孙克宁等人虽有丰富的户外经验,并在灾区参与多次救援,但进入震后映秀的大山,其中的艰险还是让他们始料未及:没有道路,地质不稳,得随时警惕头上的飞石;密林挡道,就像游泳一样在林子里钻……一群群小蚊子,更是让队员们吃尽苦头――因知道此行的特殊性,不敢带灭蚊药等“多余”装备,他们的手臂、脸等裸露肌肤被叮了数不清的红点。

  作为来自重庆、贵州等地的户外高手,首日他们穿越直线距离约7公里的山路竟用了12小时,可以想象其中的艰险。

  “不过,比起道路的艰险,解放军官兵表现出的素养更让我们震撼。”队员李科说,平时在媒体上看见的解放军高大形象,对他们来说是看得见摸不着,但那几天的亲身体验,让他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为减轻负重、轻装上阵,他们没带睡袋等装备,晚上战士们就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他们,自己却挤在火堆旁坐着过一夜。要知道,那是处于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一阵风刮过冷得人直哆嗦;徒步一天,为节约时间,中午又没吃饭,到了晚上大家疲倦至极,但战士们却将煮好的稀饭,首先端给他们……

  “更让我异常震撼的是,因需要急行军,战士们也是轻装上阵,每人仅背了四瓶矿泉水,水的珍贵程度不亚于钻石。有的战士口渴得实在受不了,就摘山上竹叶咀嚼,以补充水分。然而,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斗志高昂,丝毫没有怨言。”回忆起所见所闻,李科感慨不已。

  终于找到残骸

  6月9日,他们赶到距第一个重点疑似地点不远的断崖。“天,怎么走过去呀!”队员们被眼前的地形惊呆:他们面前是一道长约400米、最宽不足10米、高约100米,呈鱼背状的断崖。

  “偌大的山就像一根被刀砍断、仅连着一层皮的黄瓜,崖壁不仅如刀削,地质更是极不稳定,不停有土石往下掉。”队员王大勇说。

  “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一定要过去。”队员们没有退缩。随即,孙克宁等4人护送一名部队军官,“摸着阎王的鼻子”架绳索、打抓结……在绝壁上架起一条简易通道,人像壁虎一样贴在绝壁缓慢前移,一段约500米的路程,他们足足耗费了两小时。

  他们好不容易来到疑似地点上方的断崖时,山间却起了浓雾,增添了搜索难度。他们只得依靠指北针缓慢搜索,直至太阳偏西,工作毫无进展。

  这时,他们清点了一下剩余的食物和水,发现所有人身上的水集中起来不足半瓶,且无帐篷等露营装备。

  大伙商议后,部队军官和探险救援队员谢春伟主动要求留下继续搜索,其他人则将剩余的食物、水和衣物留下,然后撤回,待次日带足食物再来搜索。

  6月10日上午,孙克宁等人如约带上物资,前往搜索地。他们刚走一半路程,突然听见那名部队军官高喊:“首长,端午节快乐。”“端午节快乐”是一个约定暗语,意思是找到失事直升飞机了。“端午节快乐”、“端午节快乐”……顿时,山腰、山下等处的搜索部队听见后,跟着一一传喊,声音响彻整个山谷。

  “太悲壮了!那是对英雄的颂歌,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孙克宁说,战士们丝毫没有找到直升机后的兴奋,相反,一个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泪水直往下掉。

  原来,当日早晨,那名部队军官见浓雾散去,便带着谢春伟率先展开了搜索。他们下到距前一天留守营地约100米的崖底,便发现了烧焦的树,赶上前去,在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块直升飞机残片。随后,他们在附近搜索,终于找到失事直升机的其他残骸及遇难者遗体。

  随后,孙克宁等人赶到,送去水等物资,并协助那名军官含泪清理好遗体等。

  架索道运遗体

  遇难者的遗体虽然找到,但在如此险要地方,运出遗体成了新的难题。其中,有人采用了背负等方式运送遗体,但在刀削般的绝壁上,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况还要负重一具遗体的重量,因此不但危险,效率也不高。

  “架空中索道。”探险救援队向部队领导建议。经多方分析,该方案很快通过。但由于孙克宁等人出发太急,所带绳索等装备不够。于是,队员钱治一个增援电话,打进我市户外探险救援队队员王大勇的手机。

  王大勇妻子生小孩不久,接到电话,他毫不犹豫收拾好装备,紧急集结我市户外探险救援队队员李程等人,携带大量绳索等装备,连夜赶赴四川。

  在与从贵州赶去增援的其他探险救援人员会合后,王大勇一行经过两天没日没夜的奔袭,终于赶到事发地。经实地勘察和研究,王大勇与另几名队员,冒着极大危险,利用户外探险救援的专业技术,在绝壁上架起5条空中索道,协助部队战士通过空中索道转运遗体。6月12日下午4时许,所有遗体被安全运出(之前,有几具遗体已被人通过背负等方式运出)。至此,探险救援队圆满完成了协助部队搜索、转运遗体的任务。

  王大勇说,他曾多次参与山地救援,但这次转运遗体令他格外感动,战士们在送运时异常小心,且每具遗体运出后,敬礼的敬礼、鼓掌的鼓掌……所有人不仅神色凝重,不少铮铮硬汉还泪流满面。“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致敬!”王大勇感叹。

  “他们于6月7日至13日期间,在汶川映秀镇配属我部搜索‘5·31’失事直升机及机上人员。他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部成功找到失事直升机及遇难人员遗体提供了大力帮助……”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团在给探险救援队的感谢信中,这样写着。

  请记住参与本次任务的探险救援队成员:来自我市的孙克宁、王大勇、李科、李程、胡根元、喻建国;来自贵州的钱治、谢春伟、韩风、张开琪、郭靖,以及来自湖北的卢浩等。(记者韩毅/文探险队队员王大勇孙克宁/供图)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