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6 11:0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年06月16日 第02版 | 查看:813次
超大规模学校问题,归根结底是各种利益在作怪,而相应的治理规范手段也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汪明
近日,众多媒体对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进行了大量报道。这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学校,人数超过2万人,加上大量陪读家长,被网友封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虽然这样的称谓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点标签化,但学校的超大规模、超高升学率和浓烈的应试氛围确实给人印象深刻。
应当承认,类似的学校在全国并非只此一家。因此,在如何看待超大规模学校、如何看待高升学率、如何看待浓烈的应试氛围等相关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加大治理规范力度,加快推进相关改革。事实上,面对“高考工厂”,我们不必就事论事,而是要立足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促进学生成长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如何看待超大规模学校问题?虽然近年来治理规范高中“超大规模学校”的呼声一直很高,但超大规模学校问题在各地依旧突出,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是各种利益在作怪,而相应的治理规范手段也没有能够及时跟上。什么样的高中办学规模是适宜的?相关的政策规定不够清晰,即便有办学规模标准,但实际执行力度也非常有限。当前治理规范超大规模学校,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办学规模标准并予以严格执行,这是尊重办学规律的要求,也是治理规范的关键环节;二是要对高中学校招生行为予以规范,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对于违反规定的跨区域招生应当立即叫停,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三是要通过规范收费,斩断学校大规模扩张背后的经济利益,从而遏制这种无视办学规律的做法继续蔓延。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目前的很多超大规模学校是由母体学校、分校区、所属民办学校等组成。如果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不能真正做到“五独立”,就属于明显违规,应当进行治理规范。
如何看待高升学率问题?对一所学校而言,高升学率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对学生个体而言,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也应是一件好事。但就教育本身而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升学率固然是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但切不可把它视作唯一指标。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都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许有人会说,眼下其它的指标还缺乏过硬的衡量手段,而升学率才是真正的硬指标,但这都不足以成为以偏概全的理由。用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换取高升学率,显然不是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但唯有学业发展水平才是教育质量的硬指标,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才是学校的硬任务,这样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此推进改革将会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但再艰难也应坚持不懈。
如何看待浓烈的应试氛围?可以说,一些学校的“高升学率诉求”是浓烈应试氛围的真正推手。在一些学校,“高升学率诉求”转化为每一个学生强烈的升学渴望,在这样一个单一目标统领下,出现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誓师大会、标语口号也就见怪不怪。应当承认,虽然应试氛围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一些程度上的差异,但用高三整个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在各地仍然较为普遍。那么,今天的高中教育究竟是三年还是两年?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又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同样有待深入思考。可以说,要想真正消除这种浓烈的应试氛围,除了需要全社会的观念转变,更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类似“高考工厂”的学校,为更多的农村孩子赢得了升入大学、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是目前部分舆论对其表示理解的一个理由。虽然用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帮助”农村孩子不值得提倡,但究竟如何为农村孩子升大学、升重点大学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逐年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这一政策旨在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看到更多的希望,但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仍须进一步加大。可以说,通过推进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真正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加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