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获候选

发布时间:2014-02-14 17:34 | 来源:齐鲁网 2013年12月06日 | 查看:1165次

  本报12月5日讯(记者 刘清源) 近日,“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投票活动启动,烟台招远拾荒助学的九旬老人刘盛兰入选32组候选人名单。截至目前,在多家网站,刘盛兰的得票数均位列前茅。
  近日,央视品牌栏目“感动中国”2013年度感动人物评选投票活动启动。烟台招远91岁的老人刘盛兰,成为烟台唯一的“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刘盛兰从1966年开始拾荒助学。十几年来,他用拾荒得来的微薄收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投票活动共在4家网站上设立了投票站,分别是央视网:http://t.cn/8kqICMn,新浪网:http://t.cn/8kyESDI,腾讯网:http://t.cn/8kqICME,搜狐网:http://t.cn/8kqPWuc。
  据悉,2014年1月,评委会将结合网络投票意见最终评议出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适时播出颁奖盛典。
  截止到5日18:45,刘盛兰在央视网获得1710张投票,位列第2名;在新浪网获得460张投票,位列第1名;在腾讯网获得1097张投票,位列第4名;在搜狐网获得485张投票,位列第4名。
  九旬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17年,病倒住院了不舍得自己花钱治病,却惦记着那些寒门学子。这些年来刘盛兰老人捐资助学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这是咱烟台人的义举。
  如果您也曾被刘盛兰的事迹所感动,可以给这位曾经“感动烟台”、感动无数人的老人,投上宝贵的一票。
刘盛兰: 我其实没做什么,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5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山公园脚下的福盛老年公寓看望老人。刘盛兰得知能够参与“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非常高兴。
  刘盛兰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没做什么,一辈子穷命。无儿也无女,最初只想资助些孩子,老了好有个依靠。这么些年过去了,没想到国家看到了,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在齐鲁晚报上寻找受助学生 刘盛兰与本报结缘多年
  本报记者 刘清源
  多年来,记者见过刘盛兰无数次,每次相见既像老相识又似乎是陌生人。每次刘盛兰老人都记不得记者的名字,他说:“我老了,糊涂了,来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但是,如果提起《齐鲁晚报》,刘盛兰就相当熟,他说:“《齐鲁晚报》是省报,权威,我看了很多年,都是从那上面找需要帮助的学生。”
  刘盛兰说,当年他还拾荒的时候,一年里最大的两笔花费,一项是买了很多白糖,用来治疗眼疾,另一项是花了180元订阅了全年的《齐鲁晚报》。
  在那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即使是富裕人家也很少有订阅报纸的。刘盛兰的侄子刘建喜认为,刘盛兰应该是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接触到《齐鲁晚报》的,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看报的习惯。
  这些年来,本报也一直关注着刘盛兰。从刘盛兰身体硬朗,推着自行车拾荒助学,到刘盛兰因为腿疼,停止拾荒长居家中,刘盛兰的生活状态持续通过本报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
  去年,本报征集众多爱心市民,为刘盛兰庆祝90大寿,老人收到的最大贺礼是通过本报征集来的5万元私人“医保”。今年刘盛兰病重住院,通过本报报道,爱心人士又送去万元医药费。后来,老人康复出院,免费入住位于芝罘区的福盛老年公寓,再到刘盛兰的91岁生日、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成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这位来自招远偏远乡村的大爱老人,从未远离我们。
  在5日的探访中,像以前一样,得知记者来自《齐鲁晚报》,刘盛兰又问:“你知不知道哪有需要资助的孩子啊?和我说说,我给他们汇钱。现在怎么都是留银行账号?还是把钱直接打给本人,他们再给我来封信,我心里才踏实。”
刘盛兰侄子刘建喜: 得不得奖无所谓,期待更多热心肠
  刘盛兰的侄子刘建喜也知道了刘盛兰成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的消息。
  刘建喜说:“现在只是投票,能不能评上奖,还得看最终的结果。我和老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得不得奖无所谓,重要的是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怀着热心肠。”
  本报记者 刘清源
  养老生活: 每天有专人 洗脚擦身子
  因为腿疼,刘盛兰现在已经极少下地,整日待在床上。在老年公寓里,刘盛兰过着不同以往的生活。他的衣服干净整洁,身上也没有了异味。每天三餐饭都有护工照顾,每天下午也有专人给他用热水洗脚、擦拭身体。天冷了,刘盛兰加盖了一条黄色薄被,而他钟爱的黑白花纹小毛毯,始终盖在最上面一层。刘盛兰说,他过得挺好的。
  作为一名耄耋老人,刘盛兰说自己糊涂了,其实他心里明白得很。在5日的闲聊中,他还提及在报纸上看到的“居家养老”政策。刘盛兰对此很支持,他说,国家很多政策都是好的。
  渐渐地,刘盛兰开始回忆起他的经历,从十几岁学着做买卖,到在村里当财务,外出打工,回村养老。
  刘盛兰聊天的时候,声音很洪亮,一点也不像一位下不了床的91岁老人。不过,后来老人语气淡了,他说,出来住了这么久,有些想念村子了。
  本报记者 刘清源
  爱的回馈: 事迹展览馆 正在筹建中
  5日,刘盛兰委托记者打电话给他的亲属,请他的外甥和侄子岔开时间,有空的时候来看看他。
  记者联系上了刘盛兰的侄子刘建喜。刘建喜正在招远为老人忙活着,他说这几天就会到烟台看望刘盛兰。刘建喜说,招远的义工联为老人在九曲蒋家找了两间房子,要建一个刘盛兰事迹展览馆,老人的各种奖章奖杯,受助学生的来信、汇款单都要整理。
  本报记者 刘清源
  刘盛兰简介: 近20年资助过 100多个学生
  刘盛兰,男,91岁,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73岁那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拾荒助学的征途。在刘盛兰拾荒助学的17年间,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直到90岁那年因为腿疼不能走路,才停止拾荒,但他依旧牵挂着贫困学生。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本报记者 刘清源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