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达标排放的污水都是劣V类水 依然污染环境(图)

发布时间:2014-01-04 15:53 | 来源:南方周末 2013-04-26 10:04:37 | 查看:1562次

数据来源:《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南方周末记者汪韬整理。 (何籽 曾子颖/图)

按照现行污水排放标准,“达标”如同保护伞,企业“合法”地将污水排入环境。而按照现行水价体系,从取水到污水处理,企业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远低于它对环境的破坏。而这差价,则由全民埋单。

这是一份水价报告揭露的行业“秘密”。2009年,全国工商企业通过低标准、低水价获利达到2000亿元以上。

“中国所有排放的水都是污水。”

2013年4月中旬,历时四年的水专项“中国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课题结项,面对400页的报告,报告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如是总结。

马中的课题组从水价开始,不想却串出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中的一系列制度性“黑洞”。“达标”排放的污水依然污染环境,“祸首”工业企业却只需付出极低的水价,而公共财政又以纳税人的钱来为企业污染埋单,企业坐享巨大的环境红利。

这份报告如同戳穿“皇帝的新衣”,而这不过是我国环境管理漏洞中的冰山一角。“我们专家研究几十年,也才刚刚明白一些事儿。”

“达标”的污水

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马中将我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达标排放的污水,以官方的统计数据,2010年,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为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0%;第二类是超标排放的污水,即前述未达标排放的5%和未处理的30%污水;第三类是偷排的污水。

后两类水是污水问题显而易见,问题出在第一类:“达标排放这个说法极其害人。”马中说。

我国的水标准主要分为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前者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质由高到低依次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Ⅲ类水体被视作饮用水源,劣Ⅴ类水体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排放标准指的是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应该处理到什么程度再排放。化学需氧量COD是用来描述水污染物最常用的指标,我国所有排放标准的COD浓度都高于V类水的要求,也就是说,我国达标排放的污水都是劣V类水。

政府、公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城镇污水上,城镇生活污水已获得较大改善。而工业污水,却在聚光灯之外,这也正是马中课题聚焦之处。

“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在污染水环境。“每建立一个工厂,就污染河流了。”清华大学教授王占生说。

实际上,这在业界已非秘密。有专家指出,为何排放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是因为制定排放标准时,考虑到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可以消纳降解污染物。

可是,在地表水日益减少的北方地区,如果不下雨,污水厂甚至成了“新水源”。“北京市的河流源头以前是玉泉山,现在干涸了,污水厂的水质决定了河流的水质。”参与多项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的北京市环科院研究员马世豪说。

日前,北京等地宣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可惜,做出努力的主要是城镇污水处理厂。2008年以来,我国提高了部分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比城镇污水污染物浓度高出几倍。

马中的课题组在一个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做了案例研究,上游进入城市的是Ⅱ类水,流出城市的下游河道、湖泊却是劣Ⅴ类水。“典型说明排出的是污水”。当地官员对马中的核算研究结果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应。“多少年这样,大家反应都很迟钝。”马中叹了一口气。

工业水价“黑洞”

工业企业低排放标准的背后,是工业用水成本过低。后者正是马中课题的研究方向。

“水太便宜,这是第一大发现。”马中所指的水价并不是百姓的生活水价,而是工业水价。

生活用水水价上涨一直是公众关注、争论的热点。实际上,在全国每年约6000亿吨用水量中,农业用量最多,占61%,工业用水量次之,占24%,生活用水只占到13%。

工业水价低的原因在于低的污水排放标准。水价根据排放标准制定,低排放标准导致低的水价。

我国现行水价政策极其复杂,课题组将之梳理“3456”:即由中央、省级、市级3级政府制定,包括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污水排污费4项政策,主要针对居民生活、工业等5类用水户,涉及财政、环保等6个部门。

不同的取水、排水方式对应四类费用的不同组合。取水而言,取的是天然水,只需支付水资源费;取的是自来水,则需支付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排水而言,企业自行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需支付污水排污费;排入市政管网交予城镇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污水处理费。

这些水究竟何从何往,企业又交了多少水费?为了捋顺这些关系,马中的博士生周芳算出了2009年工业(不含火电行业)的水平衡模型。

2009年,我国工业用水量732亿吨,大部分企业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缴纳的水资源费仅为0.13元/吨,只等于取水成本的1/5,而江西省竟然只有0.015元。

在排水环节,“企业更愿意自己处理后直排天然水体,这样只缴纳0.13元/吨的污水排污费,而纳入管网交给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工业污水处理费1.28元/吨。”周芳解释道。

所以,对于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又将废水自主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的工业企业,只需缴纳0.26元/吨费用即可。这样的低水价帮助企业降低了治理成本,获得了巨额利润。2009年,全国工商企业支付水费只占生产成本的0.2%,利润的1.7%。而通过低水价获利达到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安徽、四川等省份的年财政收入。

为之付出的代价,则是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对应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马中称之为“环境红利”。

纳税人为企业污染埋单

对于一些城市而言,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污水,企业支付的污水处理费一样不能涵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课题组对我国227个地级市2009年的水价统计发现,邯郸、扬州、珠海等7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小于生活污水处理费(后者同样低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完全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武汉、南宁、乌鲁木齐等49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等于生活污水处理费。

其中差价由地方财政补贴。“你肯花钱帮助邻居往自家排污吗?这就是我们水价政策做的事儿。”马中表示匪夷所思。

除了上述工业污水之外,“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动用约1800亿元财政资金治理水污染,其中大部分污染是工商企业排放造成的。马中课题计算得出,2009年我国工业偷排的污水达到155亿吨。这实际上是用公共财政资金给企业的污染埋单。

马中想起了昆明曾计划从游客上收费治理滇池的旧闻,一名游客撰文称污染不是自己造成的,不应该付费。马中觉得这算清了小道理,没有算清大道理——国家前期投给滇池治理的大量资金正是纳税人的钱。

对于案例省会城市的计算同样发现,8000万吨工业污水偷排了。2013年,山东地下水排污引起了关注,结果却不了了之。马中认为这说明积累的水污染危机已经爆发,“从水环境状况也可以看出来,只是我们用了数字说话。”

“奢侈”的无退化原则

项目结题后,马中感叹为什么这么多看似浅显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从环保法开始,我国水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中都“开了口子”。

环境保护法规定,“……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排放标准。”同样的意思在其他法规中一脉相承。

“这是很大的讽刺,《排污收费条例》甚至说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时,要考虑企业承受力。实际上,现在企业交的钱只占总成本0.2%,并没有影响承受力。”马中说,“这远小于人力、能源成本。企业不能从环境中省钱。”

所以,课题组建议删除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这一条,改为“排放标准要保证法律规定的环境质量不退化”。

所谓环境无退化是指环境不因人类活动影响而退化。基于环境无退化原则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再制定收费标准,体现为水价。

不过,多位受访的研究环境标准的专家表示,标准需要逐步加严,但考虑经济技术这一条不能删除。设立过高的标准等于让企业从50分跨到90分,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我国部分产业的竞争力。印染、制革行业在欧洲的消失就是因为太高的标准而遭到淘汰。

对此,课题组计算,即使将污水处理到最严格的IV类水排放标准,并基于此制定水价,水费也只相当于当年工商业生产成本的0.6%,利润的7%。

马中认为,即使技术达不到,也要树立无退化这个目标,否则就是承认水体是可以污染的。而且,在无退化原则下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

不过,在一家污水处理的民营公司总经理肖恒(化名)看来,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早是业内的共识。“处理到IV类标准,很多地方会哈哈大笑,这太奢侈了。”地方政府会极力呵护当地企业,公司曾计划利用一口废井来监测地下水数据,却遭到当地政府拒绝。

“现在的宽松的标准都没有认真执行,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肖恒说。

的确,即便是当下极低的水价,据周芳计算,还有155亿吨偷排的水量,这是统计中看不到的数据,相当于把北京市区淹没10米,污染物的浓度更不得而知。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一份报告揭露的制度“黑洞” 水资源“大盗”是如何炼成的》)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