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9 08:00 | 来源:政工网 2007-06-27 | 查看:2020次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松花江畔鞭炮阵阵,整个城市笼罩在过年的吉庆、祥和气氛中。
在吉林省吉林市北郊北极桃园新村,赵宏文老汉吃完饺子扭完大秧歌,坐在自己装修一新的客厅里看电视。房间里温暖如春,十几盆兰花静吐芬芳,赵老汉心里更是暖洋洋的。他对记者说:没有陈秘书长,我们一家人过年都要在外面哭了。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来到吉林市北极桃园新村、袜厂、低压锅炉厂……你可以听到不少普通老百姓向你讲述他们的“陈秘书长”为民办实事的故事。
赵老汉说的陈秘书长就是吉林市委副秘书长陈淳。
“这件事你不用再找别人,盯着我就行了”
在吉林市两次老工业基地改革的大潮中,陈淳分管改革工作,主要承担落实改革的最后环节突破工作,其间,陈淳接待了大量因企业改制而利益受损的上访群众,以一个“编外”信访员的身份,了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
几年前,赵宏文买下了桃园新村的房子,他把卖房子钱和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交给了开发商,自己住着租来的房子天天盼着新家交房。2002年春,开发商因对法院执法有异议,忽然扔下6栋“半拉子”楼跑了。
消息一传出,桃园新村570多户动迁户、购房户都傻眼了,一时间群情激愤。这件事成为当时全市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2004年,市委领导把这件事交给陈淳接待解决。赵宏文现在还记得那天是3月9日,一个带着眼镜,外表平凡的中年人对他说:“我叫陈淳,这件事现在由我负责,你就盯着我就行了。你记一下我的电话,我24小时开机。”陈淳沉稳有力的话,让赵宏文定下心来,两年来的四处上访终于看到了希望。
他对市委保卫处的干部交待:“上访老百姓一律不准拦。”陈淳说:“老百姓上访都是实在有难处,找到了我们,就是找到了党,找到了政府,如果党和政府再把老百姓推出去,叫他们再找谁去?
在随后的近三年时间里,陈淳像他承诺的一样,把570户居民的利益放在了心上。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想尽各种办法,在与此事相关的18个部门中反反复复协调了100多次,与相关部门通过资产抵押、政策置换等方法筹措资金1800多万,终于把房子盖了起来。
信访问题往往牵扯到多个部门,很多信访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就在于推诿扯皮,而陈淳却主动喊出“向我开炮”的铿锵之音。他常常对群众说,这件事你不用再找别人,找我就行了。在理的事我一定给你解决到;不在理的事情我也一定给你解释到。
一个个危及群众利益的难题被化解,一张张愁云满布的脸露出了笑容。仅陈淳在市企业和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工作不足一年的时间就接待了千余人次。更为难得的是,接待上访并不是陈淳的本职工作,是他给自己揽的活儿。在吉林市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因改制而产生的群众上访事件增多,陈淳觉得自己对改革政策把握得更透彻一些,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于是,他主动对信访部门提出把跟企改相关的信访直接转到企改办来。就这样形成了吉林市委副秘书长接访的“怪”局面。
有人问,老百姓又没钱,又没权,陈秘书长为老百姓干事图啥?
陈淳的回答很简单:“为群众解决了问题,他们满意的时候,就是我自身价值实现的时候。”
终身学习,以理服人
陈淳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被誉为“专家型干部”。 他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用到改革攻坚战上,用到解决群众困难上,用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上。他认为不学习,功底不深厚,根本就无法给群众讲政策。他说,现在上访群众层次越来越高,有厂长、经理、教师,多数上访者熟知政策,甚至有的后面还有“高人”指点。这些人法律和文件都学得很透,如果我的学习赶不上他们,那么在处置问题上,就会陷入尴尬境地。不断学习法律、学习政策,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陈淳归纳出“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四心作为自己接访的思想核心和行为准则,他把上访类型归纳成咨询性、举报性、纠纷性三类,把非改制上访原因归纳为四类;他写的论文印了三大本,为阐述“四心”就写了8篇;他在谈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吉林市船营区企改办主任崔延军给我们讲述了陈淳舌战三大律师的故事。2006年,船营区一家企业改制,根据政策议价卖给了一个企业。而另一个民营企业强交保证金低价购买遭到拒绝后,便以没有挂牌拍卖为由,想告船营区政府程序错误,以此获利。他领了三个有名的大律师到了陈淳办公室,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企业家来船营区把保证金取回,灰头土脸的走了。
吉林市袜厂现在年产值1000万,2月14日新公司“金蒂雅针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而在几年前,这还是个欠资1.1亿,全部资产被法院裁定给了银行,900多名职工面临下岗的小厂。又是陈淳,他仔细研究了相关政策,提请法院暂缓执行。随后,他建议申请企业破产,分流了400多人到再就业中心。又找到市政府对公企房的使用政策,把袜厂租用的3100平米的公企房划到了袜厂名下,以这3000多米公企房,袜厂以此重新起家,焕发了新的活力。
陈淳的“三请三不请”
陈淳在企改办,手中的权力很大,签一个名动辄就涉及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资金,越是这样,他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谁都知道找他办事容易,给他送礼,请他吃饭却难上加难。
陈淳儿子结婚的时候,他先立了一个“三请三不请”的规矩:请直系亲属、同班同学和一个单位的老同事;不请市领导、各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很多想借此表达一下心意的人都被拒之门外。
吉林市服装厂厂长于红没有放弃,这些年来,服装厂虽然是吉林国企改革中最小的一户,可是没让陈秘书长少操心,全厂上上下下都感激秘书长,不表示一下实在于心不安。一天,于红去了陈淳办公室,交给他一个装钱的牛皮信封,说这是职工的上访信,请秘书长回去看一下。没想到陈淳一下子就识破了她的“阴谋”,毫不客气地“幽”了她一“默”:“既是上访信,你就当面打开念念吧。”
于红还是不死心,第二天和副厂长一起来到陈淳家。在楼下打电话,陈淳说:“于厂长,大热天的实在对不起,我今天就不接待你了,改日再请你来。”硬是没让于红进屋。于红百感交集,她不得不佩服陈淳严格自律的品德,她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好官,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啊!
金钱不能使陈淳动心,官位也不能打动他。陈淳担任市委副秘书长14年,服务了8届领导,很多当年的老部下职位已经超过了他,陈淳还是平静地面对职位,激情地面对工作。对领导交办的工作尽心尽力,工作之外却从不拉关系,从没利用个人工作与领导靠的近的条件提任何个人要求。
那么陈淳的追求到底是什么?童年时代随父亲下放,不被信任的经历给陈淳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那以后,他毕生的追求一是入党,二是组织上的信任。他说:人生中的名利关,生死关都好过,唯有“委屈关”不好过;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流泪,但是干了好事,领导、群众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最难受。
在陈淳始终低调平静的讲述中,唯独说到“委屈关”时,突然动了情。
“所以,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陈淳说,“我早已入了党,市委市政府领导把重要任务交给我,给我权力让我放手去干。我现在唯一的追求就是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陈淳,一个“编外”信访干部的故事。“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在老百姓给陈淳送的七面锦旗两块匾上,都用了这样的话。话虽然很常见,但是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出来,却是字字珍贵、字字深厚。陈淳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赢得了老百姓的心。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