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友间一句誓言老兵修陵守陵30年(5图)

发布时间:2014-01-13 22:56 | 来源:京华时报 2013年10月10日 016版 | 查看:1195次

  • 想战友了,欧兴田就会坐在坟前跟战友们喝一杯。

  • 30来他一直在坚守誓言。

  • 欧兴田要继续建烈士墓,很多石碑都已刻好。

  • 每天清理落叶,让墓地保持干净整洁。

  • 每隔一段时间,老人都会拭去墓碑上的尘土。

  “我们要走向抗日前线,牺牲了,活着的人负责收尸。”1939年,9名安徽少年在炮火中立下誓言。抗战中,9兄弟7人牺牲,1人失踪,只剩下欧兴田。

  1979年,欧兴田开始兑现誓言,他一个人凭着记忆遍寻战友遗骸,为筹资,自带干粮,四上北京、走访六省,耗时17年,花费百余万元建造了这座陵园。欧兴田把7位战友和20多名烈士安葬于此,每天守着他们,再也没有离开。

  □战友誓言

  九少年为抗日投笔从戎

  1937年12月,年仅11岁的欧兴田进入了新四军在安徽蚌埠地区的随军学校(南京陆军指挥学校的前身)学习。14岁毕业后就下到了部队,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为时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将军做文书。

  抗战时局越来越激烈,1938年,日军占领蚌埠,这里成了淮北苏皖地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欧兴田和他的8个同学要投笔从戎,“我们写血书集体向张爱萍将军请愿,要去抗日的第一线”。

  最终他们的坚持,获得了张爱萍将军的批准。

  臂膀刺青约定互相收尸

  欧兴田等9人被划入了新四军三师九旅,组成了一个“尖刀班”,他回想起自己当初的一腔热血,也很唏嘘,“部队拿我们当宝贝,虽然让我们组织了尖刀班,但是每次都派骑兵排保护我们,怕我们出事”。

  战场上,9兄弟固然知道战争的残酷,欧兴田回忆称,他们见到了很多战士死后被日本人割下了头,再也没法辨识身份……

  于是,兄弟9人立下誓言,“伤了,互相照顾;死了,活着的人收尸”。为了让兄弟们认出自己的尸体,他们用土办法在手臂上刺上了自己的名字,“先用墨水写上去,然后用刀把皮刺破,让墨水流进肉里,就能留下来了”。

  欧兴田没想到,这句誓言将成为他此生最重要的任务。

  战友背着他爬出死人堆

  提起在新四军尖刀班的时光,老人一脸难过。“那时经常百十号人只有六七十条步枪,得对抗日伪军数百人。”

  在一次战斗中,欧兴田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击溃,他一条腿中弹负伤,只能躺在死人堆里等死。就在这时,尖刀班班长潘志邦爬着回来找他。当时方圆百米都是开阔地,潘志邦只要一露头就有可能被敌军击毙,因此,只能背着欧兴田爬到安全区。

  后来潘志邦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所在部队将近百人阵亡。因为是在敌占区,遗体被当地百姓集体掩埋,已找不到遗骸。“在那样的环境下,想要安葬阵亡的战士根本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9兄弟中7人阵亡,但又无法安葬他们,欧兴田非常痛苦。

  抗战期间,欧兴田曾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军为保护这条要道而流血牺牲,战友的鲜血将旁边的沱河染成了红色。

  抗战胜利后,部队曾在固镇县清凉村修建了抗日烈士陵园,后毁于淮海战役期间。

  “我不是烈士,不能立碑,死后骨灰要撒在陵园里,一直陪着他们。”

  继续建碑 至死方休

  京华时报:是什么让您坚持了30多年?欧兴田:经常有烈士的后代来问我,自己的父亲、叔叔怎样死的?人落哪儿了?有遗骨吗?为什么政府没给烈士证?你们是一起参加革命的,只能来问你。那我就要替他们去找,不能让这些烈士的后代受委屈。

  那个时代过去了,但这个时代不能把他们忘掉。

  京华时报:这么多年您一个人建陵,守陵,有过委屈吗?

  欧兴田:这没有什么委屈的,我是一个共产党人,从我11岁开始共产党就让我上学,我是有党性的。作为共产党人就是要牺牲自己,县里不给我钱,我也不去要,因为固镇县是全省最穷的几个县之一,都没有钱,也没法来帮助我。

  当初是我自己要干这个事,那我就自己一个人干,不管别人帮不帮我,我都要干,都要干好。

  京华时报:您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欧兴田: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建碑,我手里有两千多抗战烈士的名单,我要把这些名单都刻在碑上,让后人能记住他们,把这些碑做一个碑廊。以后我还要在陵园旁边建一个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纪念馆,把那些老领导给我的文物都展出。

  反正,我还要继续干下去,至死方休。当然我得好好地活着,我现在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只有好好活着才能继续做我该做的事。

  这是民族烈士的陵园,我没有死在战场上,所以我不是烈士。我死后准备让孩子们把我的骨灰撒在陵园里,不能立碑,一直陪着他们。

  □修陵之路

  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建陵

  抗日战争后,欧兴田又参与了淮海战役、朝鲜战争,并历任师参谋、少校参谋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后,他放弃了城市里的优越生活,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蚌埠市固镇县。

  回到家乡,欧兴田第一件事就是要寻访战友的遗骸,修建陵园,按他的话说,“兑现誓言是我该做的”。

  欧兴田兴建的陵园位于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这里地处偏远,走上40多分钟,才能坐车摇晃到县城。这个20多亩的烈士陵园,没花政府财政一分钱,也不在民政部的“正册”里。

  陵园的大门已经掉漆了,陵园内铺设的也只是最普普通通的水泥板,但这里长眠着20多名抗战志士的遗骸和2000多名抗战英魂的名册,而这一切全是欧兴田独自办到的。

  历尽艰辛遍寻战友遗骸

  欧兴田首先找到了当年在沱河战役中牺牲的副连长丁在森的后人,他们来到当年丁在森牺牲的河岸,但是遗骨都已不在了。丁在森的家人从河岸挖了泥,捏成泥人,装在棺椁里,运到陵园。

  此后,欧兴田不断寻找牺牲战友的后人,有个战友郑进太的遗腹子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但他一直保留着偶尔在路边捡到的记录父亲生平的小册子,锁在床下的箱子里珍藏数十年。当年奋勇杀敌的战友,如今已成散落各处的孤坟,还有那些没有遗骨、叫不上名字的战友,更是令他唏嘘不已。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坟,他要去好多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夜黑路滑,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为了让那些没入册的烈士恢复身份,他找到相关部门开介绍信,一趟又一趟……

  为筹资向36位将军“化缘”

  为了给修建陵园筹资,欧兴田自带干粮,四上北京、走访六省,先后找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国家航空工业部部长刘玉柱等老领导。

  和老领导见了面,欧兴田不说一句客气话,“我要给咱新四军修淮北烈士陵园,有人出了500元了,您也看着给吧”。

  每次提起这些,欧老都很自豪,“我找了36个人,全是将军级别以上的”。

  欧兴田心里清楚,这些钱来之不易,加上他的退休金也不一定够,他要节省着用。村里人想帮着修陵牟利,遭到欧兴田拒绝后,就给他捣乱。

  有的商人以为这是国家的事,卖给欧兴田45车劣质砖,还想拉他下水,遭到拒绝后,就威胁他。

  有的村民家办红白喜事,大摇大摆地从老人眼皮底下拉走两车砖。欧兴田四处追着“要人家还”。村民说:“死人的砖还用还?反正你的砖又不要钱。”

  经历了诸多挫折,1996年,陵园终于竣工了。讲到这,老人叹了口气,“8年抗战,也没这么难过啊”。

  如今,走在村里,有村民叫他“欧大爷”,还有人会隔着围墙扔给他几把蔬菜。今年清明来的人很多,纪念馆已经收到了90多个花圈、花篮,这是老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京华时报记者梅天一 潘之望发自安徽固镇

(责任编辑:丁军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