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8 08:00 | 来源:网易 2008-09-21 20:12:02 | 查看:2793次
安徽省六安市黄梅剧团曾经多方募集资金,排演出一部大型黄梅戏。
3年来,这部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优秀军转干部周世友为原型的黄梅戏《香椿树》,唱遍大别山革命老区,成千上万的人被这位区林业办主任扶贫济困的事迹所感动。
安徽大学的大学生动情地说:以前我们看王怀忠、陈良宇之流,越看越没信心;如今我们在周世友身上,又看到了活着的焦裕禄、孔繁森,看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
“椿树村穷,不怪群众怪干部”——他用行动唤回失掉的民心
2001年初冬时节,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全面展开。11月27日,踏着厚厚的积雪,50岁的六安市金安区林业办主任周世友走进了他的扶贫联系点——双河镇椿树村。
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令人寒心的烂摊子: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村民住的十有九间是茅草房;村集体欠债98.6万元,欠债数位居全区贫困村之首;村党支部前任书记因贪污、挪用公款被逮捕法办,村委会前任主任也因经济问题被免职并开除党籍;现任村领导班子面对重重困境集体要求辞职;村里赌博、偷盗、斗殴成风……老百姓背后骂村干部、骂村里的党组织。
椿树村方圆6平方公里,100个自然村散布在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山岗里。一连5天,周世友跑遍所有村寨,走访了54户特困家庭,与190多名群众促膝谈心。村子的贫穷,村民的疾苦,让这位1969年入伍的老兵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驻村第6天晚上,他把村党支部“一班人”召集在一起说:“今晚我请大伙儿喝顿酒,咱们好好掏掏心窝里的话儿。”
寒冷的冬夜,在大别山深处一个简陋的餐馆里,周世友和椿树村的几名共产党员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一个严肃的话题:不是群众骂我们,而是我们辜负了群众。
讨论到最后,周世友用期待的声音对大家说:“椿树村穷,不怪群众怪干部。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办几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儿,把失掉的民心重新找回来,把丢掉的党的形象重新树起来!”话音未落,新任村支书张定宏站起身坚定地说:“老周,我们听你的,我们跟你干!”
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的椿树村,十年九旱,200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全村几乎颗粒无收。修“当家塘”,是村里人多少年来的梦想。
周世友与村干部一起仔细勘察,决定在第一和第二村民组所处的两座山岗间筑起大坝,修一口水库式的大塘。
当时,村里的青壮劳力全都外出打工了,周世友动员起老人和妇女,请求区里调来一辆推土机,人员四班倒、机器昼夜转。
一身泥土的周世友每天挖塘不止,两次晕倒。经过20多天苦战,一口蓄水6.2万立方米的大塘建成了。紧接着,他又带领村民修通了7条连贯各自然村的机耕路。
让村民们感动的不单是留住了水,修通了路。周世友还发动全村党员,把3台变压器、88根水泥杆抬进山间地头,架杆拉线,完成电网改造,彻底结束了椿树村用电难的历史。
沉重的债务负担,一度压得椿树村抬不起头。周世友指导村党支部制订一系列取信于民的施政大计,其中包括:清账退赔,停息还贷,压低偿债基数;村务活动实行无工作餐、无接待烟、无公租车、上级来人一律在群众家搭伙的“零招待”制度,堵死支出漏洞;将村里的窑厂由集体企业改成股份制企业,搞活经营,拓展集体财源;大力发展经济果林,向荒山要效益,增加村子“造血”功能。
一项项富民举措的实施,使椿树村人很快看到了曙光——村办窑厂改制后,一举扭亏为盈,年上交利税25万元;栽植在山丘地上的5万多株水蜜桃、红心李等经济果木后来成了全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仅用两年多时间,椿树村就还清了近百万元的债务。
2002年1月29日,是周世友离开椿树村的日子。这天一大早,村民们提着鸡鸭、拎着腊肉、背着花生涌向村部与他道别。有人打出了“听总书记话,跟共产党走”的横幅。
“我的事没完,我的情未了”——他把承诺化在椿树村沧桑巨变中
2公里的送行路,周世友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面对难舍难分的乡亲,他含泪一遍遍重复:“我的事没完,我的情未了,我还要和椿树村共患难!”
正是为着这句承诺,7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霜雨雪,每到双休日、节假日,周世友就往椿树村跑。
从六安城到椿树村,来回90公里。7年来,周世友乘坐的公共汽车票已经塞满了整整一抽屉。他把大山一样的情怀献给了椿树村的父老乡亲、献给了椿树村的山山水水。
村民尹德珍的丈夫患肝癌去世,她和儿子也感染上了乙肝,因为无钱治疗,母子瘦成了一把骨头。村里人害怕被传染,没有一个敢登她家的门。
周世友前后四上省城,用自己的工资扛回来4麻袋特效中药。不到半年时间,母子俩的肝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20年前,村民宣圣保贷款买了一辆“小四轮”,没跑多久出了车祸。面对3万多元的欠债,他的妻子杨明遥急成了“白毛女”,他的母亲天天到村口一棵系满红绸布的“老神树”下烧香磕头。
推开宣家的房门,周世友一阵心寒:三间茅草屋用18根木头支撑着,墙壁已经裂开七八道大缝,揭开粮缸,里面只剩几升玉米……
焦急万分的周世友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来资助这个陷入苦海的家庭;在他的恳请下,镇里的信用社也减免了宣家的债息。很快,高筑在宣圣保家里的债台被铲平了,一家人住上了三间大瓦房。宣圣保70多岁的老母亲逢人就念叨:“周主任是共产党派来的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椿树村共有25位孤寡老人,多少年来,他们都住在茅草房里。周世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四处跑资金、拉赞助,用了整整一个夏季,为这些老人盖起一座四合院式的“五保新村”。每年的春节,他都要带着妻女来这里与老人们一块过年,给他们每人敬上一份“红包”。
78岁的五保老人刘自如眼瞅着就要搬进宽敞的新居,不料一跤栽倒在路旁,永远地走了。周世友眼含热泪,亲手为老人擦洗全身,给他穿上一身新衣。出殡那天,他重重地给老人磕了3个头,哽咽着说:“生前您没住上新房子,今天我要给您买个最好的骨灰盒。”
从退耕还林到农网改造,从修路植树到春播秋收,椿树村的每一步发展,椿树村人每一个重大生活转变,都留下这位编外村干部奔波、操劳的身影。
他把自己获得的奖金全部捐出,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从银行贷款8万元,为椿树村建起“残疾人之家”,这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自筹资金建起的村级残疾人福利新村;
他向省委书记反映椿树村周围还有十几万人吃苦涩水,省委书记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赴实地勘察。很快,省里拨出869万元打井资金,彻底解决了这一带群众吃水难问题;
经他牵线搭桥,安徽银源家禽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000万元,在椿树村背后的荒山上建造一座大型种鸡场。如今,这项造福村民的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存栏3000头的村办养猪场也已建成……
7年来,靠党支部的坚强领导,靠村民们的奋发图强,椿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个村民组全部通上砂石路,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人均年收入增长到6000元……昔日的破烂村一跃成为六安市小康示范村。
“清贫,也许离幸福最近”——他的生活比不上椿树村的五保户
椿树村人富了,可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周世友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的妻子已下岗多年,每月只能领到200多元的生活费;他的女儿没有正式工作,靠打工维持生计;他自己的工资绝大部分都被他送给了受苦受穷的人。
他的家里,没有空调、沙发、热水器,成家时置办的几件家具在收废品的眼里已经不值100元钱,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家人一直看到去年。
椿树村的五保老人都穿过周世友买的新衣服,可他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直到去年“八一”,他要到北京参加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六安军分区给他定做了一身西服,椿树村的老百姓才开心地说:老周这回像个干部了。
妻子赵启凤最了解周世友的脾性,说他“一见谁家有难,不帮,他就浑身不自在;家里的花销,向来是能省就省”。
他的那栋曾经抵押给银行的房屋,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早已四处漏雨。漏一次,他就将就着补一下,从来舍不得花大价钱彻底维修。
细心的人为周世友做过一个统计,这些年,他把各级奖励给他的9万多元钱全部捐给了失学儿童、残疾青年和孤寡老人。
今年年初的那场罕见冰雪使椿树村遭到了重灾,在灾害最严重的时刻,周世友白天黑夜围着椿树村转。他把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送给他的5000元慰问金换成衣、被、食用油、大米和鱼、肉,送到受灾最重的群众手中。
农历小年的那一天,他又把椿树村32位五保老人和残疾人接到六安市百信宾馆,让他们过个像城里人一样的春节。
年前,周世友和村干部研究决定,从村里经济果林收入中拿出3万元,给每一位五保老人换一张新床、一个新橱柜、一张新饭桌、一床新被子。
74岁的谢申奇,已经50多年没进过六安城了。他穿着周世友送的那件最心爱的外套,心疼地说:“没想到大雪封门,还能过上一个‘肥年’,这得让老周花去多少钱啊!”
有人对周世友倾家荡产扶贫济困的行为不理解,周世友平静地说:“等椿树村人全都富了,我的生活也会慢慢富起来;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清贫,也许离幸福最近!”
2007年春节,他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一副春联,上面写道:放牛出身不忘本,今生今世报党恩——党在我心中。(记者李大伟、王圣志)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