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无边 记桦南县大八浪乡大八浪村农民王佩华

发布时间:2013-08-15 16:01 | 来源:佳木斯日报网 2012-11-27 10:21:17 | 查看:2233次

  今年74岁的王佩华老人是桦南县大八浪乡大八浪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王大娘的热心肠是远近闻名的,十里八村的人们都知道她含辛茹苦把三个孤儿培养成人、15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炕的老伴儿的感人事迹。这位朴实的农民用自己一生默默无闻的付出,谱写了一曲母爱的颂歌,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爱戴。

       您就是我的“阿妈尼”         

  桦南县大八浪村与吉林省宁安县东京城村远隔千里。让时光再次回到1972年那个遥远而困难的年代。在大八浪村,一位热心的朝鲜族大娘的一句话,让东京城的两个朝鲜族孤儿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找到了与姐俩相伴一生的“阿玛尼”。

  王佩华和丈夫陈德义那时还都年轻,一天,一位朝鲜族老大娘来到她家唠家常,话语间谈到在东京城一家有5个孤儿无依无靠。这件事触动了王佩华和丈夫的心。两个人都喜欢孩子且都是热心肠,能否领养其中的一个孤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陈德义在王佩华的劝说下,同意了妻子的这一想法。

  陈德义思想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在那个年代,家里的劳力少,在生产队挣的工分也少,况且大八浪村又是一个穷村,一年辛苦劳作,上秋后一个工分才勾上3分钱,两口人一年下来勉强填饱肚子。想要领养一个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大人时时照料的孩子谈何容易?

  也是一个秋季,陈德义在妻子王佩华的叮嘱下,来到了吉林省延边地区,当时,5个孤儿已从东京城来到延边的叔叔家寄养。叔叔家还有3个孩子,8个孩子的重压已经令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几乎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

  陈德义准备领养排行老三的金京爱。当他牵起孩子的小手刚要出门时,平时和金京爱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二姐金京枝抱住小妹嚎啕大哭,她意识到小姐俩从此将天各一方,今生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哭声令人动容,叫人心碎。无奈之下,陈德义抱起两个孩子踏上了归乡的路。

  当年金京枝9岁,金京爱7岁。没有责怪,只有怜惜。当陈德义把俩孩子领进家门时,王佩华一把抱过来京枝和京爱。从此,无法报答的养育之情拉开序幕,京枝和京爱也幸运地得到了家庭的温暖。

  陈德义在村里是文化人,也是能人,村里修路时,他能看图纸,解决技术难题。闲暇时,还为村里的篮球比赛当裁判。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他。家庭的重担自然都落在王佩华的身上。

  王佩华是个要强的女人。在京枝和京爱一句句“阿妈尼”的叫声中,她能感觉到为人母的自豪感,同时,她也能体会到为人母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开始养猪、养鸡,以填补家用。她从生产队里劳动回来,撂下农具马上挎起筐去采野菜。那个年代,除了养猪养鸡外,没有人敢干点儿其他生意挣钱,害怕“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养猪,王佩华舍不得自己吃肉,都是把猪卖给村里的供销社,由供销社再卖给国家。养鸡,舍不得吃鸡蛋,留着给京枝和京爱。她还尽可能多“搞副业”,上山采榛子、蘑菇等山产品和一些不知名的山药材,卖钱供京枝和京爱上学。王佩华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家里再困难,孩子的书包里从没断过笔和本。

  王佩华是个心细的女人。她和丈夫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京枝和京爱却经常能穿上新衣服,她怕俩孩子心理有失落感,她怕俩孩子让同学们瞧不起。据金京爱回忆,那时家里非常困难,她们姐俩穿的衣服总是比同学们要好,姐俩没有因为是领养的而自卑,相反,她们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里,拥有这样勤劳的“阿妈尼”感到自豪。王佩华还考虑到俩孩子是朝鲜族,在过年和过节时还经常为姐俩做辣白菜和打糕等朝鲜族风味的饭菜。那时小姐俩还小,不能帮“阿妈尼”做家务,她们经常趴在窗台上看见为了做打糕,“阿妈尼”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像朝鲜族的“阿妈尼”一样,把米一遍遍地捣碎。

  京枝和京爱逐渐长大,她们体会到了母亲的不容易。小姐俩非常懂事,经常替母亲担水。秋收时,姐俩跟在“阿妈尼”身后扒玉米。春天的清晨,她俩踏着露水上山采集野玫瑰花瓣,卖钱后填补家用。

  转眼间,京枝和京爱都已长大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1982年,京枝结婚,王佩华给女儿买了一对皮箱和一对八棱镜作为陪嫁,还给新姑爷买了一双皮鞋,这在当时,普通人家是很难做到的。1986年,京爱结婚,王佩华用多年来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70元钱,为京爱买了一块西铁城名牌手表。村里的左邻右舍都说,就是亲闺女出嫁,也达不到王佩华的“水准”。

  你是我的好老伴儿

  1989年的正月初三,王佩华的老伴儿陈德义突然患上了脑血栓,卧床不起。这时,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到外地,侍候老伴儿的重担又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家里家外都要她伸手,除了一天三顿饭,王佩华还要下地干活儿,京枝和京爱也是经常回家照顾爸爸。然而,王佩华总是叫她俩早点儿回家照看孩子,姐俩经常被“阿妈尼”撵走。

  陈德义一躺就是15年,王佩华硬是陪伴照顾了15年。寒来暑往、冬去春来,15年的沧桑岁月,王佩华是怎样熬过来的?面对记者的采访,朴实厚道的王佩华并没有多说什么,这更让人看到了她平凡之中的伟大之处。这中间,王佩华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也许只有她一个人心里最清楚,其中的苦辣酸甜,恐怕也是常人难以用语言诉说的。为了照顾好老伴儿,王佩华每天除了晚上几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是自己的,其余时间都用在了照料老伴儿上,喂饭、洗衣、擦身、按摩,陪老伴儿唠嗑,身体也不算好的王佩华全然不顾自己的病痛,把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照顾老伴儿身上。 可恶的病魔并没有被王佩华的付出所感动,尽管陈德义被王佩华照顾得身上连一块褥疮都没有,但最终还是没有战胜病魔,带着对老伴儿的依依不舍离开了人世。

  您就是我的亲奶奶

  在老伴儿还没去世时,好心的王佩华又收养了同乡的一位孤儿。同京枝和京爱一样,如果没有人领养,小春雷也很难活下去。当时,小春雷就是一个流浪儿,东家吃一顿西家吃一顿,由于吃不饱,小春雷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有人劝王佩华:这孩子叫人不省心,你又一大把年纪,还要收养他,这是何苦呢?但善心的王佩华认为,孩子本来都是善良的,本质是好的,是因为没有家、没有爱、没人教育,才让小春雷到了现在的地步。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教育好孩子,相信将来小春雷一定能够浪子回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王佩华很讲究教育方法,小春雷每次犯错误,她并不是当面揭穿,又打又骂,而是事情过后反复讲道理。经过几年苦口婆心的教育,小春雷逐渐改掉了坏习惯,令邻居刮目相看,他还能经常帮助奶奶照顾卧床的爷爷,跟大姑京枝和二姑京爱感情都很深。

  中学毕业后,小春雷系统地学习了修理汽车的技术,现在已经在南方找到了工作,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小春雷决心今后好好做人,认真做事,挣更多的钱,让奶奶过上好日子。前些天,小春雷回到大八浪村办理身份证,乡亲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时尚、非常优秀的小青年:一米八的个头儿,说话办事特别有礼貌,举手投足间再也找不到过去流浪儿的影子。乡亲们都说,小春雷真的出息了。

  小春雷办理完身份证,恋恋不舍地又要走了。他握着奶奶的手长久不撒开,他让奶奶好好保重身体,等将来自己稳定下来,一定把奶奶接到自己的身边,好好孝敬奶奶,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寻访身边的感动”人物新闻线索正在征集中,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与我们联系,提供新闻线索。征集热线:市委宣传部宣教科0454———8223997; 15845458528 )   作者: 董伟忠 张吉彬 于力

(责任编辑:孟祥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