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用卖房款设立奖学金(图)

发布时间:2013-07-23 01:31 | 来源:中工网 2010/10/30 04:36 | 查看:1924次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会想两件事,一是之前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二是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做为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今年70岁的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先生做了件惊人的事:卖掉了自己两套住房中的一套,再拿出自己生平分文未动的书稿费,凑起300万设立了“杨德广奖学金”,用来帮助江宁上坊小学、南京9中以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3所母校的在校学生。

  曾是光脚在煤渣路上跑步的贫困生

  杨德广先生1940年2月出生于江宁上坊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小时候的生活异常艰苦。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当时杨德广先生就读的江宁上坊小学条件也很差,总共只有3个教室,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中上课,一半听课,一半写作业。1954年,杨德广考入南京九中,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九中,杨德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勤于锻炼身体的习惯也是这时候养成的。杨德广说,有位体育老师和他讲过,你们要锻炼身体,有好身体可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自己也幸福。当天,杨德广就开始在学校的跑道上跑步。当时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他,其中8.5元交了伙食费之后,就剩下不多了。怕跑步太费鞋子,杨德广经常是赤脚在煤渣跑道上跑步。初中时班主任徐之良到杨德广家中家访,发现杨德广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十分困难,才帮杨德广搬到9中集体宿舍去住的。寄宿在学校的他每月回江宁家中,也都是花上3个小时步行。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德广考上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之后留校当了团委书记,后来成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

  “我已经70.5岁了,回想起来母校教给我很多东西,我也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帮助母校的贫困生们。”在70岁之后,杨德广清理起了自己的财产,“我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出了40多本书,有100万元的书稿费、讲课费一直未动。名下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也是多余的。”于是杨德广决定将房子卖掉,连同书稿费全部用来资助他就读过、培育他成长的三所母校:江宁上坊小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在见到杨校长之前,我已经听说杨校长要捐款300万。当时我认为这位大学校长肯定很有钱,到了上海以后,发现我的想法错了。”南京九中校长王伏才说,他所认识的杨校长生活俭朴,退休工资只有5000元,比一般35岁以上老师的工资都少,所以能做出这样“裸捐”的举动,尤其令人敬佩。

  “这三百万有的放在慈善基金会,有的在银行、有的在企业。我和他们有协议,本钱我不要了,但每年要给每所学校5万元,用于捐助贫困生和奖励优秀学生。”杨德广说,300万并不多,每年15万只够资助学生们20年,采用这种形式是希望这项奖学金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至少能资助1000名贫困学生。”昨天,南京9中23名学生,上坊小学200名学生从杨德广先生手中接过了“杨德广奖学金”,标志着“杨德广奖学金”正式开始运作。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当校长时,杨德广有个绰号,自行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杨校长是一位不要专车的大学校长,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是个人选择,无所谓优点还是缺点,也不是作秀。在我看来,骑车可以锻炼身体,又为国家节省汽油。”在任校长期间,每年植树节,杨德广都会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捐出1000元 “绿化款”,每年元旦上班后的第一天,杨德广第一件事情都是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工会,捐出2000元入“爱心基金”。完成这“新年第一捐”,杨德广才开始一年忙碌的工作。

  退休之后,杨德广的花销更少了。清淡饮食的他经常是一元钱面条吃三顿。“我不抽烟、不喝酒,从来不上饭店、宾馆去吃饭,花费很少。生病有医保,也花不了多少钱,如果生了绝症,那就不必花钱了。”杨德广说,有人说把钱留下给子女,但他认为他的责任是把子女培养教育成人,以后的路由他们自己去走。目前女儿、儿子都有工作,都能自食其力,若要过更好的生活,不应靠父母,而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

  “我觉得钱花在吃喝上是可耻的,人死后把遗产留在身边也是可耻的。“杨德广说,他希望子女们能继承他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继承他的物质财富。捐款前,他也征求了女儿、儿子的意见,他们表示完全理解,坚决支持。有次捐款的钱还没全部到位时,还是女儿主动借给他20万先应了急。 本报记者 杨彦

(责任编辑:孟祥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