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16 07:55 | 来源:新浪福建 2013年4月26日08:07 | 查看:1130次
贫寒协警资助四川孤儿7年
台海网4月26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房舒) 1994年,他的工资只有180元,第一笔汇款就给素不相识的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孤儿小容(化名)汇去近百元;1999年,原先资助的女孩毕业了,他又主动找到二龙场村小学的杨老师,换了一个孤儿继续资助……
2013年4月12日,当杨老师的儿子找到他时,他还住在廉租房里,照顾一家4口。而他,早就忘掉了这件事。
他,就是原中华派出所协警、二次见义勇为荣誉获得者、厦门市民洪两德。
一封信 连接了厦门和四川
1994年,四川巴中市巴州区二龙场村小学的操场上,一位云游的僧人从乡村教师杨会显手中接过一封信。杨会显做梦也没想到,这封信很快就起了作用,而且将一位厦门好心人和两名孤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信的内容是关于一名叫小容的小孩,小容自幼被父母遗弃,被五保户收养才有容身之地。但五保户本身生活就不易,小容生活艰辛可想而知。“一排求助的信息里,她是情况最糟糕的。”洪两德回忆当年情形,他到南普陀游玩,在一面贴有全国各地求助信息的墙上,看到了杨会显的信。
第二天一下班,洪两德直奔邮局,刚发的工资180元还没捂热,就汇了近百元出去。“只留下一个月的生活费。”洪两德笑着说,后来到月底发现钱不够用了,还跑去找管事民警借。月底借钱、月初还钱,洪两德那些年着实过了不少这样的日子,民警问他钱去哪儿了,他也不说,只有自己知道,钱都汇给小容了。
两个人 书信往来从不图报
1994年到1999年,只有简单的书信往来,洪两德从不告诉小容他是谁,是男是女,多大年龄。“不图这些的。”洪两德憨厚地说。1999年,小容决定不读书了,洪两德就找到杨会显,让学校再推荐一个需要资助的孩子。
从1999年,洪两德开始资助小张,这也是名孤儿,女孩很争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洪两德一直资助到2001年。当他从中华派出所离开时,小张上了大二。中间洪两德几乎每月都汇款,开始100元,到后来一次200元,每次开学前夕,洪两德都记得很清楚,一定要提前汇过去,小张生活费窘困时,洪两德还会加汇。
“她们有没有说过要来厦门看你?”导报记者问洪两德。“没有,生活本身就拮据,从四川到厦门路费要花很多钱。”洪两德挥挥手,很淡然。
一段情 老师遗嘱要找好人
2001年,洪两德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中华所的工作岗位,从此与小张也失去了联系,而他也逐渐淡忘了此事。
然而,这件事却一直记在杨会显心里,他不只一次地跟儿子杨醒提起洪两德,杨醒也跟洪两德通了几次书信,但也随着洪两德离开中华所而中断了。“好人啊!”2005年,杨会显去世前还不忘交代儿子,有机会一定要到厦门,找到洪两德。
杨醒是名记者,今年4月随记者团来厦门采访。“请帮忙一定要找到他!”在餐会上,杨醒向市委宣传部领导求助。而他手上的线索,只有当年洪两德汇款的地址和名字。在厦门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的努力下,终于联系到了洪两德。
走进洪家的时候,大家都震惊了,包括杨醒:“想都没想到,他的生活如此贫寒!”宣传处民警告诉导报记者,本想组织大家去洪家采访,但洪家连6张供人坐的凳子都凑不齐。87岁的父亲中风在床,86岁的母亲失聪,老婆智力有缺陷,有个孩子还在读书……因要照顾家人,洪两德完全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五口全靠低保生活。
“真好人!”电话中,杨醒不停地说,这种感动已经不能用语言形容。洪两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真的没想过,你能找到我。”
走之前,杨醒给洪两德留下2000元红包。但第二天,洪两德又给杨醒寄了回去。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