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5 14:47 | 来源:南都网 2013-03-14 11:55:38 | 查看:3678次
新一轮机构改革台前幕后
摘要:发改委的强势一直备受关注,历次机构改革中,对发改委进行裁撤、放权都是热门话题。中编办副主任王峰3月11日指出,这次改革要进一步加大发改委转变职能的力度。“这次它的权力肯定是下放了。”王满传说,权力过大完全可以通过职权转变来改,不一定要撤销。
一名女子走过交通运输部的大门前。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铁道部不再保留,行政职责并入交通运输部,盛光祖即将成为中国最后一任铁道部长。(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 图)
“天清地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用这个词,形容他在2013年3月10日那天的心情。在听了这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之后,他觉得内容“货真价实”。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3月11日下午,人大各代表团分组审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不同意见也不少。安徽团代表程恩富就认为,这仍属中等程度的改革。“发达国家一般设16到20个部,我们25个部委,还可以压缩。”另一位代表刘德培则认为,拟定人口政策的职能不应划入发改委,应该保留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这个机构的名称也应与国际接轨,改成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
这几天,中编办最为忙碌,相关司局负责人及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要分赴各代表团听取意见,并连夜汇总。“大家有意见很正常。”方案起草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满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就是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事实上在方案起草阶段,他们就收集了40万条网络上的意见。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总体考虑是,对有广泛共识、条件成熟的,要坚定推进;但同时也充分考虑面临的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维稳任务依然繁重的实际情况下,还是要保持国务院机构的相对稳定。
2008年之后启动研究
王满传说,早在2008年上一轮机构改革之后,中编办就启动本轮机构改革的研究工作,并委托外面的专家进行预研。本轮改革启动之前,专家们已经形成了二十多份研究报告。
十八大闭幕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启动本轮改革。
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文件起草组也在2012年11月成立,新任中编办主任汪永清任组长,成员包括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专家。12月,工作组进驻玉泉山,进入封闭工作状态,至今仍在继续。
起草组确定了本轮改革的重点是职能转变。方案的名称就因此成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而前几次都叫“国务院机构改革”。初稿还考虑过将方案命名为“国务院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但考虑到一直以来的习惯,更主要是人代会主要是审议机构改革,所以最终稿还是将“机构改革”几个字放在了前面。
方案形成过程中,文件起草组就机构改革问题先后召开过4次座谈会,听取了20个省级政府或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此外还听取了10个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意见。
除了座谈会,起草组又以书面形式征求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4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意见。
方案起草大量参考了网络意见。在玉泉山上封闭的起草组大约有三四十人,山下则设立电子政务中心。40万条网络意见,起草组筛选出2万多条重点研究,从中确定了一两千条有价值的看法。起草组还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排名,发现排名前十的意见,跟起草组要着手操作的内容基本一致。
成不成立体改委?
排名前十的意见中,成立“改革委”或“体改委”的观点赫然在列。持此观点的,不乏像吴敬琏、张维迎这样有影响力的学者。
“外界说我们不搞,其实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建议,进行过反复论证。”王满传说,为此,起草组还专门找过当年国家体改委成立时的一些当事人进行咨询,对体改委成立、撤销的原因做过了解。
他们了解到的信息是,改革开放初,有些人的改革意识不强,当时设一个体改委,确实有必要。后来撤销,是因为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各部门都在积极参与,改革设计不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了。再后来,体改委的任务就不那么饱满了,开始涉足搞试验区等项目,与一些专业部门职能有所交叉,于是在1998年被降格为体改办,2003年体改办也被撤销。
“现阶段,改革已然是共识。”王满传说,是否需要一个机构牵头,起草组做了很多分析。目前呼声最高的是“顶层设计”,不仅涉及经济改革,还涉及到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这其实是党中央要全面考虑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更多是行政机构改革,如果设一个部门来管全面改革,是否能管得起来,有点拿不准,所以最终这次没有成立体改委。
3月11日上午,中编办副主任王峰在记者会上,也用了三个“拿不准”来解释为什么没有设立体改委,“怎么办?看一看。”王峰说。
对于社会对“大文化”的呼声,他的回答也是“看一看”。他认为,机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次把新闻出版总署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至于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下推,“咱们先走走看”。
王满传说,当时内部讨论,也有人说“大文化”要一步到位,说要将体育和旅游也并入。但“文化”领域太广了,并且在现有体制下,宣传部门也在管文化。最终,作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就先将职能交叉较大的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合并了,仍定位为直属机构。至于名称那么长,“并不是因为部门之间有分歧,而是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
“拿不准”的还有“大金融”,但王峰也说,金融行业的混业管理是一个趋势,但目前对我国是否有可能一步过渡到混业管理,也只能是等看准了再动。
海洋缺“海事”
此轮改革中,“拿得准”的改革共涉及18个部门。“在起草组内部,国家海洋局和铁道部机构改革的方案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王满传说,其他各部门的改革方案则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争论。
海洋局的方案顺利通过,背景在于自2012年5月以来,从黄岩岛到钓鱼岛,中国海没有消停过,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各自为政的弊端也暴露无遗。此番将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总队、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合并,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加强了中国的海上力量整合。
“具体操作层面上,现在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在主导几支队伍的整合。”农业部一位参与改组方案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过去,海洋局相对其他几个部门中实际处于较弱的地位——中国渔政管理着全国几十万艘渔船;海关管理缉私;交通部下属的中国海事局承担了海上警察的功能,是几家海上执法单位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在这次改革中,也唯有中国海事局没有并入国家海洋局。在农业部这位人士看来,海事局没有被合并也不无道理,一是因为海事主管救助,与其他部门性质不一样,另外海事侧重点在国际航线的海洋。但这跟海事局实力强也有关系。
其实在2005年,国务院领导就提出在北部湾试点,将海警、渔政、海关、海洋、海事合并,当时都说过“允许失败,但一定要做”的话,但一直没做,可见其中的压力。此次除了海事外,另外4家终于实现了合并。方案公布后,国家海洋局党组在第一时间就召开会议,就有关工作进行研究讨论。主持会议的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刘赐贵过去长期在福建任职,2011年2月从厦门市长任上调任现职。
升格与降格的理由
此前流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是本轮机构改革将整合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的职能,成立市场秩序监管总局。实际上,起草组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些部门有互补性,比如工商部门的队伍很强,而质检部门的技术很强。但由于涉及范围太广,怕一动就影响到监管秩序,毕竟这次改革的基调是保持国务院机构总体稳定。
方案起草组最终选择了目前问题最突出的食品,将食品药品监管局升格为总局,由副部级单位升为正部。这主要与过去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级别有关。改革前,食安办是单设的正部级协调机构,这次虽然不再单设,但仍保留,具体工作由药监总局承担。
保留食安办,主要是考虑到食品药监总局在管食品这个领域当中,没有囊括食品管理过程中的所有任务,例如,以植物、动物为原料的产品要出自农业、畜牧业,这块只能是留在农业部。遇到问题,还是要有一个机制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与药监局在改革中升格不同,电监会撤销后与国家能源局合并,国家能源局的级别仍然是副部。
当初成立电监会,本来是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但过去一段时期,中国电力市场还没有完善,“不如放到能源部门统一考虑。”王满传说。
“实际上电监会的问题,本来上一轮改革就要解决,但最后觉得时机不成熟,没有推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编办副主任黄文平3月11日参加政协讨论时说。黄是制定上一轮改革方案的参与者。
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的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大能源”能否实现。这种呼声已喊了多年,能源对中国很重要,需要加强建设,统一考虑。中编办副主任王峰3月11日说,其实上一轮改革时,也有人主张成立能源部,但最终的办法是,设置高层次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能源局。能源局由发改委来管理,也是想通过这个改革看看效果如何。“实际效果是好的。”王峰说。
另外,还要考虑中国能源企业的情况,这个问题很复杂。3月12日,王满传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中国国企往往并非单纯的企业,有的还有政策制定的职能。几大石油公司的实力都很强,如果单设一个能源部,面对大的能源企业,它能否统一起来不好说。最终,仍决定将能源局作为由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局,因为发改委在部委中比较强势,或许协调能力更强。而作为正部级的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家能源局也只能是副部级。
发改委怎么改?
发改委的强势一直备受关注,历次机构改革中,对发改委进行裁撤、放权都是热门话题。
这次改革方案中有一条是,抓紧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实际上2008年机构改革中,针对发改委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发改委对某些项目没有执行。原中编办副主任黄文平2013年3月11日参加讨论时就提到,当时直接与发改委谈的“三定”规定中就提过,要及时修订调整投资核准目录,大幅提高国家核准项目的规模和限额,不要很小的项目都跑到发改委来审批。
中编办副主任王峰3月11日指出,这次改革要进一步加大发改委转变职能的力度。“这次它的权力肯定是下放了。”王满传说,权力过大完全可以通过职权转变来改,不一定要撤销。
但也有人指出,发改委在此轮改革中形成了新的职能交叉。安徽团人大代表崇泉就认为,将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的职责划入发改委,就造成了新的交叉。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将人口政策的职能划归发改委,是基于发改委今后更多要做宏观方面的工作。
而人口政策的相关职能划入发改委,也解决了新“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取名难题。最开始对这个新组建的机构取什么名字,难以定夺。有人想用“人口”取代“计划生育”,因为“人口”可以包含“计划生育”,反之则不行。但考虑到“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一旦在机构名称中不出现“计划生育”四个字,外界会产生中国要取消计划生育的解读。加之人口政策的职能已划归发改委,所以名称中就舍弃了“人口”,体现了“计划生育”。
所有机构改革的初稿,一直到春节后才确定。起草组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其他领导人做了汇报沟通后,就职能转变问题,书面征求了88个部门近百名负责人的意见,此外还就有关内容征求了15个省份党政负责人和地方有关负责人的意见。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反馈比较集中的意见是,地方政府最关心放权后的管理问题,怕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关于这一点,国务委员马凯3月10日在改革方案的说明中特别做了要求。
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在经过国务院党组会议审议后,又先后提请了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在二中全会得以通过。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二中全会在审议过程中,又提出了近百条意见。2月28日,中央还召开了党外民主人士协商会,就方案听取意见。3月14日,全国人大将对此方案进行表决。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钱昊平 刘斌 实习生 孔灵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