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收养14个残疾弃婴 王子昌夫妇成为安国好人(2图)

发布时间:2012-10-17 09:49 | 来源:燕赵都市网 2011-01-09 22:17:33 | 查看:1500次

  燕赵都市网记者 郭志昆 通讯员 王秋耕  李亚梅

  六间低矮的旧房前,两根十米来长的绳子上晾满了孩子的衣服和尿布,小院的一角晾晒着全家冬日的蔬菜——干白菜,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这就是安国市西伏落镇西佰章村王子昌家的真实写照。

 

左为王子昌

 

老伴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记者 郭志昆 通讯员 谷峪摄

  16年收养14个残疾弃婴

     春节将至,问及孩子们有什么新年愿望时,几个孩子只是躲闪。

     “我想穿一件漂亮的新棉袄”党亚静咬着手指害羞的说。

     “我想有一个长长的大大的手枪”亚静话音刚落,党亚强抢着说。

     “我要一个新书包”亚晶也跟着凑上前来说。

  16年来,王子昌先后收养了像亚静、亚强、亚晶这样的14个弃婴 ,脑瘫、唇腭裂、肢体粘连……14个活泼可爱的婴儿,却因为有着各种疾病和生理缺陷,大的不到两岁、小的出生才三两天,就被亲生父母抛弃街头。 兔唇、腭裂、手指粘连、脑瘫……任何一对父母如果看见自己的新生儿有一样上述疾病,恐怕都会难过的无以形容,但王子昌却不这样看。在16年的时间里,他凭着爱心陆续收养了14名残疾或患病弃婴。这位家中儿女双全的老人,毅然从1994年开始用微薄的工资收养起这些可怜的生命。

  16年来,他和老伴为抚养这些孩子付出了巨大心血。如今,14个孩子中,3人不幸离开人世,一个已进入小学读书(现在跟随王子昌女儿王秀兰生活在博野县城东乡李村),4人已经进入西佰章村幼儿园,2人正在他家中健康成长,家中还有四个患病儿童,其中两个是脑瘫患儿,两个是唇腭裂患儿。日前,记者走近了这位老人,安国市西伏落镇退休农技员王子昌。

  在保衡公路许村段向西的一条水泥路上走了20分钟,我们才在西伯章村一角找到了老王的家,六间老式的砖砌平房上嵌着几扇不大的窗子,窗前晾衣绳上挂满小孩的尿布和衣物。

  院里一个老年妇女正用奶瓶给一个婴儿喂奶,旁边还有一个孩子正扶着童车蹒跚学步,一个个头不高的男子用双臂夹着两个小孩正教他们咿呀学语……“这就是老王!”

  老王就是王子昌,现年67岁, 19岁时,他以农户半脱产的身份到乡里参与农技推广,从那时起他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

  第一个抱回来的孩子是脑瘫

  “第一个孩子就是从乡里抱回来的。”王子昌回忆说:1994年夏天,乡民政助理员捡到一个弃婴,没处寄养,就问王子昌:“有个扔了的小孩,你养不养?”“我养。”王子昌想都没多想,就把孩子抱回了家中。

  回家打开小被子,一看一包屎。里面的女婴不到两周岁,又脏又瘦,站都站不起来,抱起来也得用双手托着,捏着筋骨觉得特别软。

  “这孩子有病。”一位懂些医术的村民建议老王别养,说这孩子活不过7岁。随后女婴果然被确诊为脑瘫。

  “这些小生命,都是父母的血肉,这么不幸地来到人世,总得有人养吧!”老王认死理儿,坚持要收养女婴。他给女婴按儿女的辈分取名为林凤,以示要像亲生子女一样去抚养。然后每月拿多半工资给孩子买奶粉,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抚养了起来……

  老王爱心行善的名声在四里八乡传开来。从此,老王的家就成了许多残疾弃婴的归宿。有人捡到弃婴后就会把孩子抱来;民政部门也看中了老王的热心肠,把他家作为定点寄养家庭。16年来,老王收养的残疾弃婴达到了14个。

  眼睁睁地看着三个孩子离开人世

  走进老王家中,基本上没见到什么像样的家具,一台洗衣机和一辆电动农用三轮车成了家中最显眼的物件。老伴陈玲艳说,这都是为了接送孩子买的。

  前者是用来洗尿布的,家里孩子多,老伴的手洗破了,老用胶布粘着,老王就狠狠心花了几百元,添置了这台家中唯一的现代化电器;后者是为了送孩子去医院用的,小孩生病不等时候,租车往往来不及,老王就预备下了这辆农用三轮。

  老王最怕的事就是孩子生病。他比普通父母经历了更多的苦痛,因为他收养的孩子每个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疾病和残缺,有的孩子抱来时就已经奄奄一息了,而且他还眼睁睁地看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人世。

  小林凤就是其中之一。在老王夫妇悉心照料下,她很快长到了4岁。一天晚上,她突然发起烧来,老王马上把她抱到了村诊所,打下一针后,见症状没有缓解,立即租了三轮车往县城医院赶。他们尽了最大力量来挽救孩子的生命,但最后小林凤还是离开了他们。

  “这是迟早的事,但活一天,她也毕竟是条生命!”回忆起这些,王子昌紧锁眉头,沉默良许。对一个脑瘫患儿,生身父母没尽到的责任,老王夫妇尽到了。

  也从那时起,王子昌把孩子们的健康看得比什么都重,他和老伴背上背着,怀里抱着,东赴沧州,北上保定,南下安国,四处给孩子们寻医问药,希望能治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种种疾患。由于没钱,他们甚至不放过打听到的每一次义诊的机会。

  再苦再累,看到这些可爱的小脸,心里就痛快了。

  一夜起来好几回给孩子喂奶

  半个月之前,老王把家里的一头母猪卖了,卖的1400元首先给孩子们买了几大包“尿不湿”。 老王缺钱。他在乡里上班时,前30年每月的工资没超过24元,1997年涨到200元,2004年涨到700元,退休前终于涨到了900多元。退下来之后,因为工龄计算问题,他的养老金至今还没有发放。为了填补家用,他除了侍弄好家里的8亩土地外,还和老伴养了些猪、鸡、鹅。

  “给你两万元钱,你把那个孩子转给我养活吧!”有些来路不明的人给老王开价。

  “只要提钱,拿多少也不会把孩子给他们!”对此,老王都拒绝了,尽管他缺钱,可他认为那些习惯用钱办事的人不一定会有足够的爱心来善待这些孩子。但对于那些确实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他还是敞开了大门,有4个孩子被他人领养。

  老王还缺觉。晚上睡觉,四个小的老伴带,两个大的跟着老王,晚上喂奶,一夜要起来好几回。喂少了哭,喂多了也哭,而且一个哭,全都跟着哭。有时,女儿、儿媳、小孙女“全家总动员”一齐来哄孩子。

  “再苦再累,看到这些可爱的小脸,心里就痛快了。”说话间,怀中3岁的亚萍已经把小脸贴到了他脸上。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故事

  16年来,老王一共收养了14名病残弃婴,仅2006年以后收养的就有10个。其中,有的是从民政部门领养的,有的则不知是谁悄没声地放在他家门口的。在一个小本上,老王工工整整地记下了每个孩子被送来时的情况:农历二月十七傍晚,又送来一女孩,手脚残、缺指,有半袋奶粉、1个奶瓶、1床小被子和1个裹身的白蚊帐……

  老王自己有后代,孙女今年都15岁了。对于他收养弃婴的行为,有人敬重,有人不解。可他都不以为意,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管。他让收养的孩子都姓“党”,把收养的那一天作为孩子的生日。王子昌说:“虽然亲生父母不要他们了,可党还管他们。”

  因为病得太重,老王收养的病残孩子先后有3夭折,现在存活下来的还有11个,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几个月。照顾这些孩子,可够老王夫妇忙活的。有几个弃婴的年龄相差无几,常常刚喂完这个,又抱起那个。唇腭裂的孩子吸奶、吞咽困难,容易呛着,照顾起来必须十分仔细。瞧着这些孩子们一个个长得挺壮实,乡亲们纷纷称赞老王夫妻细心。

  “看,这就是党亚静,别看她有唇裂,可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等以后做了手术,她就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小姑娘了。”王子昌相信,这些孩子都能治好,也应该还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2002年被人送来的男孩党童手有蹼指,老王自己掏几千元钱给做了矫治手术。前些日子,他又几次奔走联系医院,为其中一个孩子申请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免费矫治手术。

  11个残疾孩子都姓了“党”

  老王每月有千把元的收入,这些孩子每月享受民政部门按政策给予的补助。尽管如此,抚养这么多孩子老王还是渐渐感到吃力。为减轻他的负担,亲人、亲戚也加入了照顾弃婴的行列。

  王子昌今年67岁了,还能辛苦多少年?但他表示:“这些孩子没家没业,身有残疾。有我一天,我就会照顾他们一天!”此外,老王也有两个愿望:一是这世上别再有不恤骨肉亲情的爹娘;二是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治好病。

  “这是个良心活,”一旁的邻居评价,“不付出点心血,这么多孩子可拉扯不好。”老王的善举也赢得了尊重,乡亲们纷纷送来了食品和一些旧衣物。如今,王子昌靠退休金维持生活。除了侍弄好几亩土地外,他还和老伴养了些猪、鸡、鹅贴补家用。几年来,总有人来找他买孩子,他都一口回绝,他怕这些人别有企图。他的善举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纷纷送来食品和衣物。2006年底,安国市民政局正式把他家定为定点寄养家庭,每月给每个孩子补贴150元生活费,缓解了王子昌一家的压力,孩子们也都姓了“党”。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