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三姐妹15年的坚持(图)

发布时间:2012-07-22 00:05 | 来源:广西文明网 2012-07-18 | 查看:1762次

  7月13日下午,在凤岭北社区,一场特殊的演讲正在进行,台上演讲的女子30来岁,长发披肩,神情腼腆,有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女子,15年来,和她的两位姐妹一直坚持做着特殊的“爱心之举”。

  “大家好!我叫黎雪蕾,我是一位稀有血型者,也就是Rh阴性血,这是非常稀有的血型,在人群中几千人才有一个人是这种血型,所以又叫熊猫血。”黎雪蕾轻柔的声音向大家讲述了“熊猫血”黎家三姐妹,15年不断献血救人的故事。

  偶然机会,“熊猫血”三姐妹走上献血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黎雪蕾的二姐黎雪莹献血后,得知了自己血型的秘密,这个意外,改变了三姐妹接下来的生活。

  1997年的一天,黎雪莹经过朝阳广场时,在无偿献血车旁看了宣传板报后,觉得献血能给病人带来生命的希望,于是,她上前挽起了袖子。这之后,只要符合献血时间要求,她都积极去献血。

  2002年6月7日,黎雪莹收到了一封来自南宁中心血站的挂号信:“您献的血经过血型检测,结果为A型Rh阴性,属稀有血型,您的血液会给稀有血型病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福音。”她这才知道自己的血型和别人的不一样,是稀有血型。

  这个消息让黎家很震惊,随后黎家其他人也去血站做了血型检测。检测结果是除了父母和大姐外,老三黎雪蕾、小妹黎漓和黎雪莹一样,都是稀有血型,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

  知道自己是稀有的“熊猫血”后,黎家三姐妹没有因此觉得身子“金贵”了,相反,她们决定坚持无偿献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1997年至今,黎雪莹已经献血近20次,献出的血液5800毫升,在南宁市的稀有血型捐献者中排名第二。“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4000—5000毫升,黎雪莹献的血基本上是将体内的血液换了一轮。”南宁献血办副主任庞兴旺说。

  平时晕血的老三黎雪蕾也在二姐的带动下,从2002年开始就积极加入到献血的行列中去。跟两个姐姐相比,小妹黎漓的献血过程有些坎坷。最开始是不满18岁,不到献血年龄。年龄到了,体重又不达标。接下来的怀孕、哺乳,让她的献血计划一拖再拖。当妈妈后,黎漓的体重终于达标了,去年8月,她如愿以偿地献了第一次血。

  养成习惯,每天把献血证揣在身上

  因为紧急需要,黎氏三姐妹多次成了南宁献血队伍里的“救火队员”。

  受保存技术的限制,2007年以前,稀有血液采集后,最多只能保存35天。因此,预先采集的方法不实际,出现紧急用血的情况,血站只好临时打电话通知需稀有血来救急。

  黎雪莹在旅行社工作,一次她带团去港澳,回到南宁时已是深夜。刚下飞机,她就接到血站打来的电话,一个严重烧伤的稀有血型病人急需用血。黎雪莹二话没说,赶紧打车赶往血站,毫不犹豫地献出400毫升血液。由于太劳累,献完血后的黎雪莹“咚”的一声晕倒在地上……

  这样的救急事件,黎雪蕾也常经历。一天早上6时许,黎雪蕾接到了血站的电话,说一名稀有血型的孕妇要生产,急需用血。情况紧急,黎雪蕾表示马上可以献血。为了节省时间,血站的采血车直接开到了黎雪蕾的工作单位。黎雪蕾从小体质不好,又有晕血的毛病,平时每次献血200毫升,但那次,听说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血液,孕妇已经忍着痛苦熬了一个晚上,她决定献400毫升血液。采到的血液被立即送往医院,黎雪蕾也因为晕血,回家躺了一天。

  实际上,当时黎雪莹也早在黎雪蕾之前接到了电话,但当时她距离半年的献血间隔还差10天。“我的身体肯定没问题,能献400(毫升),你们请示一下能不能特批?”黎雪莹主动请缨,但间隔半年才能再次献血的规定很严格,必须遵守,差一天也不行。

  这样的救急经历不止一次,在庞兴旺的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去年过年时,那时候血站接到区妇幼的紧急救助电话,有一位A型Rh阴性血的产妇大出血急救需大量用血,当时血站库存的A型Rh阴性不够用,只能立马打电话寻找动员稀有血型者赶来献血。“当时联系上她们三姐妹,她们很配合很快就赶过来了,一个献了400毫升,另两个各献了300毫升,总共是1000毫升。正是有了及时捐献的血液,产妇得以抢救过来。”庞兴旺说。

  多年来,黎氏三姐妹成了南宁献血队伍里的“救火队员”,随叫随到。为了随时能够救人,她们养成了习惯———每天把献血证揣在身上。她们已习惯了随时准备献血的状态,以己之稀有,解稀有之急。

  特殊原因,三姐妹很少一起出游

  在三姐妹的家中,很少找到姐妹仨近年来的合影,这也是她们的小小遗憾。为了避免在出游时出现安全事故导致没有充足血液抢救,姐妹三人很少一起出去玩,所以三个人合影的机会不多,要找出几张三姐妹的合影更是不容易。

  据介绍,在汉族人中,稀有血型者的比例仅为千分之三。据统计,目前南宁市登记在册的稀有血型献血者约有500人。为了方便平常的交流、沟通,大家组建了“南宁市稀有血型之家”QQ群。对其他团体来说,组织一次出游是再正常不过了,可就是这么普通的活动,对稀有血型者们来说却是奢望。因为国家卫生部门出台规定,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组织稀有血型者集体出游。

  “想想也是,我们这一大帮‘熊猫血’集体出去,万一出现意外情况,上哪儿找那么多血来救?”黎雪莹说,虽然有遗憾,但是血站每年会组织稀有血型献血者进行联谊,“不能出去玩,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也不错”。

  黎雪蕾说,从二姐开始第一次踏上献血车,到三姐妹一齐加入献血队伍,这15年来,她们三姐妹一共捐献出9000毫升鲜血,差不多等于两个成年人人体血液的总量。现在,每隔半年献一次血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

  父亲黎为民对于女儿们捐血救人的做法感到骄傲,他在女儿们还小的时候就告诉她们,别人有难,只要力所能及就要伸出援助之手。现在女儿们都长大了,他还时常告诉她们,要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要一味地索取,而应更多地去付出。

  记者手记

  一袋鲜血给予希望

  我们的血献给了哪个人?献血的人或许会这样问?义务献血三姐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她们说,虽然我们并不具体知道血用在哪个人的身上,但是我们知道,献出的每一袋鲜血都会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每一袋鲜血挽回的不仅是一条生命,还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如果有一天,自己和家人有需要时,也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正是有了许多这样能帮就帮、默默奉献的人,南宁的无偿献血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各大城市血荒、缺血不断侵扰的大背景下,南宁的血液库存鲜少亮起黄灯。这不仅让邕城人多了份安全感,更让来南宁的人在这座城市感到温暖和关怀。(阮晓莹/文 段柳健/图)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