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深入南海北部区域再探可燃冰

发布时间:2012-06-28 07:28 | 来源:新闻中心 2012-05-29 | 查看:1223次

宋嵩 制图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结合形成的白色结晶体,能像天然气一样燃烧,通常存在于大陆架海底地层以及地球两极的永久冻结区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经研究人员多年研究,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共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

   核心提示

  5月27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对那里的可燃冰资源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

  此次“精确调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我国的可燃冰勘探和开发又具有怎样的前景?请看记者报道。

  “海洋六号”深入南海北部区域进行“精确调查”

  在我国南海北部1600米水深的深海区域,“海洋六号”上的调查队员们正准备把一台重力取样器投放到海中。这台仪器可以通过重力的作用获取海底的泥沙样品,以此分析这片海域是否藏有可燃冰。

  据了解,“可燃冰”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科学家们甚至宣称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对于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国是从1995年开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开发项目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2010年底,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显现出良好的资源潜力。

  但是,在推测储量与实际的开发利用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为此“海洋六号”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

  调查海域包括琼东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等区域,调查的重点是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圈定重点勘探区域,为下一步更加精确的勘探工作做准备。

   海底摄像、海底机器人、深水多波束等,综合运用于海底探测

  参加此次南海北部海域可燃冰“精确调查”的“海洋六号”,是依据我国海域特点和海洋地质需要,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它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兼顾其他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工作。

  据介绍,“海洋六号”船长106米,宽17.4米,最大吃水5.7米,设计排水量4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

  调查船采用了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配置了4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系统等,总造价4亿元,装备条件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队伍中首屈一指。

  “海洋六号”于2009年10月入列,它的入列大大加快了我国海洋可燃冰调查步伐。预计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内,我国将完成对相关海域可燃冰资源的普查。

  在调查的详察区,“海洋六号”布设了大量先进探测设备及各种综合手段,包括海底摄像,ROV海底机器人等,还增加了深水多波束、海底电磁等比较先进的手段,以探测水合物分布情况。

  据介绍,如果此次取样条件具备,计划明年再次开钻以获取新的可燃冰实物样品。

  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潜力大,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约194亿立方米

  据了解,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如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钻探工程、地质实验技术和海洋环境等。因此,虽然全球大洋底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但由于开采和提取技术复杂,还可能带来地质、气候灾害,所以多数国家目前对开采可燃冰仍持谨慎态度。

  而对这次“精确调查”来说,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作为可燃冰富集区,是调查重点之一。据了解,在过去的数年时间,研究人员在140平方公里的钻探目标区内圈定出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钻探区水合物富集层位气体主要为甲烷,其平均含量高达98.1%,主要为微生物成因气。

  据介绍,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还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

  对此,调查人员表示,对南海其他区域可燃冰资源的普查也将于今年全面开始,以掌握南海地区可燃冰资源潜力。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