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更加璀璨 让旗帜高高飘扬

发布时间:2012-06-28 07:39 | 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06月02日 01 版 | 查看:622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

  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坚定的信仰,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于2004年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21世纪的中国展开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生动实践。

  8年的实践昭示:这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新工程和灵魂锻铸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高高飘扬!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党中央科学决策、坚强领导,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1921年7月那个闷热的季节,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在上海法租界石库门里秘密集会。人们很难想象,那颗从遥远的欧洲传来的火种——马克思主义,会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最终改变20世纪中国的走向,改写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90多年旗帜高扬,90多年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不断走向独立解放、繁荣富强。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原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事业前进、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矢力推动、稳步实施,工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上追求真理的人们的注目下扎实推进——

  2004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

  2004年4月27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对工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4年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中央多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行集体学习。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工程工作进展的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工程工作作出部署。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012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教材推广使用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程教材在高校的统一使用。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着工程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团结协作、满腔热忱,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从工程实施一开始,中央就明确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使命光荣而重大,任务艰巨而繁重。

  工程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央宣传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等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各项任务,一批思想理论界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同时,专门设立了工程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国家社科基金也对工程给予重点资助,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工程各主要参与单位认真负责,精心组织,抽调精兵强将,联合攻关,为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了工程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程咨询委员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的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8年来召开了88次集中审议会,进行了60多次书面审议,每位咨询委员审阅书稿近4000万字,共提出意见10余万条。

  课题组专家学者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工程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是课题组首席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作用,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大力支持,为工程开展国情调研、专题考察、研讨交流、资料收集等提供了大量帮助,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专家学者全身心地投入工程。社科理论界特别是高校一线教师,对工程的进展十分关注,积极参与工程成果的审看、修改等各项具体工作。

  8年多的时间,3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界到社会各界,从课题组专家到高校师生,都十分关心工程、大力支持工程、积极参与工程——

  工程的进展和成果,也受到世界上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关注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士的关心和重视——

  “工程是一个大平台,全国理论界在这个平台上密切配合、联合攻关;工程是一个大舞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发出这样的感慨。

  投入、敬业、奉献,把个人选择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把学术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紧紧相连——这,就是所有工程参与者携手同心、攻坚克难的动力之源。

  咨询委员江流,90岁高龄,年迈体弱,行动不便,戴着助听器,仍坚持参加工程所有的审议会。

  咨询委员龚育之、苏星,为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去世前不久,仍然在病床上审读工程教材书稿。

  咨询委员邢贲思、汝信,对所审议的每一项成果字斟句酌,经常查阅文献到深夜。邢贲思还作为第一首席专家主持编写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工程专家周亮勋突发脑溢血,醒来后仍惦记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的编译工作,老伴时常“抱怨”他,“脑子里只有工作”。

  83岁高龄的工程首席专家许崇德,腿脚不便,仍带领《宪法学》课题组,在宾馆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对教材进行反复修改。

  84岁高龄的工程首席专家徐大同,为完成《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编写任务,与课题组集中统稿时,还带着年迈的老伴,一边照顾她一边工作。

  两位年逾八旬的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教授,并非课题组成员,但当教材统稿需要时,不讲条件、完全义务地为课题组审稿、改稿,连续工作4个月。

  一大批中青年工程专家,传承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作风,在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为编好工程教材,经常工作到深夜。

  像他们一样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学者还有很多,有的身患绝症,还坚持完成工作;有的亲人故去,料理完后事,马上返回工作岗位;有的带病工作,任劳任怨;有的节假日放弃与家人团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长期加班加点……

  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学术追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身上映射出的,是工程参与者的集体精神写照。

  我们无法忘记,为了编写出工程精品教材,多少个夜晚灯火通明,甚至通宵达旦,每一本教材几十次的统稿会,数十易其稿;有的专家为了把自己负责的部分改得更好,将自己数月、整年的心血推倒重来,“我们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不知道查了多少资料,熬了多少日夜。有时候为了一句话,改了10多次都不满意。”

  我们无法忘记,为了深入到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一批批专家学者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军营,率先发展的东部、正在崛起的中部、奋起直追的西部……到处都能看到工程专家开展调研的忙碌身影。

  我们更无法忘记,有这样一群人,年高的有90多岁,年轻的30多岁,怀着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攻城不怕坚,攻关不畏难,勇挑重担,精益求精,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程宏大的事业当中。

  2012年1月15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代表党中央,充分肯定了工程8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向广大专家学者表示崇高敬意。

  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工程工作扎实推进、不断深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展

  2009年12月25日,北京。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暖意融融,气氛热烈。中央领导同志同20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贺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发行。两部文集的编译出版,是工程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拍摄《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旗帜》等电视理论专题片,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研讨会数十次,在中央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00多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发行量已突破3万套;推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集中200多位专家,设立18个子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进行研究,为人们学习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的基础文本和重要辅助材料。

  ——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思想引导不断深入。确立一大批专门课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对策建议。《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受到普遍欢迎,去年发行量突破400万册,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品牌;推出《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一批重要理论读物;针对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等错误思潮,组织发表重点理论文章,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很好地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目前,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地位,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弱化的倾向,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文学理论》、《新闻学概论》、《宪法学》、《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史》等3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相继出版,其他100多种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开新局面。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陆续推出,并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均已出版,正在各高校推广使用。这些措施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成立160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达数万人;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达46期,培训5000多人,各地培训7万多人;从2007年起,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已连续举办32期,培训了3000多人;组织1500多人次开展国情调研,组织100多人次出国考察,邀请几十个国家2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交流。工程已经成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其成功的实践、丰硕的成果展示了巨大成效,不愧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思想闪烁光辉,理论彰显魅力。

  8年回首,我们心情激荡。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国这艘巨轮一定会云帆直挂、破浪乘风!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记者隋笑飞)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