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13 08:50 | 来源:新华网 2012年03月09日 09:48:06 | 查看:2301次
新华网宜昌3月9日电(记者刘紫凌、冯国栋)湖北宜昌73岁的黎开仕话语不多、听力不好。他独居陋室,节衣缩食过着日子。邻里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
退休16年来,黎开仕靠捡破烂隐姓埋名资助全国200多人。今年3月2日,湖北鄂州市残疾人汪情琴委托媒体感谢他多年资助之恩,人们才知道老人另一个名字——“薛光甲”。
6年为残疾母女捐款1万多元
2006年4月,汪情琴收到一笔捐款。“汇款人”写着“薛光甲”,汇款地址是“宜昌市学雷锋协会”。
汪情琴并不认识“薛光甲”,一个陌生人汇来30元钱,让她非常感激。
1995年初,刚怀孕的汪情琴晒衣服时不慎失足,从二楼坠下造成高位截瘫。后来丈夫又患癌症。为了治病,他们把楼房卖了,借住在一个废弃猪场里。2000年底,丈夫去世,年幼的女儿杨静便担负起照顾妈妈的责任。
2006年4月,小杨静撑起一个家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牵动了远在宜昌的黎开仕的心。
从那时起,每到月底,汪情琴都会收到“薛光甲”的捐款,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五六百元,从未间断。6年来,老人的捐款已达12000多元。汪情琴深受感动,珍藏着每一张收款回执单。
最近,汪情琴凭这些单据才联系上“薛光甲”,坐着轮椅与女儿来宜昌当面感谢老人。
“原以为‘薛光甲’是一位宽裕的爱心人士,没想到一贫如洗,这些年是靠捡破烂卖钱捐助我们的。”汪情琴哭着说。
3月6日上午,得知汪情琴感冒发烧,老人又汇去300元,嘱咐她一定要去医院看病。
15年匿名资助全国200多人
黎开仕1963年支援“三场”(农场、林场、渔场)建设,从宜昌城区下到一个县农场开荒。当时全国正掀起学习雷锋热潮,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身边的人。
1976年回城后,黎开仕成为一名工人,虽然每月只有26元工资,但仍省吃俭用,挤出钱来资助他人。
1997年,黎开仕退休。当时宜昌市正开展向“夷陵好人”李广佳学习活动。李广佳几十年帮贫济困,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活雷锋”。黎开仕便以“薛光甲”为名,意为“学广佳”做好事。
黎开仕每天早早出门,捡易拉罐、纸壳等垃圾,积攒起来卖钱。15年来,谁也没把这个拾荒老人和捐款助人联系起来。就连房东易慧林也说:“同一屋檐下住了几年,只知道他穷,要捡破烂过日子,没想到是为了资助别人。”
宜昌市学雷锋协会会长李广佳告诉记者,黎开仕靠微薄的养老金和捡废品换来的钱,15年来共匿名资助全国200多人。这些人中,有盲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也有自闭症患儿、聋哑儿童、贫困学生等。
垃圾小屋里的“精神富翁”
3月7日中午,记者辗转来到“薛光甲”的租住处。因为听力不好,在“咚咚”敲门声和大声呼喊之后,一个弯着腰、拄着拐棍的老人才打开门。
一身旧衣服、一条旧围巾、一双“解放鞋”、一顶破毛线帽,这就是记者见到的“薛光甲”。老人说,除了鞋子,其他都是别人扔的旧衣物。
虽然已知道老人清贫,但还是为眼前的情景所震惊。狭小的屋子里,一张旧床上,用久的被絮已经发黑。墙角摆着3个小坛子,装着豆瓣酱、泡菜和豆腐乳,这是他一天两餐的菜肴。床边的旧书桌上,摆着一盏旧台灯和一台旧收音机。台灯是捡来的,收音机是朋友送的,已用了十几年,算是唯一的“家用电器”。
他的家俨然是一个“废品回收站”,堆满报纸、塑料瓶、玻璃瓶、废铁等各种废品。
“报纸一直不舍得卖。”因为不愿花钱买电视,黎开仕喜欢读报纸。他说,这样可以学习一些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老人的“垃圾小屋”里,记者发现一摞信件。随手抽出一封,是2006年5月9日湖南怀化医专护理班学生“小艳”的来信。信中说:“谢谢您的资助,我一定勤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感恩社会、报效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
“知道自己的帮助使一些人受益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心里很满足。”耳背的黎开仕亮着嗓门对记者喊道。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