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1-09 06:14 | 来源:公益中国 2012年01月04日 | 查看:1235次
5点51分,许多人都吃上了陈杏娣送的粥。暖暖的一碗粥,温暖着他们的手,也温暖着他们的心。
5点29分,在昏黄的灯光下,陈杏娣迎着凛冽的寒风,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售票点排队现场。车上的保温桶里,装着刚刚熬好的粥和切好的榨菜等“下饭”。
2012年1月3日凌晨5点半,寒风凛凛,北仑新大路的火车售票点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从前天傍晚就开始排队。
人群中,身穿红棉袄、围着花围裙的陈杏娣正在给大伙送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白米粥,不远处,几位戴着小红帽、身穿黄马甲的青年志愿者也和她一样送着白米粥。
陈杏娣今年65岁,北仑新碶街道人。自去年送粥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都亲切地称呼她“送粥奶奶”。今年,在“送粥奶奶”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 入到了送粥的队伍中。昨天是“送粥奶奶”2012年第一次送粥,她和其他的送粥志愿者一起让这个寒冷天充满了温暖。
凌晨3点起床熬粥
凌晨3点刚过,睡在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居委会的陈杏娣已经起床了。(去年,陈杏娣送的粥是在家里熬的,几个电饭煲同时使用,曾把家里的保险丝烧断了,为了 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新碶街道玉兰社区特意将社区食堂腾出来,让她熬粥。而为了昨天能一大早送粥,陈杏娣头天晚上将家里的床搬进了社区居委会,直接睡在 了那里。)
她洗了把冷水脸,醒醒脑子,随后将头天晚上已经洗净、浸泡好的米倒入电饭煲内,加入水和碱水,开始熬粥。(今年,为了让更多的买票人喝到粥,陈杏娣买了300公斤大米。)
不一会儿,浓浓的粥香充满了整个食堂,陈杏娣盛了一碗给记者尝尝,陈杏娣熬得粥味道很特别,带点宁波粥特有的碱水香,吃起来顺滑浓稠。
“粥熬得好,关键要看各种材料的搭配,熬粥的米得事先浸泡透,碱一定要放适量,熬的时间也要恰当。”陈杏娣向记者传授起了熬粥窍门。
更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4点多的时候,来自北仑81890城管义工队和新碶街道百合社区欣苑爱心社、玉兰“心桥联谊会”、玉兰太太俱乐部、芝兰社区党员志愿者,以及“送粥奶 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陆续赶到玉兰社区居委会食堂来帮陈杏娣熬粥。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切咸菜、调碱水,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陈杏娣不再是一个人送粥,“送粥奶奶”如今已成为北仑志愿者们的代名词。与陈杏娣同龄的袁奶奶早在两天前就申请加入“送粥奶奶”队伍。“宁波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外来务工者的贡献,他们为了回家团聚,忍受寒风的买票,我们要给他们温暖。”袁奶奶说。
凌晨5点,“爱心粥”终于熬好了。从玉兰社区到新大路售票点大概有一公里路程,如何让热腾腾的粥保温?陈杏娣搬出她的“宝贝”——保温桶。“这样既能保温,又能装很多粥,一举两得。”为了让排队买票的外来务工者能喝上热粥,几天前,陈杏娣特意买了一个大大的保温桶。
5点20分,大家准备出发。
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陈杏娣将粥全部装入保温桶内,足足有两大桶。接着,他们将保温桶装入电动三轮车上,铺上木板,在上面放上咸菜、红糖,还有一次性的 碗、勺。电动三轮车的车篮内,还有几块用棉衣包起来的毛巾。“喝完粥难免要弄脏手和衣服,让他们擦擦,方便。”细心的陈杏娣说。
半小时送出200多碗
5点30分,“送粥奶奶”服务队抵达新大路售票点,记者发现,排队现场立刻想起了一片掌声。“来来,大家喝粥了啊,想喝咸点的、就放点榨菜,想喝甜点的、就放点红糖……”陈杏娣在买票队伍中吆喝着。
“味道不错,真赞,”人群中不时响起称赞的声音,一碗碗粥承载着宁波人对外来务工者的爱心,从陈杏娣的手中向人群中传递。
“去年我就喝过陈奶奶的粥,味道越来越好,”正排队买票的高师傅捧着热腾腾的粥说。
“昨天下午5点,我就到这里排队买票了。排队不敢走远,快10个小时没怎么吃东西,还真饿了,这粥来得太及时了!”喝着陈杏娣递上的爱心粥,准备购票回河南商丘老家的小李很感动。
在志愿者队伍,记者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姓胡,19岁,今年刚参加“送粥奶奶”服务队。“看到他们为了买票,在大冷天里排队,怪心疼的,我父母也曾在外地打工,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想,我应该来帮助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胡说。
不到半个小时,两桶“爱心粥”全部送完,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超过200碗。看着大家喝粥的场景,陈杏娣笑得很欣慰,“呵呵,他们总算能暖一暖了,希望他们过完年再来宁波。”
“我就图他们身上的暖意”
“你是如何想到去给他们送粥的?”在送粥间隙,记者问道。
“去年冬天,也是这个时间……”陈杏娣回忆起去年的一幕,去年1月20日左右,北仑风雪交加,她与老伴到超市去买菜,路过新大路火车票售票点时,见到在寒风中排队买票的人们,她心里一酸。
“当时买票的队伍有100多米,许多人冷得只能通过跺脚来暖和身体,看起来心酸啊。”陈杏娣说,“我就跟老伴说,要不给他们送点热茶吧。老伴说,要送就粥吧,粥更暖和。”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杏娣借了4个大容量电饭煲,买来大米、老姜、红糖和许多一次性的杯子。第三天早上5点,她把这些大家伙搬上三轮车,直奔火车票代售点。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热粥,这一天,她来回跑了三趟。
“这么累,您图个啥啊?”记者问。
“我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他们身上能热乎一点。”陈杏娣说,能让他们感受到宁波人的这份心意,她做什么都开心。
(责任编辑:陈熄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