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好人闫建军:一家三口坚守25年的执教生涯

发布时间:2011-12-29 11: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26 | 查看:2069次

  “同学们,今天咱们上第29课——《掌声》……”闫建军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掌声”。

   这是娄烦县云顶山脚下独石河村小学的一个场景。作为一个外乡人,今年53岁的闫建军已经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坚守了25年。

  一家三口的学校

  独石河村小学虽叫小学,其实只是个教学点,有一至三年级的14名学生和6名学前班的幼儿。

  闫建军和他的妻子郭兔英、女儿闫丽就住在学校,他们是学校的全部老师。闫建军负责三年级的全部课程,是这所学校惟一的一名正式教师。

  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19:1的比例。这个只有14名学生的学校就只能配备一名教师。但是事实上,“一个教师要高质量地带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代教就成为无奈的补充。闫丽在大学毕业后,就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代教。她带二年级的课程和全校学生的英语。

  闫建军说:“姑娘的普通话比我标准,还能给娃娃们教英语。”作为代教,闫丽一个月能拿到600元的代课费。

  而郭兔英的收入更少,负责学前班和一年级课程的她,身份是村办教师。

  二十五年的坚持    

  “当时这个学校就一名民办教师,一名村办教师,加上我一共三个人。教六个年级的课程。”回想当年,闫建军并没感觉多么艰苦。“农村人,不怕吃苦。”

  学校离家有8公里,闫建军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他每次回家都要挑满四缸水,两缸给父母,两缸给妻儿,然后再到山上捡上一捆柴禾。

  “这就够我们用一个星期了。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家里连做饭的水都没了,我流着泪把院里的雪铲到锅里给两个孩子做饭。”回想起当年的事情,郭兔英还是难以释怀。当时,她破天荒地跟丈夫打了一架。

  “别人在家里种地都过得挺好的。为啥你就非得去当这个老师?”

  “你懂啥,给娃娃们教书怎么能和种地一样?”说这话的时候,闫建军每半年领一次工资,一个月13块。但和妻子的冲突并未改变闫建军的主意,“因为我带了两年后,学生的成绩有了起色,我舍不得走。”

  “起色”很快就引起了全村的关注。1990年小升初,面向全县招生的娄烦二中招一个重点班,米峪镇乡一共考中5人,闫建军的学生就占了两席。而他当年的毕业生一共才10人。

  娃娃成绩好了,村民喜欢上这个老师。但他们也担心,闫老师是否会像过去的那些老师一样,干上几年就走。

  “我们这里太穷了,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村干部张爱平说,“千万不能让闫老师走了。”他赶着马车把郭兔英和两个孩子接了过来。

  一家人在学校安了家。乡邻认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让他干劲更足:周末免费给学生补课,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两年后,闫建军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转为正式教师。他也就在这里扎了根。寒来暑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村民笑称:“闫老师是爷爷辈的老师了。”

  闫老师也笑了。在这相视而笑的二十多年里,独石河村小学已经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

  学生流失的困境

  2011年村里又有两名孩子考上了大学。村委会主任张乃生说:“政府很重视教育,县里给考上大学的学生都发放助学金。”    

  政府重视,百姓更重视。当年,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把闫老师一家搬到这里,而如今则愿意把孩子送到县城、省城去读书。从2005年开始,我市放宽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入学条件。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就把娃娃也带走了。

  “独石河小学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多名学生。平常也有四十多名。”闫建军有点怀念过去的日子。今年9月开学的时候,本来村里有6名小孩该上一年级了,可只来了2名,其他4名都去了县城。二年级和三年级也分别走了一个。    

  对于这所在自己手里经历了“土鸡”变“凤凰”的学校,闫建军有太多复杂的情感,但他知道自己无力扭转眼下的局面。不过,闫建军表示,为了教育事业,他将继续留在山村。    

  清晨,独石河小学又传出了14名学生琅琅读书声…… (岳娟红)

(责任编辑:肖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