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勤:为山区农民点燃希望

发布时间:2008-11-12 08:00 | 来源:2007-09-03 11:20:22  新华网湖北频道 | 查看:2048次

【提 要】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从大山深处的农家走出,萦绕在胸的总是浓浓乡情;这是一个朴实的人,从乡村干部到扶贫办主任,20年间没有豪言壮语;这还是一个心怀感恩之人,用拳拳真心回报着大山,为那些贫寒的心点燃希望。

图为:8月24日,金克勤(右)在贫困户杨成贵家回访。

朴实真情,苍山为证;平凡之人,至多感动。他,就是长阳县扶贫办公室主任金克勤。

  

“我是个没有故事的人”

  

从宜昌市区西行,不过1个小时便进入长阳县境。汽车下了高速,周遭便不再是平原,而是大山环抱。车行其间,有如漫步画廊中,让人忍不住深深吸上一口山中清新的空气。“我没有什么事迹!”见到记者,金克勤,这位长阳县扶贫办公室的主任、全省优秀党员连连摆手,一脸的坦率让记者有些始料不及。金克勤说,他和同事们更多地只是做了一些“中观层面的事情”,服务的是贫困人口这个群体。因此,他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事的人”。

  

其实,故事就在身边。采访当天,在金克勤办公室的一对父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父亲年近六旬,满脸沧桑;女儿只有18岁,明显有些营养不良。当时,父女俩趴在桌上,父亲口述,女儿执笔,正在写材料。

原来,女孩叫李书华,今年刚刚考取大学,由于家里困难,父亲让她放弃读大学。几经辗转,他们得知金克勤联系了一个助学项目,起了个大早,急急忙忙找到了扶贫办。“我们夫妻俩都有病,家里就两亩地,一年到头也产不了多少粮食!”这位父亲说,靠着两亩山田,年收入不到2000元钱,女儿上高中欠下的上万元债,都还没还清。现在,通知书上6900元的学费,对他是个天文数字。“大学一定要读!”听完这位父亲的苦衷,金克勤给他算了一笔账,尽管几年大学可能要给这个家庭再增加一笔开支,但却可以培养出一个顶梁柱,这也正是脱贫的希望所在。“今年上学,我们联系资助你2000元,学费可以申请贷款!”接着,金克勤开始给父女俩分析,如何筹款完成大学的学业。“现在看,这些都是困难,但只要你走过去了,再回头来看,都是你的财富了!”那天中午,金克勤留下父女俩吃了午饭,饭桌上金克勤给女孩讲起了自己的学生生涯,鼓励女孩克服困难。看着女孩脸上逐渐舒展的笑容,金克勤放下心来。临走时,金克勤悄悄塞给父女俩200元钱。

  

今年,像李书华一样受到扶贫办资助的高考生,共有135名。其实,资助这些贫困生上大学,是金克勤“自找”的事。金克勤每次下乡,看着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走进大学校门,心就隐隐作痛。

3年前,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涛来长阳担任科技副县长。张涛有个同学在媒体工作,每年都会联系一批企业家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得知这个信息,金克勤拉着这位副县长几次到武汉。第一年,他就给县里的贫困学生争取回10万元的助学金。从此,每年到高考后,帮贫困生上大学就成了扶贫办的大事。

  

看来,金克勤身上不是没有故事,他想谈的是他的工作。

  

贫困普查模式全国推广

  

在金克勤简陋的办公室内,一幅“志在扶贫”的横幅格外显眼。这是2004年2月,他随县里到国家扶贫办汇报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胡富国听取了他对扶贫工作的设想后,动情写下了这四个大字,作为对他工作的勉励和鞭策。从那之后,这幅横幅就成了金克勤的座右铭。

  

他患有糖尿病,当时,正是病情严重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晕倒,从县政府办公室调至扶贫办,他希望能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对缓解病情有些帮助。回忆起自己走上扶贫办主任岗位的那段经历,金克勤很坦率。

但摆在自己面前的现实,让他无法安心。长阳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全县的4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35万,而贫困人口也高达13万。担任这样一个贫困县的扶贫办主任,不轻松啊!

  

13万只是一个数字,但贫困人口究竟在哪里,有些什么困难?上任伊始,熟悉完手头的资料后,金克勤没有心思养病了,脑海里不断闪出这些问题。于是,带着一部相机和一个笔记本,以及大大小小的药片,他下乡了。有人劝他:“金主任,你有病在身,也得等把办公室椅子坐热了,再往乡下跑啊。”但金克勤心里惦记着的,却是全县十几万贫困人口。

  

因为患有糖尿病,他一日三餐都得服药,但只要下乡,他每天都要坚持走三十几里的山路开展工作。很多时候,往往不能按时吃饭,也就无法吃药。于是,金克勤往往随身携带三样食物:黄瓜、柑橘、西红柿,给自己补充营养,这样才能坚持到吃饭时间,然后再喝药缓解病情。

调查之后,金克勤得出结论:如果将有限的扶贫资金平均分配,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唯有盘清家底、因户制宜,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扶”出实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了——搞一次贫困人口的普查,让这些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

  

在征得县委、县政府的同意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长阳开展起来,全县9000多名乡村干部被发动起来,历时三个多月,对全县贫困户的情况摸了底。如今,只要轻轻点击鼠标,11个乡镇154个村的贫困户是谁、困难在哪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扶持,县、乡、村三级都一目了然。

  

这种“精准式扶贫”大大推动了全县脱贫进程。仅2005年就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000人,使6000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1590人通过搬迁解决了贫困状况。这种做法还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认可,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管理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一个喜欢算账的干部

  

金克勤今年47岁,从17岁参加工作,到1999年进城,他工作的大半时间都在农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农村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而到乡镇工作前,他还在生产队担任了6年的会计,这让他有了一个至今都改不掉的习惯——喜欢算账。

  

清江河边的柳津滩村村民许明新,是金克勤联系比较多的贫困户。第一次到许明新家里,金克勤的心就被刺痛了:许明新一身的病,妻子又是个哑巴,三间房子几乎就要塌下来了,吃水还得走上几里地去挑。金克勤联系县妇联等几家单位,很快为许明新解决了危房和吃水的问题。之后,金克勤又帮助许明新申请了贴息贷款,将他家的三亩八分地全部种上柑橘。

  

许明新的困难是解决了,但小额贴息贷款并不是每个贫困户都能申请到,如何让这个政策惠及更多群众?金克勤打起了算盘,他把目光盯在了几家本地的农产品企业上。“你贷款我们给你贴息!”在长阳县火烧坪乡,金克勤找到了当地一家蔬菜销售公司。这么优厚的条件,急需资金的企业当然求之不得。但金克勤也提了附加条件——带动贫困户种植蔬菜脱贫。

  

当年,这家公司就派出了6名技术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菜,同时,企业还给农户提供了配套的农资、种子,并按每亩1300元的启动资金发放到贫困农户手中。仅2006年,这家公司就发展了1100多户贫困户加入蔬菜种植行列,而总计投入的资金也超过了180万元。金克勤一算账,政府花同样的钱,救助的人数却起码翻了一番。

  

说起金克勤会算账,长阳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龚巧玲还讲了一个故事。去年,金克勤兼任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主任一职,适逢宜昌市号召企业反哺农村。如何让这项工作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金克勤想利用这个机会,为几个贫困村寻找一些支持,让企业和贫困村结成对子。

  

在长阳境内的企业,有省属的,有宜昌市属的,还有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很多企业开始就不理解,我们缴税了,为何还要反哺农村?”如何能说动这些企业家?没有别的办法,金克勤就一家家的去请。20多家企业,金克勤每一个都亲自联系,电话不行就上门,一次谈不下来,就隔几天再去。“发展工业,我们的农民兄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如今,企业日子好过了,也应该回头帮帮他们!”每到一处,金克勤总是耐心地解释,真心寻求企业的支持。半个月后,21家企业一个不差的来到了座谈会上。一场座谈会下来,20家企业拿出了200多万元的援助物资。“其实这也是一个双赢的扶助!”结对子之后,企业在村上建基地,提供技术、物资,农民获得了实惠,企业也有了基地、产品。

  

一个“智力扶贫”的山村样本

  

“金主任,我认命了!”去年9月的一天,金克勤突然接到了火烧坪乡田丽的电话。电话是从苏州打来的,当时的她刚刚到苏州的“住友电工”上班1年多。对这个不到20岁的小女孩,金克勤印象很深。

  

田丽是长阳火烧坪乡黍子岭村人,虽然不到20岁,但却是个苦命的姑娘。她两岁时,父亲患重病,不堪家庭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11岁时,父亲离开人世。自此,她和爷爷、奶奶、太奶奶三个老人相依为命,靠种6亩田为生。奶奶常常叹着气对田丽说:“孙儿呀,你就认了吧,再过几年,找个好婆家嫁了吧,这就是你的命啊!”

  

2004年11月,就在田丽几乎决定认命的时候,金克勤和同事们了解到田丽的情况。田丽得到了扶贫办和其他部门的资助,上了职校。2005年夏,她被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住友电工”录用,月收入1100元以上。

  

没想到,阴影又向刚见到阳光的田丽袭来。去年上半年,田丽在工作中晕倒。在医院一检查,查出脑血管有问题,需要动脑手术,至少要5到6万元。绝望中,田丽想到了曾经让她命运转向的县扶贫办,她拨通了金克勤的电话。“可不能让她又失去了希望!”放下电话,金克勤立即在宜昌为她找医生,联系医院,帮她筹钱;又与市扶贫办、市慈善协会和青华职校联系,几经努力四家单位决定分别为其捐助1万元现金,帮她成功完成了手术,并重返江苏上班。

  

田丽说:“如果没有职业培训,我可能会像很多同学一样,早早地结婚生子。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出来打工,才能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改变了田丽命运的,就是在当地被称为“穷人学校”的职校培训基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还是要靠智力,要给每个家庭培养一个顶梁柱!”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2004年,扶贫办联合几家单位把宜昌青华职校请进了长阳。扶贫办通过培训学校向贫困学员贷款,学员就业后从工资中返还贷款的新模式,对于特困生还免费进行资助。仅2005年,就完成贫困农民劳动力培训496人,190多名贫困农民学员被安置到苏州工业园区就业,还有50多人通过培训当上了海员。金克勤这个“贷款参训,就业脱贫”的新模式,两次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我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我给爷爷买了些治疗风湿的药,为奶奶买了些治头疼的药。从此,我将担当起这个家摆脱贫困的担子!”田丽参加工作后,在一封写给长阳县扶贫办的信中这样说道,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希望。

  

或许,这正是对金克勤扶贫工作最好的注解!(记者蒲哲 通讯员杜强 郑佳慧)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