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荣:“钢铁书记”(图)

发布时间:2008-11-11 08:00 | 来源:桐乡市机关党建网 2007-12-11 14:54:1 | 查看:2244次

图为沈炳荣(中)在农户家中了解养殖业发展情况

  5个月,他带头修好了村民盼了多年的公路;

  3年,他让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3年,他带领全村从全镇18个村综合考核最后一名跃居第一;

  4年,他还清了村里220万元欠款,筹资近2000万元投入村庄建设。村办公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里该有的都有了。

  别人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他做到了。

  他说:"现在农村政策这么好,只要尽心抓,肯定能抓好。"

  他没有三头六臂,只是一个57岁的普通人,肤色黝黑,胖胖的,笑呵呵的,穿一双磨破边的旧"回力"鞋,衣服两边经常烂出了洞。

  他不拿村里一分工资,可工作起来"拼老命"。

  他的心脏随时有可能停止跳动,需要那个装在体内8年的心脏起搏器触电"激活"。由于心脏的毛病,他说一两句话就要喘一口气……

  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一天不干活,活着没滋味。"

  他就是桐乡市石门镇殷家漾村人称"钢铁书记"的党支部书记沈炳荣。

  去殷家漾村履职前,沈炳荣将自己当镇人武部部长时的照片放大了两张,笑眯眯地交给妻子,对妻子说,你不用担心,万一我"去"了,遗像都准备好了。妻子闻听此语,泪如雨下。

  2003年6月,沈炳荣出任殷家漾村党支部书记前夕,殷家漾村里充满火药味,丢根火柴就能烧着。

  这种紧张关系来自于两个矛盾焦点:

  2003年是桐乡市实行农村公路改造补助政策的最后一年。按照这项补助政策,修路所花的费用,市财政补助35%,剩下的部分由镇、村各负担一半。而如果赶不上"末班车",修路所需的费用将全部由村里负担。殷家漾村的村民眼看着周边各村都享受政策修起了漂亮的水泥路,而自己村却迟迟不见动静,他们坐不住了。18个村民组长、57名党员一次次到镇里、市里上访,怨气、怒气,充斥着这个偏僻的贫困乡村。

  与此同时,殷家漾村刚完成新一轮土地整理,由于历史遗留的利益纠葛,要重分田地时,却怎么也分不下去。村党支部班子到组里开一次会,就和村民吵一次架,最后都是不欢而散。为此,镇里专门派下两个工作组协助做工作,可还是收效甚微。眼看着下秧的季节到了,可田还没分到户,真是急死人!

  而其他方面的情况也堪称糟糕:村里的桥梁绝大多数已成危桥,好多桥连栏杆都没有,小孩子单独过桥,家长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村里的河道也破损得厉害,一到汛期,河水经常漫过河堤,农田一片汪洋……

  "领头羊"跑不快,意见少不了。一段时间,村干部回家都不敢走村民聚居两边的大路,而宁愿从田间地头的小路绕过去,因为村民们见了村干部总是没有好脸色,性子急的还会对着脊梁骨指指点点。

  石门镇党委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停地更换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土生土长的不行就下派,6年中更换了6任村支书,最短的一任还不到半年。可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下派的,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殷家漾村到2003年仍是石门镇倒数第一的"贫困村"。

  就在这个火烧眉毛的节骨眼,镇里想到了沈炳荣。

  殷家漾村曾经是老沈的联系村,他熟悉情况,而且能力强、负责任。但镇里也清楚老沈的身体,1999年他就因疲劳过度而落下了心脏病,心跳最长一次停了6秒多,完全靠心脏起搏器保平安。有时候镇里开会的时间长一点,老沈要把胸顶在桌子上才能好受一点。正因为如此,组织上两年前安排老沈从分管政法工作的副镇长位置上退了下来。

  但老沈几乎没有片刻犹豫,"既然组织上这么安排,我这个老党员坚决服从。我一定把殷家漾村搞好!"

  亲友们都强烈反对。"你这样的身体,退休了正好可以休养啊!"妻子沈子英急得直埋怨他傻。女儿沈丽华也不理解:"年纪这么大了,何必拼命呢!"朋友替他分析利弊:"你去不去干这个村支书都是拿一样的钱,为啥不在家享享清福?"

  可老沈的犟脾气上来了:"以前派到村里的干部都走了,我要是再不去好好干,老百姓就真的不相信政府了!"

  妻子沈子英至今还记得丈夫去殷家漾村履职前的一个场景:沈炳荣将自己当镇人武部部长时的照片放大了两张,笑眯眯地交给她,对她说,你不用担心,万一我"去"了,遗像都准备好了。

  拿着沈炳荣的照片,沈子英泪如雨下。

  村里公路一开工,村民们看见沈炳荣每天拿着一根细细的钢筋,在刚浇上水泥的路面上东插插、西插插。有村民问沈炳荣在干什么,沈炳荣说,看看路面浇筑的厚度有没有达到16厘米的标准。

  2003年6月18日下午,殷家漾村党员大会。

  在村委会仅有的3间破旧的小房间里,上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沈炳荣。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长篇大论,"修!"老沈简短有力地说,"大家放心,今年一定把路修好!"

  掷地有声的承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但瞬间又黯淡下去。他们沉默着,疑虑着——眼前这位新支书真的能行吗?

  村民们的疑虑有根有据。除了人心不齐,村里实在太穷了。2003年村集体资金仅有7.62万元,人均可支配资金38.2元,而村里公路改造,再精打细算也要130多万元。就是用足市里的补助政策,村里也需拿出45万多元。在短短半年里,到哪里去筹措这笔巨款?

  沈炳荣也犯愁了,一连几天在家里晃来晃去,晃得家人脑袋都发晕了。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办法:向村里的7位私营企业主募捐。

  说干就干,老沈首先把村里要修路的想法写成一份计划书,让人打印了好多份,然后带着这份计划书,带着一脸的微笑,挨家挨户到村里的私营企业"讨钱"。

  村里的几位私营企业主看沈炳荣"卖老脸"了,便口头答应出一些钱。但老沈心里还不踏实,他趁热打铁自掏腰包请这7位私营企业主一起吃了顿饭。酒未过三巡,老沈就急匆匆直奔主题:"我今天不客气了,你们说句实话,每人到底能出多少,村里的公路还在等米下锅呢。"

  "你就是这个臭脾气,公家的事比天还大。"几位私营企业主看着老沈急不可耐的脸,笑骂道。很快,他们你出2万元、他出3万元,总共拿出了12.5万元。

  有了这12.5万元,修路就有了启动资金。沈炳荣向镇里一汇报,镇里立马招标,工程队随即进场修路。到当年12月份,村里全长4838米的主干道就全线通了车。

  修路,当然不仅仅是将原来的泥路铺上水泥那么简单,沈炳荣要的是样板路。从工程队进村开始,村民们看见沈炳荣每天拿着一根细细的钢筋,在刚浇上水泥的路面上东插插、西插插。有村民问沈炳荣在干什么,沈炳荣说,看看路面浇筑的厚度有没有达到16厘米的标准。

  拿着钢筋奔波在工地上的身影日复一日地出现,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如今,殷家漾村的公路依然完好如新。"这都是我们沈书记一米米’盯’出来的!"村民沈永年一谈起当初修路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不盯着不行啊,老百姓这么多钱不能白花了!路要是很快就坏了,老百姓要骂娘的!"沈炳荣笑呵呵地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多年的愿望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大家的心暖起来了,干群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起了变化。

  年底的村民大会气氛空前热烈。沈炳荣向村民们汇报了筹资经过、资金支付、工程质量等,话音未落,"哗……"以前带头上访的一个组长带头鼓起掌来:"看得出,沈书记是一心为我们办实事!我们今后就跟着他干!"潮水般的掌声,除了感激,还有重新点燃的希望……

  人心齐,泰山移。接下来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竟然出奇顺利。村里不仅主干道实现了硬化,就连村到组、组到户的道路也实现了硬化,村民们雨天都不用穿套鞋了;村里那6座令村民担惊受怕的危旧桥也全部进行了改造,村民们再也不用为老人孩子的安全担心了;流经村里的主要河道也都得到了整治,不仅修起了标准化的堤岸,而且堤岸上全都种上了树,村民们黄梅天再也不用担心水淹良田了。此外,逐渐富裕起来的村集体也开始回报农户:每户补贴300元,让没通自来水的村民家庭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出钱补助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村民,让全村村民都看上了图像清晰、内容丰富的有线电视;出钱为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安装了调频立体声广播,让村民随时收听所需的信息……

  数据显示,自沈炳荣到殷家漾村以来,投入村庄建设的资金

  近2000万元,比沈炳荣来之前殷家漾村历年投入的总和还多。

  "沈炳荣到我们殷家漾村当支书,是我们的福气!"许多村民这样说。

  上海、福州、温州、嘉兴,住简陋的小旅馆,吃街头价廉的盒饭,沈炳荣带着几个村民,每人扛一箱"三家村"牌蜜梨,天天跑水果批发市场,跑大超市。黑黑的脸上风尘仆仆,却总是笑呵呵地把梨塞到人家手里:"尝一个,尝一个!"

  筑路、修桥、通水、通电视、通广播……沈炳荣带领殷家漾村的村民们一步步实现着他们心中的"家园蓝图"。但沈炳荣觉得,这些还不够,要想可持续发展,村里必须有优势产业。

  种稻、养蚕是殷家漾村的传统产业,村民靠这些,仅能勉强糊口而已。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无法增收,致富就更不用说了。

  但究竟如何调整呢?沈炳荣先到镇农技中心咨询,没有好的建议。后来他干脆直奔省农科院。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园艺所桃梨组组长施泽彬向他介绍了一种蜜梨,很适合像殷家漾村这样的土壤条件种植。施泽彬还介绍说,省内桐庐已经大规模种植并取得了成功,他可以介绍沈炳荣去实地参观。

  这一信息令沈炳荣很兴奋。一回到村里,他马上和党支部成员通了气,取得了大家的赞同。随后,他连夜召开小组长会议,第二天就带着18个组的代表赴桐庐"取经"去了。

   "取经"回来时,沈炳荣让每个组都买了3箱蜜梨回来,当晚就召集村民开会。他搬了几箱蜜梨到会场,让每个人都吃了一个。"好吃吗?""这梨真好吃!""好吃我们也种!"

  这时,大家不说话了。农民靠地吃饭,一下子全改种梨,卖不出去怎么办?

  了解到村民的这种想法后,沈炳荣一连14个夜晚到一个个小组去开会。在会上,沈炳荣代表村里拍胸脯承诺,村民把梨种出来后,自己卖不掉,村里就全包了。沈炳荣的诚心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18个村民小组有229户村民报名种梨。

  为了保证增收,沈炳荣又指导大家在梨园内套种榨菜、大头菜、小黄瓜,而这些蔬菜的销路,村里也全包了。

  党组织说话,一句千钧。蜜梨成熟时,沈炳荣带着几个年轻的村民,带着自己注册的"三家村"牌蜜梨出发了。上海、福州、温州、嘉兴,住简陋的小旅馆,吃街头价廉的盒饭,沈炳荣带着几个村民,每人扛一箱"三家村"牌蜜梨,天天跑水果批发市场,跑大超市。黑黑的脸上风尘仆仆,却总是笑呵呵地把梨塞到人家手里:"尝一个,尝一个!"

  几个城市一圈跑下来,一摞订单也带回来了。

  村民种蜜梨第一年就得到了实惠。300多吨蜜梨一销而光,70多万元到了农户手中,大家心里乐开了花。之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一见到老沈就纷纷要求来年一起种蜜梨。

  不久,沈炳荣又建起了蜜梨专业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桐乡农村第一个库容量达360吨的冷库,购回了先进的水果分拣机,并在网上发布蜜梨销售信息。风助火势,火借风力,整个殷家漾村蜜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400多亩,种植农户达到29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0%。

  2006年,殷家漾村销售蜜梨5100多吨,销售额达到490多万元,平均每户所得1.66万元。攥着厚厚的一叠钞票,一些村民的眼里隐隐有了泪花。

  如今的殷家漾村,特色农业发展花团锦簇,有专供上海、日本等地的蔬菜种植基地,有专为湖州一厂家生产的南瓜种植基地,有供应桐乡本地厂商的榨菜种植基地……

  好汉不言当年勇,后浪更比前浪高。沈炳荣的眼光最近又盯住了獭兔养殖业。在殷家漾村元春桥堍,有一个目前桐乡市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饲养的獭兔达到1万多只,兔皮供应桐乡本地的皮毛企业,兔肉供应石门镇一加工企业。据业主汤银根介绍,目前已有殷家漾村村民为他饲养订单獭兔,今后他还将发展更多的村民饲养獭兔。不用说,殷家漾村村民又多了一条增收的途径。

  "我怎么也想不到,村里短短几年时间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沈书记带来的,全村人都要感谢他啊!"离家当兵几年后回村的团支书倪荣华,看到焕然一新的村子无限感慨。

  村民杨富松的话则更有乡土特色:"沈书记不仅给我们修了道路,更给我们开了钱路。"

  事实也是如此。沈炳荣来之前,殷家漾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2006年则达到了8818元。2003年,殷家漾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62万元,2006年则已增加到44万元。2003年殷家漾村在全镇18个村的综合考核中列倒数第一,到了2006年,竟一下跃至全镇第一名。

  这就是沈炳荣,一个用汗水书写传奇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人。

  我已经57岁了,我来殷家漾村图什么?有人说我为当官,副镇长我都当过了,总比村支书大吧。有人说我为了钱,我是公务员,工资国家开,殷家漾村的钱我一分也不拿。

  沈炳荣不是殷家漾村人,但他现在跟村民的关系特别"铁"。村干部施玉祥说:"沈书记跟村民就像一家人。"

  老沈不喜欢坐办公室,他笑着说:"做农村工作,坐办公室有什么用?走路还减肥呢!"大多数时候,他都穿着一双旧球鞋,腆着大肚子走在田间地头。他走得慢,因为胖,更重要的是走走停停,遇见村民就停下来聊聊,有时只是打个招呼开个玩笑,有时他干脆和农民坐在桑树地里聊天。

  聊得多了,村民就什么都愿意跟他说,所以谁家有什么困难他也最清楚。一村民患病动手术需要1万元,但因没钱一直拖着,他听说后当场拍板补助5000元;一村民的儿子死了,火化费也凑不齐,沈炳荣一听眼圈就红了,掏出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后来,老沈坚持每年从集体资金里划出3万元,专门给困难群众救急救难。

  村民施炳浩尤其记得村里给他的帮助。几年前,施炳浩一家人住在一个上个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门是破的,窗户也是破的,冬天里大风一起,不仅冷得刺骨,房梁也嘎嘎作响,整个晚上都心惊胆战。沈炳荣等村领导了解情况后,在宅基地整理时把他家纳入规划,并补贴2万元建房款。如今,施炳浩已搬进了新房子,可党组织的恩情不敢忘记,"要不是沈书记,我再过6年也住不上新房"。

  群众的口碑,胜过一切金杯银杯。

  也有人就很不解地问沈炳荣:"你这么拼命,究竟图什么啊?"

  沈炳荣往往这么回答:"我已经57岁了,我来殷家漾村图什么?有人说我为当官,副镇长我都当过了,总比村支书大吧。有人说我为了钱,我是公务员,工资国家开,殷家漾村的钱我一分也不拿。"

  村妇女主任施彩凤介绍说,鉴于老沈的贡献,村里过意不去,商量着要给他开一份工资,他坚决拒绝;他每年有6000多元的奖金,但他却说自己是镇里派来的,不能拿。

  这就是老沈的性格:为群众做好事不图回报,为群众做好事一做到底。

  可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更何况是一个戴着心脏起搏器工作的人。疾病,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刀,随时都有可能坠下伤及上了年纪的人。唯有坚强的意志,才能闯过病痛折磨的重重关口。

  还是当初修建村公路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挂了盐水,老沈感觉身体状况不错,下午依旧到工地上去巡查,突然,胸口奇闷难忍,呼吸困难,浑身没一点力气,一屁股就坐到了草坪上。当时他脑袋里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自己是不是快要死了,死了之后这条公路怎么办。

  2005年年底,沈炳荣因劳累过度引发膀胱结石,大年三十直接住进医院做手术。术后感染,医生嘱咐他至少要在家休息一个月。可村里事太多,他两天后就骑着摩托车上班去了。等沈炳荣回来,女儿沈丽华发现他肚子上的伤口裂开了一个洞,渗出的液体把纱布都湿透了,她一边掉眼泪,一边忍不住埋怨:"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不知道照顾自己的身体!"沈炳荣淡然一笑:"这算什么,你小题大做了。"

  "爸爸就是这么固执,谁说也不听。"沈丽华说,"不过看到村子变化这么大,我真的很佩服爸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德无形,大爱不言。沈炳荣,一个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人民公仆,就这样以时刻与病魔殊死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以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的务实精神,在殷家漾村村民心中竖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责任编辑:孙海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