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不远千里重走母亲生前路 写下38篇“忆母记”(图)

发布时间:2011-12-07 08:22 | 来源:中国网 2011-12-04 | 查看:1501次

  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母亲去世后他一直有个心愿:写下母亲生前事,告诉世人一个平凡母亲的生活之路。为此,他驱车两千多公里,从老家丹阳一直追寻到大西北,凡是母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他都要去看、去访。他的寻访文章从八月底开始在西祠胡同连载,无数网友被他的文章所感动。如今,他38篇的“忆母记”已经基本完稿,网友读后唏嘘不已。 

  用心用情用眼泪,写下心中的母亲形象

  38篇短文,篇篇推荐至胡同口

  老牛抚琴回忆母亲的文章发表在南京西祠胡同的中老年公园版,平均每三四天出一篇,引来众网友围观和期待,大家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感触颇深,触景生情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此系列的文章篇篇被顶帖到西祠胡同的胡同口,创下了记录。

  这个回忆文章,从老牛抚琴母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开始写起,从母亲出嫁开始,一直写到离世,38篇文章给大家展示了勤劳、善良、目不识丁却有大智慧、非凡记忆力、做事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位“生前给予家人物质财富,逝后带来不尽精神财富”的母亲的相关素材,有一些是版主跋山涉水搜集而来,更多的是亲身感受,通篇情感真实。在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版友每天坐等更新,鼓励楼主继续写下去。

  在38篇关于母亲的回忆录中,老牛抚琴展示了一位平凡的母亲,她年轻学缝纫学裁衣,并以此谋生、发家致富。在文章中贯彻着母亲的优秀品质和教育理念,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老牛抚琴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位母亲,母亲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充满了博大精深的爱意与付出,令人敬重,令人怀念,谨以此献给母亲,献给关心自己以及关心母亲的所有人。”

  遍访母亲生前亲友搜集素材 酝酿二十年,终于付诸文字

  “儿大方知报娘恩,成年后才真正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记者被38篇文章深深打动,也被他这种独特的孝心所感动。于是,联系到网友老牛抚琴,了解到他写文章背后的心情和故事。老牛抚琴是中老年公园版的版主,1957年出生,他的生日与母亲的生日是同一天。老牛抚琴真名蒯明亮,是华夏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

  昨天,记者在他的公司对他进行了采访,在谈论母亲的过程中,蒯明亮的眼睛红润,深情地陷入到回忆中。他说:“母亲1987年去世时,我只有三十岁。当时对于母亲的回忆无非是母亲做手艺、下地干活、裁剪等平凡普通的琐事,后来随着思想逐渐成熟,事业的起步,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生意场上偶尔的艰辛总让我想到母亲的能干,越想越觉得她有大智慧,于是,母亲的形象高大成自己的偶像。”

  也基于此,早在二十多年前,蒯明亮便有想法要把记忆中的母亲用文字描绘出来,也在刻意搜集一些资料,进行文章的撰写。他遍寻母亲生前好友、自己的兄弟姐妹、父亲、同村人、亲戚、母亲的同事。令蒯明亮颇为感慨的是:“母亲为人低调并已去世很多年,但是每当人们谈论起母亲,总是赞声一片,对她表示敬重。”

  蒯明亮的老家在丹阳,为了多方面了解母亲,每到春节祭祖、清明节、母亲忌日等特殊日子,他都会刻意地与周围人谈起母亲,并记录下来,作为素材。“我对母亲的印象只是从我一个人的角度,而众人眼中的母亲综合起来,便可以对母亲做一个全面的记录。”蒯明亮告诉记者。

  说到这些访谈的收获,蒯明亮告诉记者,“学不会丢人,偷来的不丑”,这句话是母亲对大哥说的。“母亲当时是针对大哥学裁剪说的,也是针对其他徒弟和其他手艺。前半句好理解,后半句的‘偷’是重点,意思是学徒学习全在用心,需要自己去观察、感悟、理解才能把师傅的手艺偷学过来,成为自己的本领,真正含义在于一个‘心’字。”

  驱车两千多公里赶往大西北

  去母亲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了解母亲

  为了了解母亲在兄弟姐妹眼中的样子,蒯明亮几次专程去拜访舅舅,他的舅舅退休前在南京工学院教书,是自控系很有威望的教授,舅舅得知外甥要为母亲写书,非常支持,他说:“你在做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每次,蒯明亮都能在舅舅和舅妈这里,深层次的了解母亲。

  在交谈中得知,自从蒯明亮的母亲学会缝纫手艺之后,舅舅的很多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制作,母亲知道弟弟在大城市、大学里工作,穿着更需要体面,于是每次做衣服总是先给舅舅,再给家人做。

  这些素材都被蒯明亮收集起来,并写到文章中去。蒯明亮对记者说:“每次两人说到情深之处,总会相顾无言,眼眶红润,深感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她对家族中很多人的影响都很大。”蒯明亮的文章完稿之后,舅舅让自己的女儿从网上下载下来,给蒯明亮发短信称:“读完之后,思绪万千,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你终于完成了人生极有价值的一项大工程!作为你母亲的弟弟,我要感谢你。”

  蒯明亮告诉记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母亲曾到陕西宝鸡去做手艺谋生。为了还原真实全面的母亲形象,去年的九月份,蒯明亮和妻子驱车两千多公里,到达陕西宝鸡的615厂,那里有他的阿姨、姨夫,还有母亲在那里做手艺时的同事。“去宝鸡让我感觉很意外的是,我母亲竟然还有过五年的工人身份,当时是在615厂缝纫组工作,我一直以为母亲当时来这边只是自己在单独做,还是有些小意外的。”

  在宝鸡跟母亲一起共事过的人对母亲赞不绝口,阿姨夫妇对蒯明亮的母亲简直是崇拜,并把这个印象传达给他们的子女。也正是这次出行,让蒯明亮见到了很多自己从未见过的照片。“母亲不爱拍照,这些照片让我如获至宝。”蒯明亮表达自己见到照片后的欣喜若狂。他一张一张地把母亲的照片进行翻拍,并珍藏在电脑里。

  西北之行,蒯明亮夫妇停留了四天,白天遍访好友,晚上开始敲击键盘,把搜集到的资料汇总下来。蒯明亮说:“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母亲的姐弟情、姐妹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于是把母亲用文字描绘下来的想法更加迫切。”

  “他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网友跟帖撰写大篇幅的读后感

  蒯明亮对记者说,写母亲,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不是从文者,文笔没有文科生好,这种蕴含感情的文章是第一次写,由于不擅长,写起来非常吃力。”蒯明亮说,在决定下笔之后,每天都在想,下一步要写什么,哪怕没有行动,脑子里也一直转个不停。而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大家的支持,使得自己一点一点兑现了自己二十年来的承诺。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版友们说:“谢谢老牛写出了这么好的回忆,回忆是沉重的,我感动于老牛的母亲,也感谢老牛给与我、我们许多许多……”版友大阳01留言道:有句话叫做“儿大方知报娘恩”,记得我小时候这句话是老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只是那时我少不更事,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和老牛一样,直到成年了,才真正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伟大。

  很多版友表示,老牛抚琴不单单是在歌颂自己的母亲,也是颂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和天下所有的父母。

  在蒯明亮的回忆录完稿之后,有不少网友发帖表达了读后感,有几篇甚至长达一千多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表示:“书比人的寿命长!老牛的孝心值得所有人学习。” (记者 李冲)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