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三年左右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图)

发布时间:2011-12-06 11:23 | 来源:和讯网 2011年12月04日12:08 | 查看:1362次

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和讯网消息 12月4日消息,2011社会创新国际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和讯网作为独家财经网(博客,微博)络支持对年会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发表演讲表示,如果我们组织得当,我觉得三年左右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就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社会完全有可能在公益慈善领域出现奇迹,但关键决定于如何组织。

  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振耀:我非常感谢主持人也在引用我们现在慈善界正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讨论我们的时代主题问题。我们的时代主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特别是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今天报告的题目主要说一说中国慈善事业的现代转型与基本挑战。谈三个问题。
 
  一、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慈善阶段。有几个案例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一个案例是宁夏提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口号,叫“黄河善谷”,这是今年他们决定借鉴国际经验来用发展企业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宁夏新建的燕宝基金会申请政府的项目用慈善的手段来去促进或者直接建设16所基层医院和8所学校,所需的资金就是2个亿,来和政府进行合作,这并不是政府的强迫,而是慈善基金会主动要求政府跟项目做,慈善基金会直接监督管理。

  第二个案例大家知道最近几个月中国的慈善出现了一个非常新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邓飞来推动免费午餐,但没有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变成了国务院的一项政策,过去做慈善都是做捐赠,谁也没有想到过慈善领域可以倡导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一次邓飞这个项目做到了。
 
  第三个案例很有意思的是广东、成都最近连连发文,来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实在促成一种新的开放,这个开放我称之为叫社会开放,或者说叫社会改革开放,它和经济改革开放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大家可以看广东在探讨的捐赠免税方式在广州,通过法律来进行规范。广东探索让社会组织注册更为方便,包括主管单位这个词都要修改,那成都更是筹措5个亿来推进社会组织的创新,并且由社会组织创新推动社会的转型,包括城乡统筹的发展。所以更不要说我们现在经历的其实是沈总他们推动的,和很多人现在推动的中美之间的高端交流,这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趋势。

  我觉得中国的慈善现在客观上正在扮演着,或者是正在发挥着这样三大现实的功能。

  第一是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稳定器;

  第二是正在成为我们国家或者社会我们的社会提升的促进器;只有慈善让我们知道养老、儿童、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提升,只有慈善它让我们知道了社会领域内,或者说我们思想之间的这样一种融合,这样一种对话,这样一种提升,或者说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优雅的是。

  第三是慈善更直接的是我们国家,或者说我们社会价值的凝聚器。现在社会道德的建设,大家知道静悄悄的正在通过慈善来得到不断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慈善并不是无源之水,我们有着深厚的经济依据,这个据就是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人均GDP超过4000亿元的阶段,快速的向1万美元在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进入GDP大国的世界第二,这个预期是超过了小平1987年的具体预测,我们提前40年实现了原来我们定的2050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阶段。回头看我们经济发展远远超过政府的预期,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

  由此导致了我们大家通常在议论的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大家都在说,我们现在是物欲横流,或者说我们很多人还在说,我们的道德沦丧,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到了一个财富的大禹治水年代,我们如何处理不断发展,快速发展的巨额财富,如何处理这个财富的横流,它其实牵涉到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来转型,需要来学习,或者说转型一个传统的经验,还能不能用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为富不仁,杀富济贫的八个字来解决现在的财富呢,这财富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是堵还是输呢。所以客观上我认为我们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社会改革的加速期,这一段的讨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更加关注公共权力,更加关注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实际上我们的公共道德正在全面的确立,或者说正在系统的转型。实际上中国慈善事业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依据,有条件,但是考验着我们大家的智慧。
 
  二、主要的挑战是什么?主要的挑战我认为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我们整个社会缺乏准备不适应,因此不是大家不愿意建设现代慈善,而是确实大家不太会。大家看一看四大障碍,这是一种体制性的障碍,我们大家一方面说发展慈善:1、确实有一些机制和体制,比如说门槛太高,组织过少,这全世界的慈善公益组织谁设这么高的门槛了,只有中国。2、不养工作人员,我们的很多月份一说有10%的经费他们就说太高了,全世界不同流行的规则是最少20%,哪有10%还嫌高的呢。3、存量过少用德之先生刚才讲的,想让你办但是不让你长大。全世界没有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之分,我们公募高出70%,非公募要多支出8%,这对刚建立的慈善机构我们整个框架确实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更不要说在纳税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曹德旺先生捐35亿以上的股票要交5-6亿的税,我们怎么能让人家陈发树先生的83亿股票捐赠实现呢,我们社会怎么能理直气壮的邀请更多的富豪来参与慈善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挑战更来自于我们内心,除了体制滞后以外,我觉得滞后更为严峻。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最近一段的反思既有巨大的进步,但是也有轰轰烈烈、原地踏步的传统节奏。看一看我们对于慈善的反思,我们觉得非常危险的是和国外的重点不一样,外国美国三轻一重,中国社会三重一轻。大家看外国媒体谁捐款是不追问的,不追问捐款者,不追问组织,更不追问捐款者的动机,但它重在程序的公正与效果。对慈善组织持肯定态度,并且称赞其非常小的创新,一点点创新媒体就用大的篇幅来称赞,为什么?说他不容易。我们国家,我们社会恰恰反过来了,我们是重在追问捐款人,谁捐款马上追问,这个风气是非常危险的。重在追问动机,捐款是要干什么的,并且接着要追问它的过去,一个捐款人过去到底家里有什么问题。大家看一看这怎么行,并且接着追问组织责任,轻于过问体制和效果,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平面反思传统非常强。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第一个就是国际社会正在讨论,比如今天讨论社会创新商业如何和慈善实现有机的结合,但是我们社会流行的理念就是不准慈善与商业结合,很多激昂的口号说想发财的不要来做慈善,我这慈善就是不能发财,就是要奉献,底下掌声鼓掌,你听到这个之后你想到的是什么?想到我们非常古老的理念,在制造慈善领域的“义和团”,非常坦率的。你看这些口号多么雄壮,慈善人士必须是完人,捐赠不能有任何动机,慈善不能有任何成本,最后我们中国的慈善很危险的倾向是多捐、作秀,攻击大家,谁少捐就说“铁公鸡”,再一个我们还发展出来一个“诈捐门”,这个词不知道怎么发展那么好,最后不捐可以批任何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样的思想状态和思维方式里面,怎么能弘扬大家的捐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所以我觉得极端的传统思维惯性还是我们慈善领域内的极为严峻的挑战,其实有一种很传统的思想,很多年轻人好象很激进,说的理念好象很高尚,其实是轻流的,很落后的,很传统的。比如这两天舆论中讨论慈善敛财的概念,我觉得连基本事实都没分清,我们的主持人也在那里说慈善敛财怎么敛财了,连一个基本事实都没说清楚就在那里讨论。我就想问问那到底是先敛财还是后做慈善,或者先发财还是再做慈善,还是用慈善的手段到底怎么来盈利呢,什么都没分清,但是大家谈起来慷慨激昂,这个对于发展慈善非常不利,非常有害。我觉得我们要发展慈善一定要注意不宽容的这种阶级斗争,如果不结束,我觉得确实我们很难发展现代慈善。
 
  三、确立快速转型的公益慈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快速?因为中国社会其实现阶段我们的重大挑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快速转型,我是说我们用30年,特别是我们最近这10年要走完,或者说要赶上人家发达国家用200年发展走过的路,要同步进行工业化,工业化肯定有时候西方国家要发展严重的污染,现在要发展城镇化,接着又要是信息化、全球化,这13亿人同步推进这四个化到底怎么办,如何管理这种变化,我们的社会我认为缺乏讨论。因此我们就出现了社会极大的反差,确实提供多项社会服务来推动或者说来支持我们的这样一种发展。综合多方面的矛盾,我觉得其实我们慈善事业面临三年左右的战略转型期,我们等不得,我们多项社会矛盾急需要社会慈善来解决,当前包括出现各种各样极端性的社会事件都说明是需要来发展慈善事业,我们等不得。

  那么如果我们组织得当,我觉得三年左右将是中国现代慈善的确立期。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就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社会完全有可能在公益慈善领域出现奇迹,但关键决定于如何组织。我认为我们是需要呼吁全社会注重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就是要将现代公益慈善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部分,用现代公益慈善来引领社会建设,实现成本最小的社会转型。就是用慈善的力量来解决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但转变的前提我认为关键是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我们的理念如果不转,我们的知识方式如果不转今天21世纪发给我们很多材料,谈的说社会现在互动模式不一样了,原来是平面的,你可以不断的复制、记忆就可以了,现在不是,现在是一个变动的社会,我们中国的知识生产方式确实需要来进行比较大的转型,包括学习和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包括政策咨询都需要来一番系统的转型。

  转型很简单也很艰巨,最重要能不能尊重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就是自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做慈善如果不尊重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如果是忽忽悠悠的做是做不了现代慈善的,另外现代慈善的要义是以善促善,不要以恶促善,不要搞慈善领域动不动搞阶级斗争,谁一做慈善大家就马上让他心惊胆战,能不能让慈善确实像丛飞在临终前所呼吁的,能不能让它成为圣坛不要成为祭坛,怎么办?用善良的制度,用善良的办法,用宽容的心态,非常优雅的方式推广慈善,来促进我们社会的巨大这种建设的力量形成。我也提出来,不要以批评为主,而要以表扬为主,我们要优雅。

  我们还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刚才德之先生演讲中特别提到,要走向国际的问题,确实应该重新思考我们企业,我们国家,特别是开放过程中走向国际的一些企业,为什么不能到世界各国,或者说我们生意有联系的这种场所去做慈善呢。企业做到哪里你的慈善就应该做到哪里,这是全世界的一个通则,为什么不允许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慈善家到国际做慈善呢,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推动慈善领域建设的开放,这其中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们在行政体制方面也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包括像英国,建立慈善委员会的经验,让我们的讨论很顺达的能进入到我们的体制,通过体制的力量来解决矛盾来推动慈善事业的进步。

  同时我也觉得在政府方面也要尽快的推动法律的进步,像《慈善法》起草已经超过五年了,现在我觉得是需要尽快达成共识,不然的话大家眼睁睁的一个合仁慈善基金会得到30多亿的股票捐赠,但居然拖欠着国家沉重的税收,这样一种国际社会唯一的一个如此尴尬的案例,在我们社会中仍然存在,大家不去讨论,大家还在说哪个慈善家捐款的背后一些动机问题,我们的慈善事业怎么能转型呢,确实中国慈善事业有可能大发展,但束缚我们的其实就是首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是我们的一些传统理念。所以我认为传统理念需要尽快调整,由此推动社会政策的创新,由此带来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