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03 09:22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10月17日 16:31:50 | 查看:798次
(河北)武强县78岁的老党员许久志,义务清扫公厕27载,寒暑不断,风雨无阻。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如此坚守?老许说:“劳动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不是负担。如果自己的劳动还能为大家伙儿服务,幸福就更大了。”
10月13日下午5时,须发花白的许久志拿起铁锨、笤帚走出家门,穿过马路,来到街对过的公厕。尽管已是深秋,但厕所的恶臭还是扑面而来。经过一个小时的打扫,公厕恢复了洁净,老许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他心情轻松地回到家,老伴已经做好了晚饭。倒上酒,喝两盅。老许说,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感到心里很舒坦。
“劳动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不是负担。如果自己的劳动还能为大家伙儿服务,幸福就更大了。”老许高兴地说,皱纹在脸上笑成了花。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
许久志的家,位于武强县城朝阳路,与这个跟自己“结缘”27年的公厕隔街相望。
时光回溯到1984年。那一年,公厕刚建起,由于清扫不及时,没几天就下不去脚,里面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路上行人掩鼻而过。
那时,许久志一家还住在平房里,家里没有厕所,也要到街上“方便”。本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初衷,他义务承担起了打扫厕所的责任。
这个公厕可不好管。它坐落在武强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附近不仅有30多家商业门店,还有农业局、粮食局、交通局等许多机关单位,人流量特别大。“少的时候,到这儿‘方便’的一天也有四五百人。”许久志的辛苦,公厕对面临街理发店的老板最清楚。
一晃到了1994年,许久志从县农牧局退休,从此,每天打扫厕所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他给自己安排一天清扫两次。一年365天,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后,趁这时入厕人少开始第一次清扫工作。下午5时左右,再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2003年,老许家把平房翻盖成二层小楼,自家有了厕所,但他白天从来都是去公厕“方便”。“捎带着看看,用不用临时打扫一下。”
清理公厕可不是件容易事。每天厕所内粪便淤积很多,老许用铁锨一点点疏通到下水道;有人在厕所里乱拉乱尿,或者酒喝多了吐一大摊,他仔细清走后再打扫干净;夏天,蝇蛆爬得满地,他用笤帚扫入簸箕再处理掉;冬天,粪便冻住,他还得回家烧热水,用热水冲开后再清理;冲厕的水阀在地下一米深的地方,他每次开水阀都要一条腿在上,一条腿在下,探进半个身子去拧,这几年岁数大了,这项看起来简单的工序,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了……
“冬天夏天一个样,好天坏天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不管多么不容易,老许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县城的20多个公厕中,只有老许“照料”的这个最干净。为了这份干净,他用坏了100多把笤帚、6把铁锨、5个塑料桶。
“我觉得扫厕所挺好的,胳膊腿儿都能活动活动。”老许说,“这种劳动比去遛早好,既方便了别人还锻炼了身体。”他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比划了几个高难度的清扫动作。
他说他的,我干我的
早些年,有人讽刺许久志是“神经病”,有人说他“吃饱了撑的”。面对这些冷嘲热讽,他总是一笑了之。
老许的老伴袁振兰清楚地记得,当初她和孩子们也是极力反对的,还专门召开过家庭会议劝他不要干,“你说你都退休了,享享福不行?”看到劝不住,就把铁锨、笤帚给藏起来。
但老许有倔强的一面,外人的非议、家人的阻拦都挡不住他。时间长了,他还游说起老伴:“你没事就跟我一起干吧。”老伴帮了他三个月,后来因为一闻到酒后吐物的污秽味就呕吐不止,只好作罢。
“这活儿干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老许就是图个新鲜劲儿,过一段时间就不去了。”有很多人这样说。
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久志却始终不改初衷。
2002年春,他家门前道路大修,路面进行全封闭式施工。由于厕所在家的对面,要想过去打扫来回要绕行将近2.5公里路。但在施工的几个月里,他没有间断过一次。
老许的女儿许冬梅说,有一次,在家人的坚决要求下,老许跟孩子们出去旅游过一次。走之前,他把扫厕所这事托付给一个老朋友。可即便那样,他在外边也放不下心,天天念叨着:“不知我的厕所咋样了。”5天后回到家,他放下行李就赶紧拿起铁锨、笤帚去了厕所,回来后跟家里人说了一句话:“往后我再也不出远门了,会落下心病的。”
这些年,为改变公厕的环境,给群众提供更多方便,老许还给自己找了很多“额外活”。
他多次向上级反映,找相关部门协调,给厕所通上了电;自己掏钱买来涂料,把满是涂鸦的外墙粉刷好;买来电线和刀闸、灯口,为厕所安装上了声控电灯……
采访中,记者走进老许“掌管”的厕所,不仅地面整洁干净,而且雪白的墙上还悬挂着他反复推敲出来的诗句:“讲文明来讲礼貌,八荣八耻要记牢,厕所卫生人人搞,和谐社会环境好!”
今年初,老许被评为武强县“道德楷模”和“共建画乡,感动武强”十大新闻人物。他的事迹还被编成了快板《余热生辉》,搬上了舞台。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当年的质疑和嘲讽变成了发自肺腑的赞叹和感激,老许依然故我,“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劲头更大了。每天除了清理公厕外,他还坚持负责厕所附近垃圾的清理;下雨天,他还会用铁钩子去清除朝阳路上五个排水口堵塞的杂物。
身子能动,就会坚持
许久志家是个有15个成员的大家庭,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一个月有3000多元,吃穿不愁。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老人作出这样无怨无悔的选择和坚守?“咱认准了的事儿,就要把它干好,年轻时就是这脾气。”老许忆起从前,1951年,他作为志愿兵加入到阜城公安队,先后担任过公安队文化教员、连副指导员、营政治助理员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是教员”,教育别人,须以身作则。
在部队服役期间,正是全国上下掀起学习雷锋热潮的时候。“向雷锋同志学习,不是口头提提,是要看行动的。”许久志回忆,当时连队要求所有的战士学雷锋做好事,各班每天都会点名表扬一批人。帮贫扶困做好事蔚然成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转业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当公厕修起后因为缺乏管理引来怨声载道时,他马上义不容辞地义务接管起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掏粪工时传祥闻名遐迩,并被评为全国劳模。许久志经常以时传祥精神激励自己,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有句话‘情愿一人脏,换取万人洁’,就是我跟他学的。”
2009年,县城公厕的清扫以每月500元的价格承包给个人。当县城建局的工作人员把钱送到老许家里时,他拒绝接受。“我是个老党员,义务打扫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岁月不饶人。去年春节过后,天降大雪,他在去清扫公厕的路上滑了一个大跟头。怕家人阻止他继续干,他一声不吭地爬起来,坚持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如今,受老许感染,附近门店的老板经常过来帮他打扫或送来驱蚊蝇的药物,甚至还有来自外地的志愿者也来帮他并向他学习。对此,老许十分感慨:“人呀,做一点好事,别人就会记住你。现在走在路上,许多我不认识的人都跟我打招呼。”
当记者问他何时交班时,他嘿嘿一笑说:“小车不倒只管往前推!”“只要身子能动,我就会坚持下去。”老许说,这么多年,他从没觉得苦,也没想到放弃,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多打扫几年。“再干五年应该没问题。”他用很肯定的语气说。(河北日报记者 霍晓丽 马 路)
(责任编辑:王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