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感恩”比“阿弥陀佛”多

发布时间:2011-10-12 16:18 | 来源:南方周末 2008-07-17 09:26:24 | 查看:5137次

  一位台湾媒体记者说:“证严法师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但她能在一天内筹到1亿。”作为华人世界最大的宗教慈善组织,台湾慈济在四川的行动受到政府和大陆宗教界的好评。慈济在救灾和重建中的专业能力,在人文精神建设上的“别有用心”,尤让内地佛教界人士感到佩服。“他们在这方面是我们佛教慈善界的榜样。”江西东林寺镜义法师说。

  第一个进来,最后一个撤离

  两个月了,第11团志工(也就是“志愿者”)已进驻,而第一团邱玉芬仍然驻守在灾区现场,这位普通的台湾慈济志工,本身是上海滩一位家财万贯的台湾女老板。

  慈济宣称,每逢灾难发生,它总是“第一个抵达灾区,最后一个撤离灾区”。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大地震,3时许,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就已经接到慈济的电话;第二天一早,通过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协调,慈济等台湾慈善团体获准进入大陆;第三天,慈济在大陆的志工先行进入四川;第四天,慈济第一赈灾团从台湾飞抵成都,第五天,在罗江县金山镇建立了首个由境外NGO负责的安置点。

  虽为志愿者组织,慈济的效率却高得惊人,这得益于其高度的统一指挥和专业分工,以及明确的救援方案。

  他们分为医疗关怀组、慈善访视组、香积组、工程组等,每个志工,连大老板也不例外,都自觉服从安排。比如,味全食品董事长魏应充,负责人员与物资的交通运筹事宜,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集团董事魏锦霓,亲自指挥志工炒菜。

  赈灾团按不同阶段,采取接力方式。比如第一团重在提供医疗救助和食品,第二团则又带来丰富心理辅导经验的团员,再往后,重建和人文教育功能逐渐突出……

  细节处理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负责食物的香积组,提供热食。“与方便面、面包相比,热食能让他们感到温暖。”陈金发说。

  发动灾民参与是慈济一贯的做法,灾民家的主妇们被动员起来,一起买菜做饭。“这可以让他们忘记难民的身份,恢复生活秩序。”

  慈济的人文教育,在各个慈善机构中独树一帜。孩子们帮忙翻译四川方言,打扫卫生,或者随志工家访,还为候诊乡亲捶背、表演,学习尊老爱幼意义。

  慈济已确认援建什邡市洛水中学、洛水镇中心幼儿园。在台湾“9·21”大地震中,也有上千学校倒塌,慈济认领重建的学校,全部达到120年的抗震标准,且成本仅为政府的一半。

  证严法师的力量

  慈济遍及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援助事务,都由居士们打理,证严法师和她身边的出家弟子们,从不亲自经手慈善基金,以保证慈济的公信力。

  一位台湾媒体记者说:“证严法师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但她能在一天内筹到1亿。”

  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慈济为四川地震募款的目标是12亿元新台币,截至6月20日,慈济公布已经为四川灾区筹款逾8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8亿元),而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本月披露的数字是,两岸四地佛教界共募集善款3.8069亿人民币。

  曾有民调显示,台湾30岁青年最欣赏人物,马英九和证严法师分列男女首位。

  71岁的证严法师,25岁时自行削发为尼,1966年,她因碰见难产孕妇交不起保证金被逐出医院而发愿创办一所医院。

  证严法师创办慈济的动因,还有这样的经历:三名天主教修女到她所在的普明寺传道,讨论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离去时,修女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确实很伟大,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

  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她认为,佛教徒很谦虚,总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其实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她决心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

  于是,她和四个弟子以及三十多位信徒,创办慈济功德会,从做一双婴儿鞋、回收一个瓶子等点点滴滴做起,到现在形成以慈善、医疗、教育及人文为四大志业、遍布全球五大洲的慈济慈善事业体系。今天,慈济在全球拥有超过四百万会员,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慈善事业规模在华人世界超越任何一个宗教——慈济的志工甚至包括了天主教徒和基督徒。

  汶川地震第二天,5月13日一早,蓝色的身影就遍布台北大街小巷。台北分会的慈瑢居士说,仅在台北市大安区,就出动了七百多志工。慈济从1997年起推行志工“社区化”编组方式,这使得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在“9·21地震”中显示其组织效率。灾民们仍然记得,第一眼见到的不是来自政府的救援队,而是慈济:他们送来第一碗热粥,第一床棉被。

  外界一直很好奇慈济为何行动如此快速,有一次证严法师就用闽南语回答:“我们一直是在平时,而不是非常时(战争之意)!”

  有动员上百万人的组织力量,慈济并不为当局看作一种威胁。相反,官员和政客纷纷以当慈济志工为荣,且不敢有过多作秀。离开“总统府”恢复平民身份的陈水扁,第一件事是去帮忙捡垃圾;而马英九在竞选期间,也曾在同一个地方回收宝特瓶。

  不问政治不传教

  慈济一直强调其行善的非宗教色彩。与慈济居士交流,他们更多的口头禅是“感恩”,而不是“阿弥陀佛”,这与证严法师倡导的慈济“感恩·尊重·爱”的理念有关。“我们是人间佛教,行经代替诵经。”邱玉芬说。

  台湾《联合报》报道说,慈济的成功秘诀在于“二不政策”:不碰政治、不传教。不仅在内地,在台湾,四十二年来慈济保持不涉足政治的传统。

  在慈济筹建的医院中,还特设天主教祈祷,以方便不同信仰的病人。慈济援助的地方还包括印尼、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国家,慈济也是极少数获得军政府批准进入救援的外国慈善组织。

  从1991年为华东大水赈灾始,慈济17年的耕耘获得官方的支持。现在,慈济遍布内地二十多个省的学校、医院、水井,给他们无限的动力。今年初,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大陆分会获得批准注册,成为首家由非大陆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其“婆婆”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担任。

  慈济在此次赈灾中受到“超台胞”待遇:国家领导人接见,地方政府协助,甚至四川省台办、宗教局的官员还把自己和亲戚的孩子送到慈济援助点当志工,以示支持。

  不过此次入川最初并非一帆风顺。当地政府曾建议将物资援助转化为金钱援助,但慈济不放弃“亲手将赈灾物品交到灾民手里”的特色:无论物资发放或房屋建设,都亲力亲为。比如,建设简易教室的建筑商,都自己联系。

  慈瑢居士说,“我们可以保证99%的钱都用在灾民身上。”就连志工的开销,也都自己埋单。

  由于大陆的习惯,慈济刚硬的原则性也引起一些争议,比如它希望确立若干点独立支援,不希望其他组织介入。曾随访的一位记者说,“他们只是想自己划一块根据地”,他认为,在大灾面前,协调和配合政府更为重要。

  慈济小心翼翼地避绕政治和宗教的敏感禁区,也谨慎面对媒体,维护其良好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电视台和若干出版物,设立发言人“对口”回答问题。当记者问及慈济与政府良好互动之经验时,慈济表示这个问题“很敏感”,需要召集所有部门会商后,方能提供准确的答案。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实习生 蔡木子)

(责任编辑:王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