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0 08:00 | 来源:2008年10月26日08:29 沈阳网-沈阳晚报 | 查看:2097次
和平区中科院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爱心使得41个孩子圆了上学梦,他的牵挂跨越国门传去友好,这位老人就是76岁的李道铿。昨天,记者见到老人时,他刚刚打过点滴,但说起他曾资助过的孩子们,老人露出了笑容,“这些都是他们给我写的信,都留着呢。”
捐款跑到外交部
老人拿出了一张捐款单,上面显示日期为1997年3月20日,老人说当时巴基斯坦发生了地震,“巴基斯坦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当时正好家里有100美元,就想到要捐出去。”
老人说这次捐款的过程很是曲折,“还跑去了外交部呢!”当时,老人趁着出差来到北京,就想把钱捐出去,“可是不知道哪个部门管这个事啊。”首先,老人想到了外交部,就去了,“去后才知道不归那里管,人家告诉我去红十字会。”打听着来到红十字会,老人终于完成了心愿。“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是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向海外捐款的,很荣幸。”
14年资助41个孩子
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深深地了解上学的艰难和读书的快乐。“我上高中时,一学期的学费是三袋面,就是这三袋面我们家都交不起,父母就向亲戚家借。”后来,他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国家供的,因此老人总想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助孩子。
14年来,他先后捐资助学6万元,全国14个省市里有41个孩子因为他的爱心而能够上学成材。今年老人因为脑血栓先后两次住院,记性也不如从前,“有时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都得想半天。”不过对于这41个孩子,老人却记得真切,“他们每个人都在我心里,不会忘的,不信你可以考我。”几年前,老人开始建立家庭档案,他把这些孩子特意编到了家庭档案里,“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许多孩子都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人说。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后在恋爱问题上有很多困惑,老人就写信开解她。由于担心自己思想老旧,不懂现在孩子的想法,老人平时总爱找年轻人聊聊,并特意看一些年轻人的书籍、杂志。
400封信传真情
信件是老人和孩子们交流的纽带,老人家里有400多封孩子的来信。上个月,刚刚受到老人资助的薛欣也从西藏民族学院来信了,“我已经到了大学,先给您写信,报个平安……您这个素不相识的人,不求回报地帮助我,让我相信即使阴云密布也会有彩虹的出现,我一定会努力学习。 ”
而怕自己忘记给孩子回信,老人在每封来信的后面都作了注解,记者随手拿起几封,只见上面写着:“朱倩来文,她仍未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回信让她做个学习计划,学会‘思想’和‘成长’,不要自卑……”“于洋的来信才收到,她学习能赶上了,物理还有困难……”“王淼最近胃痛,妹妹拉肚子……”“小宇佳连来了三封信,因病未回电话,今天才回信,劝她坚定信心……”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