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04 08:32 | 来源:现代快报 2011年9月20日 第F11版 | 查看:32458次
父亲丁泽民是中医肛肠学泰斗,丁家被誉为“金陵医学第一家”
四兄弟在南京市中医院院内合影,身后为父亲丁泽民的铜像。这是中国医药学会首次为在世者塑造铜像 资料图片
在中国医学界,经常会有一个家族多人从医的现象。比如著名的“黎氏三兄弟”,就是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而在南京,也有“丁门四杰”——中医肛肠学泰斗丁泽民的4个儿子,他们个个都是南京医院的院长,其中就有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名震一方的丁氏家族,如今行医已经到第10代。一家15口人,13人从医。这一家因为有着传奇的经历,在南京有“金陵医学第一家”之美誉。
老四 丁义林
从事小儿心胸外科多年,现为南京市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老三 丁义涛
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现任南京市鼓楼医院院长
老大 丁义山
以自己的名字开办了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现任该院院长
老二 丁义江
著名肛肠病专家,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主任
15口之家,13人从医 兄弟四人妻子都是骨干医生
丁泽民今年已经93岁了。江苏江都人,是蜚声海内外的江苏“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生于中医世家的丁泽民,16岁起随父行医,早年就读于南京“国医专科学校”(国医馆)。先后在扬州、南京地区开办诊所,并享誉大江南北。1956年,为了振兴祖业,他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将祖传的专科器械及验方献给政府,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
在这个家族里,老大丁义山和老二丁义江,继承了父亲丁泽民,从事的也是肛肠科领域的研究,将“丁氏痔科”发扬光大。老三丁义涛则在另一个领域里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1996年在华东地区率先成功地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背驮式”肝脏原位移植。1998年完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脏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完成的生物人工肝的构造及临床应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正带领博士生深入进行生物性人工肝的研究。老四丁义林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研究,1996年调入南京市口腔医院后,做起了行政工作。
“丁门四杰”的妻子也都从医。老大妻子毕业于军队医学院外,其他三位都是南京医科大学校友,都在不同医院担任骨干医生。如今15口之家,4个儿子和儿媳,甚至他们的子女也有的是医生,从医的共13位,其中继承祖业从事肛肠科医术的就有7人。
据族谱记载,祖先是唐朝诗人
丁义林告诉记者,家里有一本完整的家谱证明医术一脉相承。据《丁氏族谱》记载,丁家祖先为唐朝诗人丁仙之,后人以文人、官宦居多,在宋代,出了30多名进士,有父子同登进士榜的,也有被册封为吴国公、寿州刺史的。过去“半耕半医”既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让生活较为安定富足,所以丁氏后人从医者也逐步增多。
“丁氏家规”要求“世医祖业要常存,子子孙孙传承无穷尽”。其中《务本业》明示:业必专而后有成,故士不专读则学问无功;农不专耕则田野不治;商贾不专则贸易无所获;百工不专则技艺无可名。在此氛围下,“丁氏痔科”得以发扬壮大,从汉口到上海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均可见丁氏族人的医疗踪迹。建国初期,仍有三十余人从事肛肠科。丁泽民在兼修内科、外科的基础上,也把痔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成为“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父亲丁辅廷考虑到全家人在一起行医存在弊端,便建议两个儿子出去一个。丁泽民正想外出闯荡,便与妻子朱德玉商量,结果“一拍即合”,决定去扬州行医。 1943年,年轻的丁泽民夫妇带上出生不久的长子丁义山,来到扬州。刚开始没有病人,诊所冷清得很,在最困难的时候,连交电费的钱都没有。虽然生活艰苦,朱德玉却不断鼓励丈夫,“没关系,我还有戒指、耳环”。从江都到扬州,是丁泽民的重要一步。从此,由当初的夫妻两人行医,繁衍成后来全家15口人13人行医,四个儿子均为医院院长,四个儿媳均为医生,成为新中国医疗史上极为罕见的“丁氏世家”。
聚会每周家庭聚会 就像学术研讨
四人都是院长,在外人看来肯定是工作繁忙、聚少离多,但是丁义林告诉记者,不是这样的,其实大家是经常聚的。每到星期天,大家上午肯定要去老父亲家里聚会,大家聊聊天,吃顿饭,直到老父亲中午需要休息了,大家才离开,这么多年来,这个习惯延续了下来,几乎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一般只要不出差,都会在。由于家族人多,所以一桌子都坐不下。”
这么多院长在一起,兄弟四人各自的爱人也都是医生,大家会不会说医院里的事情?丁义林笑着说,那当然会说,聊天的内容也很多,会说到自己的子女,也会说现在很突出的医患矛盾,还会为一些管理上的事情头疼。每次聚会,就像一个学术研讨会。“说到医患矛盾总是很多话,但说着说着,大家又都沉默了,因为无可奈何啊。”
丁义林说,“不管别人如何,我们兄弟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像老大,几乎在报纸、电视上看不到他的名字,但他的病人一直很多,这是靠良好的声誉。”
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丁曙晴博士现在是“丁氏痔科”第十代传人中的“佼佼者”,随父亲丁义江从事便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她告诉记者,家里是其乐融融的。“比如我的叔叔(丁义涛)也会经常表演魔术,逗小孩子玩。”饭桌上,爷爷也常常感叹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他已经93岁了,他的好朋友很多都已经不在了。爷爷念叨最多的还是对患者的关心,常常回忆他年轻时对病人的感情,对病人好,病人能记他一辈子。”丁曙晴说,爷爷总是嘱咐,当医生,首先要从做人开始。
学习父亲的品德和习惯 “四杰”下一代中已有传承人
对于儿女的发展,四个院长倒是非常开明,愿意干啥就干啥,不强求他们学医。
丁义林告诉记者,家族第10代里,儿子少,女儿多。总共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老大的是一个女儿,没有学医。老二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丁曙晴算是继承父业,1996年进入南京市中医院工作。丁曙晴的弟弟丁彤,也将去一个肛肠专科医院当医生。老三有一个女儿,也没有走上医学之路。老四丁义林的女儿丁岚1984年出生,是典型的“80后”,学的是眼科。
“我经常跟女儿说,做医生非常辛苦,前面二十年都是在付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才会丰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女儿性格文静,学医是她自己提出的,明年从英国毕业后就可以回来了。”丁义林说。
谈到为什么有的兄弟子女没有学医,丁义林笑着说:“家族里的其他子女认为学医太苦了。”昨天,丁义涛告诉记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看到上一辈人这么苦,可能就有自己的想法了。至于丁氏第11代传人,目前还很难说,“最大的也才上小学”。
昨天, 丁义林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家族这么多从医的,同时又能将肛肠科发扬光大的,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弟兄四个走上医学之路,肯定是受到耳濡目染。”在之前接受采访时,丁义山就曾经说:“我们兄弟4人能有今天,得益于父亲的睿智告诫。”
曾一度担心“丁氏痔科”失传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一股“全盘西化”“废止旧医”的思潮,使中医药事业受到很大冲击,但丁泽民从未怀疑过中医的生命力。当孩子们走上社会,囿于历史条件,老大当兵,老二下煤矿,老三在小县城谋生……在他们无限伤感、苦闷的时候,父亲始终鼓励他们,不要轻言放弃,不要灰心,认准目标,学会忍耐、等待。
按丁家祖上的规矩,一家同时有父子行医的为一支,在最兴旺时,武汉、芜湖、苏锡常、上海、扬州、泰州、江都、仪征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丁氏痔科”分支在行医。后来,“丁氏痔科”传人到上世纪90年代,能称为“支”且医道高超的,几乎就剩下了丁泽民父子这一支了。
“不能让祖上的医术在我们的手里失传!”丁泽民老先生有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1996年,他对大儿子丁义山说:“我想开办自家的医院,想来想去,还是你下来担此重任最合适。”
昨天,丁义涛告诉记者,父亲对兄弟四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兄弟四个又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学习一些品德和习惯。
在儿子们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慈爱和气的,唯有一次发火,他们至今记忆深刻。
40年前一个夏天的中午,丁泽民在午睡,一个离南京45公里的句容县农民,步行来到南京,慕名找他看病。丁义江让来人等父亲午睡醒来再看病。丁泽民醒来,向这位农民连声道歉。他狠狠教训儿子:“人家这么远一步步走过来,还要一步步走回去。就因为我在睡觉,耽误了时间,说不定让他今天回不了家。”他郑重告诉家人:“以后,只要病人来了,无论什么时候,立即叫我。” ( 快报记者 刘峻)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