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7-25 08:26 |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7月20日 第A06版 | 查看:1215次
专家表示,公布人均“三公经费”支出、“三公”支出占比,才更有说服力
截至昨晚,98个中央部门中,有45个部门公布“三公经费”。距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过了20天。在公布过程中,各部门进度不一,有的在周末公布,有的半夜公布,有的则在网站子栏目公布,非常隐蔽。对此,专家进行了解读。
疑问1 公布为何遮遮掩掩?
专家表示,部分部门存在应付、拖延心理
【问题】截至目前,各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经费”进度不一,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周末公布,有的半夜公布,有的则在子栏目公布,非常隐蔽。
【专家解读】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表示,各中央单位公布进度慢,是不负责任、应付、拖延的表现。事实上,只要愿意公布,数字很快就能出来。中央单位的财务部门很快就能拿出数据,但由于这些数据相对敏感,容易触动公众神经,必然会经过领导审核,即便这样,应该早就可以公布,而不需要拖了20来天,依然羞羞答答不愿意出来与公众见面。而在周末或半夜公布,也是其公布策略之一,无非是希望少引起关注,少引来“拍砖”。
疑问2 数据统计是否困难?
专家表示,“三公”数据内部统计并不难
【问题】如何划定“三公标准”?“三公经费”有无具体门类,数据如何得出?
【专家解读】曾康华表示,三公经费是行政管理费用的一部分,财务部门对每个部门的日常办公经费、员工工资、公务消费等都有很细的划分。尽管花费分散在具体部门,但由于都是归口管理,财务部门统计起来比较容易。从预算管理来讲,这些费用不会串用。通俗地说,打酱油的钱不可能去买醋。每个科室的招待费,不会按照买车去报销,因此数据得出不会困难。
曾康华表示,目前公布的是“三公经费”最基本也是最窄的口径,从财政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针对预算内的收入。对于一些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比如“小金库”等,要监督起来非常困难。
疑问3 数据差异何以较大?
专家表示,权力部门公务接待费较低
【问题】从现有公布数据看,部门差异为何较大?以公务接待为例,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仅5.84万元,住建部仅26.07万元。
【专家解读】曾康华表示,就“三公经费”而言,中央部委的费用肯定不算多。因为中央部门是权力部门,很多时候是下级单位求他办事,比如请客吃饭,可能是别人掏钱,因此花销自然不多。住建部的公务接待费较低,可能源于其部门权力较大,因此能节约一些经费。
曾康华表示,不排除现有公布数据中,数字的真实性、统计的口径等,可能都存在水分。即便如此,现在的公布也是很大的进步;现有公布的数据,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
疑问4 如何对比才有意义?
人均数据和“三公”支出占比,更有说服力
【问题】如何看待三公数据,才有意义?
【专家解读】曾康华表示,对比绝对数字意义不大,因为各个部门职能不同、人数不同。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其一是“三公经费”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其二是人均“三公经费”的支出额;其三是该部门近年来的支出额度对比。
统计发现,从公布了具体人数的部门看,去年以在职员工为基数,国家统计局人均“三公经费”5353元;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均支出5093元;中科院人均4610元;农业部人均2500元;交通部人均支出1940元;卫生部人均476元。
从占比上看,去年发改委“三公经费”3206万元,约占同年部门预算总支出8亿元的4%,为占比最高者;而教育部“三公”支出仅占0.02%。
本报记者 蒋彦鑫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