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宣传员何志诚:义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9232场(图)

发布时间:2011-06-26 00: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6-20 | 查看:2089次

  编者按:记者从芜湖市文明办获悉,“红色经典”宣传员何志诚入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城市守信模范”候选人。经审定,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为317名,我省共有11人入围, 今年82岁的南陵丫山人何志诚是芜湖唯一候选人,编号第321号。

  37年来,何志诚凭着一双脚板,自费走遍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市)的889个县(市),义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9232场,吸引听众观众达468万人次。他曾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安徽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近日,记者来到了何志诚的家乡南陵,与何志诚面对面,倾听了这位老人的心声。

  6月16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何志诚的家乡,见到了他本人。

  何志诚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在他身上,记者感受到一股军人果敢与坚毅的气质。何志诚一开始在全国各地宣讲时,周围的人并不支持他,面对亲朋好友和同事领导的反对,他用倔强的口吻说:“他们反对我,因为他们还没听我的课。别人都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但我偏偏把它拧了过来,没有人支持,我仍然会去做,而且还要把它做好。”何志诚这一做,就坚持了37年,确实不容易!

  究竟是什么动力支持着何志诚毅然决定只身一人去往全国各地宣讲呢?他对记者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先烈为国牺牲的精神带给我鼓舞和激励,我为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他还给记者展示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自勉诗》:“小小蓝图‘六八一’,几年宣讲常碰壁。若问愚夫为何故?先烈捐躯当歌泣!”

  “宣讲红色经典故事,让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受到革命先烈事迹的教育,将革命者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这一代的年轻人懂得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何志诚认真地说。

  听何志诚说话,记者难以相信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虽然已有82岁的高龄,但说话毫不含糊,思路清晰。何志诚现场在记者面前做了一场宣讲,就如他平时上课一样,何老从黑色的公文包里找出讲课的资料,翻开蓝色的文件夹,将他讲课时用到的人物图片,文字稿件等资料摆放在一边,挺直身板坐在沙发上,左手举起一张人物图像轻放在脸旁,右手顺势抬起,开始介绍图像里的人物,“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六位亲人献身革命的事迹,这是毛主席的大弟弟毛泽民的遗像,……毛泽民牺牲时47岁,人民日报1983年9月27日头版头条刊登了四张著名革命烈士照片,其中就有毛泽民”。何老讲课时十分专注认真,逻辑思维清楚,表达自然流畅,有理有据,饱含崇敬与思念之情。

  随后,何志诚带着记者来到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记者刚踏入何老的家时,就不由地被墙上玻璃橱窗里的各种“展示品”所吸引,展示品种类十分丰富,有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奖杯,纪念奖章,合影照片,学校的公文,还有几十年前何老的参军证明。在右侧的墙壁上记者还看到中国和安徽省的地图,何老做事很细致,他在地图上将宣讲过的地方用一个个小红圈标注出来,记者看到何老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安徽省的地图上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圈。

  在何老家门前,有一葡萄藤架,架子上已然结出了许多串绿色的葡萄,何老说,期望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像架子上的葡萄一样硕果累累!

  亲人和朋友眼里的何志诚

  女儿: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

  何志诚大女儿何晓宁住在南陵,今年已经52岁了,当记者要她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父亲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执着”。

  何晓宁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父亲还没有退休,厂里的工人同事都不理解他,自己的工作不做,老在外到处跑,厂里因此都准备开除他,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不务正业’,家里人也是不支持他”。晓宁有些惋惜地说道, “我和老公旅行结婚,在东北逗留了一周,也等了父亲一周,但因为父亲在外宣讲,他没有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婚礼是女儿一生中的大事,他都没能来参加。但既然他已经走上这条路,而且坚持这么长时间,我们已理解他也支持他了”。

  晓宁释然地笑道,“现如今,他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的候选人,我们一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每次回家,他的行李至少有三四十斤重,可见他在外面奔波很辛苦,我们非常理解他”。

  何志诚的家人一年中只有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可以在家里看到他。何晓宁笑着对记者说道,“以往这时候父亲都不在家,今年父亲难得在家过了端午节,我们很开心!”

  外孙女:外公是个乐观的人

  赵婷如今在上海工作,外公何志诚去上海宣讲时,她就陪同在身边。“外公有82岁了,平时我都觉得出门时要搀扶他一起走,可当我看到他站在讲台上讲课时迸发出的激情,说话时中气十足的样子,真得令我觉得震撼,也为他感到自豪。”

  她和记者说了陪同时发生的小故事, “外公有一只眼睛有白内障,上海的公交车很多,我就问外公,哪一班公交车你能看得清吗?外公说他看不清,可以问公交车司机,来不及问就再等下一班,没关系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外公永远都是这一句话。”赵婷说到外公的时候,很感动:“以前他在外面宣讲奔波,也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他每次回来向我们报喜不报忧的,他总会说这次出行讲了多少场,有多少人听的,而从来不说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在外面可能碰到的困难非常多。他不会上网,去一个学校也不知道怎么安排最近的路线,也许他去一个地方会走很多冤枉路。像外公这么大年纪,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不用在外奔波,但是外公就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现在。”

  邻居:老何是个可贵的人

  邻居孙昌庆自小与何志诚认识,他说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小年纪的何志诚就和他说毛主席的故事,“听他讲课,就会感到一种激励和鼓舞,革命先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才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直到现在,他说的这些话仍存在于我的脑海。”

  何志诚刚开始在全国各地宣讲时,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孙昌庆对记者说,“那时候村里人给他取了外号,叫‘何疯子’,也有人叫他‘何神经’,当时我们都不明白,退伍之后的他,不上班,而是自费到全国各地宣讲,不知道他为什么做这些,单位里有的同事还说他不务正业。”

  现如今,亲朋好友对何老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呢?孙昌庆感慨万分,“现在,我们才理解他的热情。他可以坚持37年在全国各地宣讲革命先烈的优秀事迹,说实在的,在如今的时代,他的精神十分可贵。不仅如此,何老心地善良,听他家人说何老四处宣讲时,也是风餐露宿,但有些学校会给何老一些资费。每年的寒暑假期,何老回到村里,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或者经济困难的家庭,都会慷慨地给他们一两百块钱,我也知道这是他省吃俭用余下来的。”

  记者问道,你认为何志诚能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吗?孙昌庆中肯地说道,“我觉得何志诚应该当选,他的精神那么可贵,我一定会支持他,给他投票”。

  □阅读延伸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在9月20日———“公民道德日”这一天隆重揭晓。评选是由普通百姓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真正做到了“人民选人民”。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五类。每类表彰10名左右,共表彰50名左右。其余正式候选人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文字 实习生 高瑞洁 记者 王舒力)

  □快评

  有一种精神最珍贵

  大江晚报第一次采访何志诚,是1997年。那时,一位南陵丫山通讯员给报社记者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当地有位退伍军人,自费到全国各地宣讲革命历史故事。

  于是,晚报记者趁着他外出宣讲回家的间隙,详细了解了他的故事,给当时采访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执着,还有老伴、女儿和周围人的不解。当时的采访记者们说,谁都不会相信何志诚还能坚持多久。

  但一切都超乎想象,这位老人丝毫没有松懈的意思,他把自己的目标一步步抬高:实现了“681”工程,又提出了“885”目标,即实现宣讲8000场,跑遍全国800个城市,直接听众超过500万人次。他要把中国革命的精神和先烈的事迹宣讲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何志诚已是位八旬高龄的老人。从照片上看,他瘦小,但一身军装让他精神矍烁;他体弱,但一到讲台,他光彩照人。是什么力量让这位老人如此坚定,内心如此强大?是精神,是抛开一切干扰的信念———他常常对自己说:“革命先烈永远地倒下了,我跌倒了还能爬起来。我比先烈们幸福得多。”

  37年来,他凭着这份执着,创造了奇迹!

  这么多年来,大江晚报采访报道何志诚事迹的记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从不可思议到深深感动!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何志诚红色宣讲的故事,更是这种奉献的精神。(杨秀凤)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1-06-26 21:57:20 发表
张敬华: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