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22 08:03 | 来源:东南网 2011-06-17 07:02 | 查看:1298次
"我已经70岁了,这些钱剩着也没用,帮帮这些孩子吧。"昨天,一个年迈的声音从助学热线968111的另一头传过来。马尾李依伯说,他要每年捐出一万美元,帮助几个寒门学子完成四年学业。
李依伯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只说自己30年前去了美国,打拼了近20年,也算小有成就。现在他赋闲在家,每年有一笔固定的退休金。吃穿不愁,"儿女也都出息了。全家人都希望将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助学--李依伯认为最有意义。他告诉记者,自己3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个四川女孩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这个姑娘绝望之下,自杀了。"新闻里说,她的学费还欠着300元钱。"依伯在电话里哽咽了,"300元,可能只是我们一顿饭的钱,居然能让一个孩子自杀?!"
从那时开始,李依伯一家就特别关注助学消息。他说,他看海都报已经五六年了,每年都会给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女儿也经常捐钱给慈善机构,做点善事。今年他跟儿女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与其零星捐款,不如"一对一"捐助几个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四年的学业。
依伯决定,每年捐出一万美元,这相当于12位寒门学子一年的学费。另外,李依伯也鼓励寒门学子勤工俭学,如果不够,他还可以捐助生活费。"没钱不可怕,我们当年都很穷。靠自己双手,如今都富了。"依伯说。
除了李依伯,本报助学组昨天还收到一份特殊的捐款。一个11岁的女孩小林,特地找到本报,捐了120元港币。
小林今年读小学三年级,五一期间跟父母去香港旅游。父母特地换了一些港币,也给小林一笔零花钱,用来买小玩意。后来,一家子从香港回来了,小林还剩120元港币,在福州也找不到地方花。前几天,小林的妈妈看到本报助学报道,午饭时就跟小林提起。小林留了个心眼,昨天放学后,就偷偷跑到报社,把钱捐了。
直通车启程三天来,本报已经陆续收到捐款近万元,还有不少市民打来电话咨询,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许多市民更愿意直接跟寒门学子联系,亲手把钱交到他们手里。我们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这些从苦难中拼过来的寒门学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迫在眉睫的学费,更重要的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回访往年受助学子
上了大学,自己养活自己
谢峰,连江黄如论中学,本报2006年利群阳光学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系,2010年保送本校研究生。
2010年本科毕业时,谢峰顺利地保送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这一次,他不用再像2006年他考入大学时为学费而发愁了,因为他保送的成绩排第一,免去了读研的学费不说,还有奖学金可以充当生活费,这让他和父母都乐坏了。
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谢峰也曾考虑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以减轻家中负担,可求学深造之心又蠢蠢欲动,虽然父母早就跟他说过,只要自己想读研便会全力支持,"可我还是不忍心,他们年纪也大了。"谢峰说后来知道保送研究生时,若成绩排第一,就可免学费,还有奖学金,"所以我就拼命读书,如果真保送不了,就去工作。"
还好天道酬勤,谢峰的付出总算收到了回报。"上了大学后,我就是成年人,就应该独立,自己养活自己,不能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了",这是谢峰上大学时给自己的要求,他也真的做到了。
"我至今都记得,当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时,我爸妈还有妹妹对着我是笑的,夸我厉害,可背对我时,就皱眉了,在担心我的学费。"谢峰说,那时父亲是下岗工人,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母亲又无工作,家中还有妹妹正读初二,一个亲戚看到了海都报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后,便给他报了名,"还好我选上了,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真是谢谢那些资助人。"
当时谢峰的父母本想让他申请四年资助,但他却坚持只申请第一年的学费,"我就想,到了大学,会有很多打工的机会,我应该可以承担起来".
所以上了大学后,谢峰便开始半工半读,自力更生了。
大学四年,谢峰做得最多的就是家教,"我读理科的,成绩又好,口才也不错,所以找家教比较容易,而且家教赚的钱也多。"谢峰说,经常一下课,饭都来不及吃就骑着自行车往学生家赶,最疯狂的时候,他曾一天接过三家,"这边跑那边跑的,别人看来会觉得累,可我没什么感觉,反倒觉得踏实。"
虽然四处打工,但谢峰的成绩一点也没落下,年年拿学校的优秀奖学金,而且还连续拿了两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
爱心捐款方式
您可以通过省内各邮政网点、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不含厦门)下辖邮储网点向本报助学行动组汇出爱心款项,只要注明"爱心捐款"字样,一律免收汇费。
收款人:海峡都市报阳光助学行动组。
收款人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4号。
如果您有特别想捐助的学子,请在备注栏里写上想捐助的学生。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