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求解“人象冲突”的中国答案(组图)

发布时间:2024-12-12 11:02 | 来源:新华网 2024 12/10 10:13:21 | 查看:1261次

我国首次将收容救助野象成功放归自然,因北上南归而全球瞩目的象群“短鼻家族”添丁分群,野象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迎来“婴儿潮”现象……近年来,我国野生亚洲象保护管理不断传来好消息,而一度愈演愈烈的“人象冲突”得到有效遏制。

  曾经一段时期,我国“人象冲突”形势严峻,野象频繁采食庄稼、踩踏作物、毁坏设施甚至袭击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全球亚洲象和非洲象分布区域,“人象冲突”已成为治理难题。求解“人象冲突”,中国如何作答?

  “然然家族”和“短鼻家族”象群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活动时,一辆复兴号列车从山脚下的中老铁路上驶过(8月8日摄)。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保护野象及其栖息地

  “现阶段,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云南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象群出现了‘婴儿潮’现象。”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我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调查显示,云南野象数量稳步增长,已从1976年的140多头增长到2023年的300多头。

  曾经北移南归引发全球观象热潮的“短鼻家族”,被称为野象界“最靓的仔”。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斌透露,“短鼻家族”回到老家以后健康状况良好,3年多来增添了4头新生小象,种群规模不断扩大。象宝宝们逐渐长大,跟着家族成员学习觅食、洗沙浴等技能。

  12月8日,被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收容救助的小象在野外玩耍。

  12月3日,亚洲象监测员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跳坝河附近拍到46头野象活动觅食,其中13头野象来自“短鼻家族”,其他野象来自“大噜胞家族”。“短鼻家族”的另外7头野象,目前跟“然然家族”一块在景洪市景讷乡活动。

  一线监测员反馈,活动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以‘短鼻家族’为代表,频繁添丁、分家合群等充分说明象群之间交流频繁、象群健康繁衍。”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

  尽管如此,云南野生亚洲象数量仍然较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物种”予以优先保护。多年来,我国全面禁止捕猎亚洲象和象牙贸易,基本消除了人类非法捕猎亚洲象的威胁。我国在亚洲象分布区建立了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098平方公里,使亚洲象栖息地得到妥善保护。

  这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的大象食堂一景(2023年5月9日摄)。

  “为了补充亚洲象食源,我们实施了800公顷的栖息地修复改造,建设‘大象食堂’,种植象草、甜竹、粽叶芦等大象爱吃的植物。”万勇介绍。各地“大象食堂”纷纷迎来象群“光顾”,不仅为野象补充了食物,也减少了象群进村采食带来的风险。

  云南还实行政府购买保险,对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进行补偿。云南省林草局介绍,亚洲象取食、破坏较严重的主要农作物保险补偿单价已接近市场平均价。2024年,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1亿余元,其中亚洲象分布区约占65%。

  建立野象监测预警系统

  “你们运气不错,一来就拍到了野象!”彭金福对记者说。

  彭金福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的亚洲象监测员。今年8月8日,记者来到大渡岗乡大荒坝村东风组和他一起“追象”。傍晚时分,由“短鼻家族”7头野象和“然然家族”22头野象组成的庞大象群,出现在中老铁路旁的一个山坡上。

  2024年8月8日傍晚,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使用无人机监测“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象群时提醒出行的村民注意安全。

  山坡上绿草如茵,中间有一个泥潭,野象们纷纷挤到泥潭里玩耍、泡泥巴浴。狭小的泥潭里挤满了体型巨大的野象,还有的野象在旁边“排队”。中老铁路上,列车不时呼啸而过,一些野象站在山坡上注视着列车飞驰,似乎感到很好奇。

  彭金福飞起无人机,拍下象群活动的照片,随即编成预警信息,发到当地村民组成的微信群里。“野象在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他说,监测预警能让村民随时知道野象在哪儿活动,为村民下田干活划出安全区域,为村民交通出行提供安全路线,其根本目的就是防范人象冲突。

  “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的泥塘里玩耍(8月8日摄)。

  当地村民周福家里种的3亩玉米,被这群野象吃了个精光。因为有保险理赔,他倒也不着急。“大象爱吃就吃吧,别伤着人就行。”他说,自从有了监测预警系统,村民们放心多了,“我们干农活也好,出行也好,都要避开大象活动区域。”

  “人象生存空间重叠是冲突发生的根源。”长期研究野象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建设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能有效缓解人象冲突,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

  万勇介绍,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运用人员跟踪、红外相机、视频监控、无人机、卫星定位等多种信息采集技术,实现了亚洲象位置信息的实时发布,以及象群个体数量、种群结构、活动轨迹信息的全面收集。利用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将安全预警信息通过高音喇叭、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到附近居民。

  依托现有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各地在实时监测、提前研判、疏散转移群众、科学引导象群行进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面临监测设备不足、平台不统一等问题。下一步,云南将全面构建统一规范、高效运转的“人、地、空”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确保“人象两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收容救助野象,探索放归自然

  8月下旬,彭金福在一个水库附近发现一头落单的小象。

  “小象通常都被象群严密保护着,这头小象落单肯定有什么问题。”彭金福将情况上报后,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赶到现场。王斌介绍,工作组仔细观察,发现小象走路一瘸一拐,右后腿上有明显的伤疤,可能是腿伤导致跟不上象群。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左)、莫诗宇给小象体检(12月8日摄)。

  工作人员对小象的腿伤进行了清创,喂食了奶粉和葡萄糖,后来用货车将小象送到象群附近,但象群并没有将小象带走。为了防止小象伤势恶化,8月24日,工作组将小象送到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进行收容救助。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头小象伤情稳定,健康状况正在逐渐改善,身高和体重增加了不少。”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大象医生”保明伟说。这头小象也成为该中心收容救助的第25头野生亚洲象。

  喝羊奶长大、人送外号“人来疯”的野象“羊妞”,顽强生长、活泼叛逆的孤儿象“小强”,体格威武雄壮、但两次打架都落败的公象“昆六”……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每头被收容救助的野象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边缘活动的亚洲象阿宝(7月26日摄)。新华社发 胡超通联

  经常让保明伟牵挂的,还有我国第一头收容救助后放归自然的野象“阿宝”。阿宝被收容救助于2018年4月,因闯入普洱市闹市区、在人员密集场所闲逛,被麻醉活捕转移。经过多年的行为矫正和野化训练后,今年5月17日,阿宝被放归自然。

  “阿宝看上去更胖了、更壮了,警惕性和野性都有所提升。”密切关注着阿宝状况的保明伟说。今年9月5日,阿宝和其他34头野象一同到野象谷附近饮水、洗澡,这标志着阿宝成功融入野象群,这是我国救助象回归自然试验的重要一步。

  “收容救助象的放归工作一直在努力探索中。”陈飞介绍,监测显示阿宝已逐渐适应野外环境并融入野象群。

  王斌表示,当地将密切监测阿宝情况,对放归成效进行评估,研究制定系统、科学、可复制的亚洲象放归流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