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10 21:39 | 来源:新华网 2024 07/09 20:02:16 | 查看:1575次
“海棠”回家了,我牵挂了145天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今年1月3日,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受伤搁浅被发现,在多单位协作下被送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为它取名“海棠”。经过专业保育人员和爱心志愿者145天的悉心照料,“海棠”被成功放归大海。
7月4日,我跟随考察团队前往南海,根据“海棠”信标显示的位置信息搜寻它的踪迹。在“海棠”的活动区域内,考察团队观测到了大量短肢领航鲸群体,经科研人员确认,“海棠”放归大海后生存状况良好,我也完整见证了它这趟回家之旅。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短肢领航鲸“海棠”准备被放归大海(无人机照片)。
对于短肢领航鲸,我并不陌生。此前,我曾多次跟随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前往南海进行深潜鲸类动物调研。在南海的碧波中,我拍摄过许多次短肢领航鲸,它们在海中成群结队地前行,自由自在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2023年6月27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短肢领航鲸。
鲸豚救助是世界难题,鲜有救助成功的案例。去年一头侏儒抹香鲸“蓝宝”在海南三亚搁浅,经过约28小时、100多人次的接力救治,最后还是不幸离世,专家解剖后在它的体内发现了大量塑料垃圾和一头刚成形的鲸宝宝。这个结局让无数人感到难过。那时我想,我能不能拍到一头鲸豚动物被救助后成功回家的故事,给更多关心这些“海洋精灵”的人带去希望。
7月5日,在海南岛东部海域,考察团队成员在船头观测。
7月6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无人机照片)。
“危情六日”
“海棠”被救助的前六天是它生命最为危险的时期。到达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时,它已十分虚弱,无法在水中自主保持平衡,随时都有侧翻溺毙的危险。保育中心紧急给它制作浮标,同时,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志愿者群里征集潜水员志愿者来帮助托扶“海棠”,配合兽医、保育员完成抽血等各项检查。
微信群里,志愿者报名的信息不断“刷屏”。所有志愿者按3小时一班,轮流站在水里扶着“海棠”,以免它发生侧翻。一月份,三亚气温很低,人穿着湿衣站久了会浑身寒冷。为了“海棠”,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
1月9日,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兽医熊椿霖(左一)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对短肢领航鲸“海棠”进行治疗。
为了监测“海棠”的健康状况,兽医需要定期在志愿者的协助下给它抽血。每次抽血,都需要升起救助池的升降平台,让“海棠”身体的一部分露在水面,志愿者站在周围安抚它。
不过,浅水环境容易让“海棠”出现应激反应。有一次,它突然攻击了一名志愿者。即便如此,志愿者们仍然不离不弃。
经过六天的救援,在志愿者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下,“海棠”开始自主游动并进食,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身体好转后,海棠每次呼吸时都会喷出大量水花,让我在救助池边接受了多次“洗礼”。
1月8日,“海棠”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救助池里。
1月11日,短肢领航鲸“海棠”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救助池内。
回家的曙光
为了扩大运动范围,增加活动量,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决定将“海棠”转移到室外的大水池。
1月10日,“海棠”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救助池里。
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提前两天将室外水池的水全部换了一遍,志愿者和保育员潜入水底全面清理,以防有异物将“海棠”刮伤或者被其误食。
1月21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清理异物,防止短肢领航鲸“海棠”开始在户外水域活动后吞食异物受伤。
1月21日,多位志愿者最后一次下水检查异物,随后在岸边待命。室内外人员配合,一边驱赶一边用大鱿鱼诱惑。终于,“海棠”从室内缓缓游出,但随后就一直在原地打转。见状,保育员跳下水,用鱿鱼慢慢引导。“‘海棠’游起来了!”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
1月21日,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水中观察短肢领航鲸“海棠”的状态,以免其发生意外(无人机照片)。
这是1月21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拍摄的短肢领航鲸“海棠”(无人机照片)。
此后,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为了增加“海棠”的活动量,选择采用抛喂的方式吸引它的注意力。慢慢地,“海棠”开始在水里下潜、翻滚。大家看到了它回家的曙光。
经过几个月的恢复训练,“海棠”的体长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了3.7米,胸围也从1.9米长到了2米,恢复情况喜人。
1月21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短肢领航鲸“海棠”被转移到室外水池。
重返家园
5月25日,“海棠”正式踏上回家的旅途。
放归要经历好几个阶段,挑战重重——潜水员拉网把它从室外赶到室内并转移到担架上,再由卡车将它吊到特制的水箱里,最后转运到船上。
5月25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潜水员将短肢领航鲸“海棠”移入担架内。
5月25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潜水员用拉网准备转移短肢领航鲸“海棠”。
经过多方力量协助,特制水箱里的“海棠”终于登上“利洋358”科考船。为了尽可能让它回到熟悉的栖息地,专家组选择了距离三亚70海里的一处海域。这意味着“海棠”需要在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不寻常的11个小时。
5月25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志愿者在观察短肢领航鲸“海棠”的状态。
放归前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反复确认放归方案,值班人员轮流看护“海棠”,每隔几分钟就给它浇水降温,同时监测它的体温和呼吸频率。
凌晨2点,海面一片漆黑,只有“利洋358”科考船后甲板的灯光照着海面。
值班人员发现“海棠”呼吸变得急促,由每五分钟三次变为每五分钟七次。科考船紧急停船,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为“海棠”更换新的海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海棠”的呼吸恢复了平稳。
5月25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大家给短肢领航鲸“海棠”调整位置,防止其侧翻。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连夜轮值后的工作人员躺在地板上休息。
“到达目的地了!”
凌晨4点,驾驶室内发出通知。刚刚还躺在船舱地板上休息的人们又忙碌了起来——调整吊机位置,做放归前的最后准备。凌晨5点多,海面迎来了第一缕曙光,天被染成了淡紫色。工作人员紧张地反复确认着“海棠”的身体状况。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工作人员在进行短肢领航鲸“海棠”放归前的准备工作。
随着科考船的龙门吊将担架慢慢吊起,天也亮了起来。大家小心翼翼拉动牵引绳,调整吊装“海棠”的担架位置,向船尾移动。早晨6时18分,“海棠”进入大海,开始自主游动。志愿者放飞无人机,在上空继续监测它的状态。过了一会,“海棠”喷出了一口长长的气柱,大家欢呼了起来:“它喷气了!”
5月26日,短肢领航鲸“海棠”在大海里游动(无人机照片)。
蔚蓝色大海中,短肢领航鲸“海棠”张开双鳍,重新“拥抱”久违的家园。保育员和志愿者站在甲板上看着“海棠”的方向,久久不愿散去。
7月5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在海南岛东部海域浮窥。
“大鱼海棠”畅游在蔚蓝之中,这是给鲸豚救护者们最好的礼物!
记者:张丽芸
编辑:吕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