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1 17:27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4-04-19 14:44 | 查看:2051次
“早安,亲爱的孩子们。”
“早安,亲爱的‘蜗牛’老师!”
“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作七彩的朗诵,嚼成书本的芳香呢?”
“唯有阅读!”
4月的清晨,在这样一段新鲜有趣的师生互动中,一堂语文课在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五(1)班如期开讲。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刚刚获得2023“心动安徽·最美人物”、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的特级教师董艳。和记者印象中传统文科类目的教学不同,董艳并不拘泥于三尺讲台,一堂课下来,她穿梭在讲台前、课桌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互动、思考,忙得不亦乐乎。
2006年,师范院校毕业的董艳走上了农村小学教师岗位。由于从小就热爱阅读,初入工作岗位的她,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与探索,开启了一段教育阅读之路。她把《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补充着读,将《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比较着读……中外专著的互文阅读,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教育思维。尤其是教育专著的阅读,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她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2011年,在异乡从事了5年农村教学工作的董艳,回到了家乡的户胡镇中心小学。就在这一年,由于长期用嗓,董艳的嗓子出现了问题,被医生告知不能再上课,需要好好调养。于是,她暂停了语文课教学,带起了通识课,并开始在闲暇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也就是这段时间,给了她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机会。“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得天真活泼、善于言辞,但越是高年级的孩子就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沟通。”面对这种现象,董艳感到困惑,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现状。观察、思考、探索、尝试……结合自身多年阅读凝聚的知识和力量,2013年暑假后的新学期,董艳带着提前收集的大量儿童诗,以授课老师的身份再次走进了课堂。“儿童诗短小,孩子们又很有想象力,容易接受。”董艳首先开发“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引领学生爱上诗意阅读;开启“乡土乐”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对农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创作诗歌;针对留守儿童,研发“远方的诗”课程,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架起了“心桥”……
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阅读的力量也正是如此。有一天,董艳欣喜地发现,在诵读过小古文《放风筝》之后,孩子们在午餐时不仅能按秩序安静地排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很多孩子还主动让更小的孩子先盛。“文字的精髓悄悄影响了孩子,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从读书中来,再到写作中去,董艳又开启了“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集市,走向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在董艳的坚持和带领下,她的学生们从小事开始观察,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开始发散思维,通过平日的阅读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感悟,开始慢慢自己学着写诗,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在孩子们的笔下都变成了活泼生动的文字。董艳的QQ名是“蜗牛为梦想而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学生最爱的“蜗牛”老师带着孩子们集体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集结了诗集《为你写诗》,这些学生作品不仅被她分门别类地收集在了自己的QQ空间里,也先后发表在了《少年诗刊》等期刊杂志上……
当一次次地受邀前往大城市参加各种论坛峰会时,很多人向董艳投去赞许的目光,也有人伸出了橄榄枝。一些学校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提供更大的平台,她的确心动过,不过更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们。“我就是农村人,当了农村教师,就该有担当精神,把农村教育做好。我的教育研究目标,是为农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一个人的努力始终渺小,董艳坚持要把新的教育理念推广下去,给更多的孩子带去学习的快乐。2016年,在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及霍邱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带领义工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及教育交流,教育服务覆盖了1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燎原”成长团队,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他们希望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疫情期间,他们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线上公益课程“晨诵共读说写”推送,惠及六安市2000多名学生,深受大家喜欢。
“教育它应该是一首诗,不应该是枯燥的,应该是快乐、自由、幸福的。而孩子们也应该是一首诗,他们是我们教育的诗,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一首诗,所以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孩子这首诗写好。”正如董艳所说,孩子们一个个朴实的笑脸,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就是她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动力。辛勤播种、静待花开,如今的董艳仍然没有停下阅读和探索新教育方法的脚步,她坚信,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初最朴素的期望。(记者 杨子 桑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