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品质,文化铸就——承德李维贺夫妇诚信还债的道德探源

发布时间:2011-05-09 09:12 | 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1-04-13 | 查看:1664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衣,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4月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后,在中华大地上,传颂着一个信守约定的大学生群体、众多真诚相助的邻里乡亲和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人的感人故事。这些平凡人用不平凡的事迹诠释了诚信与互助的可贵,在他们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维贺夫妇诚信还债,父老乡亲守望相助,这一段段感人故事,发生在承德这片热土上,是一个偶然,但更是偶然中的必然。

  承先祖之德,和睦为先

  承德,承受先祖德泽之意。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是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发展之地,并孕育了独特文化;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城市也逐步形成。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这里不曾建城墙城门,建城300余年也未曾兵戎相见。这是因为清乾隆不仅把承德当“夏都”,而且视为联合、融汇各民族的“平台”。“热河化兵”的传说作为一种和文化元素传承下来,也是承德和文化中最浓重的一笔。

  目前,这里仍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有满、回、壮等45个少数民族15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62%。多年来,该市通过加强民族工作,实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国务院先后四次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和文化的生动体现:捡个聋哑老人当妈养的新时代满族汉子,烽火传递式照顾空巢老人的非亲姐妹,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38年的人民教师……他们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放射出最美丽的光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双峰山幼儿园教师张国富,在下班路上捡个聋哑老人当妈养,就是道德新风录上最浓重的一笔,孝心、爱心汇成一股最温暖的河流,感天动地。

  2002年10月的一天,张国富下班回家,路过五大古小桥时,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蹲在桥下,在寒风中发抖。他发现老人又聋又哑,“不把她带回去,她很可能会冻死、饿死在外面。”由于沟通困难,无法帮助老人回家。5年间,张国富像亲儿子一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邻居们都说:“国富对这个老人真是没说的,就像亲妈一样呀!”

  “实在找不到她的亲人,我就给她养老送终。”张国富说:“人都有老的时候,不敬老不养老还是个人吗?”就这样一养就是五个春秋。后来,经过河北和辽宁媒体的共同帮助,老人终于回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联合乡的家中。路途虽然远隔千里,但隔不断他们深厚的亲情。

  全国优秀教师卜延荣,身残志坚,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38年,谱写了一首平凡而美丽的赞歌。卜延荣是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为了农村的孩子,几次毅然拒绝可以离开学校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第一线。1990年在家访路上不慎摔伤,造成右侧肢体偏瘫。收到一封封孩子们写来的盼他回校上课的信后,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锻炼用左手拿起了粉笔,重新走上讲台,履行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承诺:传道解惑。

  ……

  这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凝聚世间真情,传送人间真爱,塑造着一代代承德人。

  继传统之美,感恩为本

  承德历史上也称热河,是一座神秘的城市,有特定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二百年的陪都,汇集过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使得这里形成厚重的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民俗民风。

  如果说普通村民的感人事迹,是用关爱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来塑造的,那么以下“村官们”就是受信仰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而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从而成为“感动承德”的“疯子”、“傻子”。

  这些层出不穷的“感动承德”人物,体现了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9被评为全市“感动承德”人物之首的范振喜,是滦平县周台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一句承诺,他成为豁出命来也要为村民干事的“疯子”。

  1900口人的周台子村曾是有名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1987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面对重任与期望,年仅25岁的复员军人范振喜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经济状况不断好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秋天,范振喜不幸患上血癌。做骨髓移植手术需要一大笔钱。危难时刻,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村民伸出了援手,有几位大娘甚至把卖鸡蛋攒下的几十块零钱也拿了出来。就这样,五六天时间便凑了10万元钱。范振喜捧着乡亲们凑来的“救命钱”立下宏愿: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乡亲们奋斗一天。

  作为一个闯过鬼门关的人,范振喜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目前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万元、集体资产10亿元,周台子村成为承德第一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们感动地说,范书记为了让我们富裕起来,干起工作来真是“疯”了。

  2010年“感动承德”人物之首,又是一个追着村民送股票的“傻子”。

  “选我当这个村支书,我就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不能让一户再受穷。”1999年带着党员和群众的殷切希望,平泉县郭杖子乡金杖子村金旭东,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时全村有127万元的外债,是一个没人愿意接的烂摊子。

  金旭东为了让乡亲们都富起来,面对稳赚不赔的铁矿石开采生意,追着给农民送股权,主动将77%的股权让给本村农民,在当地成为出了名的“傻子”。当年家庭贫困的村民金明存说:“当年在矿上入股我觉得会挣钱的,可是家里连吃穿都成问题,哪里来的钱入股呀!是老金帮我贷款2万元入股,当年就收益3万元,现在我的股金‘滚雪球’已达20万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也从2000元提高到7000元,彻底脱掉了穷帽子。

  在承德这片热土上,“感动承德”的何止是范振喜、金旭东,还有创造深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奇迹的张唤余,辞去“科级”当“村官”带领百姓驱穷的曹国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大棚王”郑翠娥……这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给村民办事就像给自己办事一样,对诚信和感恩进行了最好注释。

  铸时代之魂,文明为上

  承德有着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年的山庄文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明新风。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家乡就在丰宁凤山镇,曾在这里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历史的厚土培育了传承千年的美德,多年来承德市委为培育这种人文特质土壤倾注了大量心血。“感动承德”是承德市委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特别是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在全市开展“感动承德”人物评选活动。“感动承德”人物评选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全市干部群众发现“感动人物”、培育“感动人物”、学习“感动人物”,提升素质。

  近年来,承德市不断加大市民素质教育力度,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爱父母,孝老人,敬贤德”为核心,推进“孝德”教育,开展“为老人做一件实事”等系列活动,建立“村民道德新风录”和“村民功德榜”,及时记录宣传好人好事。

  同时,该市还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确定10个“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样板村、10个文明示范村、10个农村文化广场和10个文明集市进行“四个一批”建设示范活动,积极扶持各村组建秧歌队、宣传队、小剧团、舞蹈协会等文艺组织。近两年,全市已经评选星级文明户近20万户、十星级文明户10万户。

  在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杨秀华本着“无难我帮人、有难人帮我”和“一人为多人、多人为一人”的团结互助原则,成立了“女子互助会”。互助会将每月28日定为集中活动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妇女学习政策、文化、科技知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妇女和家庭寻求解决对策,开展爱心互助活动。村民刘惠莲高兴地说:“有了这个组织,我学会许多新歌,感觉年轻了10岁,谁家有事还可以相互帮忙。”刘金荣等几名60多岁的老人,通过互助会的帮助入了党,决心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道德建设,使塞外山城承德市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近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师生为患病女生张慧芸捐款7万元的爱心故事,正在感动并鼓舞着每一位承德人。(本报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梁世芳 咸立冬)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