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资委杨同林:博爱暖人心 “剪纸”助人寄真情(图)

发布时间:2024-03-29 21:01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4-01-29 10:04 | 查看:168次

  杨同林,男,1973年2月生,淮河能源集团老矿区事务管理处洞山工作站内退职工,淮南市潘集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2000年,杨同林因双腿股骨头坏死,导致双下肢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经济条件困难,但他没有悲观气馁,而是在困境中自学剪纸技术,并创办“小红船剪纸手工坊”,免费教授儿童、残疾人、老人学习剪纸。他凭借精湛技艺多次组织义卖,将义卖所得捐赠给弱势群体或受灾地区,直接帮助困难群众120余人次。数年来,他带头组建的潘集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开展500多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曾先后获评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全国最美抗疫家庭、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等荣誉。

  淮南市潘集区一处廉租房内,摆放着简单的桌椅家具,50平方米的屋子里最醒目的是鲜红的剪纸画和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的队服、队旗,这里就是安徽慈善奖获得者、淮河能源集团老矿区事务管理处内退职工杨同林的家。

  不善言谈的杨同林,在介绍墙上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创作的剪纸作品时滔滔不绝,在谈起自己组建的红十字潘集志愿服务队时眼里闪着光。“平凡的人,做平凡事,量力而行,不求回报。”在杨同林全是爱心救助信息的朋友圈里,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他对慈善的热情有时让人忘了他也是一名残疾人士,他的生活也过得十分艰难。

  身残志坚以纸传情

  2000年是杨同林生命中的重要年份。出生在农村家庭的杨同林,原本在矿上有一份掘进工的正式工作,一家人过得平静而充实。那年,27岁的他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被判定为二级残疾,不久后小家也发生变故,对正值青壮年的杨同林来说,天塌了。

  “两条腿一长一短,走路因为疼痛变得很困难。”对杨同林来说,最不能接受的是丧失劳动能力,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愿迈出家门,“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废人,最痛苦的时候也有过轻生的念头。”

  病痛的折磨,生活的变故,让杨同林陷入了消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愿意迈出家门,终日与床为伴。苦闷与孤寂中,他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梦——剪纸。

  杨同林生于安徽淮南潘集区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剪纸,也继承了奶奶心中那份善美。后来,迫于生计,杨同林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剪刀。

  “也许,剪纸就是老天为我打开的窗吧。”重拾爱好的杨同林将所有热情都倾注在剪纸艺术上,不仅技艺突飞猛进,整个人也开朗起来,他鼓足勇气重新走出家门,想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社会。邻居杨同平在杨同林的带动下参与志愿服务多年,他回忆说:“一到要救人的时候,杨同林好像总是不记得自己的伤痛,只记得助人后的愉悦。”

  2010年新年刚过,杨同林在家门口的菜市场看到一辆手扶拖拉机失控侧翻,压住了一个卖菜的老太太。他不假思索上前抬拖拉机,用力之下,病腿一阵钻心的刺痛,代价是事后在家躺了半个多月;2012年3月,在田集乡,一位老奶奶骑着电瓶车运水浇地,不慎从桥上翻入河中,路过的杨同林立即跳入冰冷的河水救人捞车,又因受寒大病了一场。

  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杨同林找到潘集区红十字会,捐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听说当地不久将要开展赈灾义卖活动,杨同林从4月30日凌晨4点到5月1日晚上10点,用了二十三个小时,一口气制作了十幅幅面较大的剪纸作品,还特地刻制了一幅一米高的“祈福芦山”宣传画,完成了剪纸艺术从传统民俗题材到表现公益主题的尝试。这次义卖,他的剪纸作品很受欢迎,筹款一千三百多元全部捐了出来。

  那时起,杨同林成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不仅经常剪纸参加义卖,还开展免费剪纸教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创作的26米长的《富春山居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剪纸作品在义卖中大受欢迎。

  内心有光,热忱行善

  “做这个一个月给你们发多少工资?”“自己都快吃不起饭了,还有闲心帮别人?”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最常被质疑的就是这些问题……

  残疾志愿者张义敏跟随杨同林做公益已有几年时间,“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是傻子,觉得不拿一分钱谁干,但我们知道,跟着杨队长把温暖带给别人的时候,那种价值感和存在感就是最好的回报。”

  2021年由杨同林主办的“小红船剪纸手工坊”正式揭牌,留守儿童之家、老年大学、学校等场所都有小红船的影子。手工坊共培训了30名剪纸老师,免费教授儿童、残疾人、老人学习剪纸,使2000余人学到了手艺。手工坊还为残疾人群提供固定培训,每周一、三、五、日免费培训残疾人剪纸等多种手工技能,同时通过爱心人士认购“小红船”手工坊剪纸作品,为残疾人创收了共计20000余元,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创业。还开设了周末留守儿童剪纸课堂,免费教授周边留守儿童剪纸,通过不厌其烦的演示,在手把手的教学下,孩子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埋下了剪纸艺术的“火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己是通过大家帮助走出困境的,如果能尽我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就更好了。”同理心是灵魂的一把土,专门填补世间的凹凸,义气、慈善都是这土里长出来的乔木。

  退休职工黄海芹回忆第一次参加“小红船”剪纸授课,至今仍然非常感动,“那天下着大雨,我们为泥河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免费授课,由于腿不能弯,杨老师只能站着给孩子们讲解剪纸的技巧。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不敢触碰剪刀也不敢说话,杨老师第一时间注意到,弯着腰手把手地耐心教,下课时终于看到了孩子的笑容,当时我就决定只要有志愿服务往后一定参加。”

  杨同林总是尽力用最温暖的方式为别人送去希望。了解到一对重残夫妻的孩子成绩非常好,他便每次都以给孩子送奖学金的名义上门慰问,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古沟一名小学生,父亲精神病长期住院,想着孩子太缺乏关爱,他组织志愿者轮流去看望;他还定期组织看望孤寡老人,夏天带着从困难志愿者手中购买的西瓜送到孤寡老人手里,冬天带着志愿者制作的彩色棉拖鞋送给老人,让老人的生活也多一分色彩……

  带领志愿者关心帮助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免费传授留守儿童剪纸技艺,又或是成立“小红船”剪纸手工坊帮助残疾人增收,这些年,被质疑过、嘲笑过,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杨同林自己还淋着雨,却总想着要给别人撑伞。

  翻看志愿服务队密密麻麻的帮扶记录,仿佛能听到杨同林的心声:“愿我感受过的温柔的风,也吹在你往后的生命中。”

  生生不息,爱的延续

  “嫁给杨同林,我就图他人好,我始终相信心善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2018年,同样热爱公益的李文菊和杨同林在一场公益活动中相识相恋,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但多年来,杨同林夫妇耗费了太多精力在慈善上,一直靠残补和低保维生,有了孩子之后,生活更加困难。这条慈善路杨同林走的很难,但他始终相信种善因、得善果,好人终会有好报。2020年,杨同林夫妇在集团公司的精准扶贫下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拥有了过去几十年内心从没感受过的充实。

  善助人人,人人助善。2020年,折磨杨同林多年的双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呈恶化趋势,2021年底到2022年初,通过企业帮助解决部分医疗费,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杨同林终于经过两次手术置换了髋关节,实现了自己多年行动自如的夙愿。“腿脚利索了还要更好地回报社会!”杨同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你刚做完大手术,要注意休息,哪能在防疫卡口值班。”“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志愿者的时候,我是队长,不来现场我不放心。”2022年3月,淮南市疫情形势突变。而此时的杨同林因双腿股骨头坏死刚刚经历第二次大手术。3月17日上午拆线,下午就接到请求支援的通知。3月18日,曾获2020年全国最美抗疫家庭的杨同林夫妇就出现在潘集区政府大楼前,带领志愿者队伍对进出人员查码、测温。志愿者们在一旁给他安置了座椅,说:“有队长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随后,淮南出现确诊病例,杨同林再次紧急动员,发动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分散到潘集区40多个核酸检测点、进出卡口,协助维持秩序。

  “下楼做核酸了!请扫健康码。”疫情期间,杨同林刚满3岁的儿子小宝也每天手持大喇叭,和爸爸一起当小小志愿者,奶声奶气的喊话引来许多目光。李文菊说,“从孩子还在我肚子里,就跟着我们一起志愿服务了,乐于助人从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小宝特别喜欢穿着志愿者红马甲跟我们一起做公益活动,希望他以后也能多帮助别人。”

  提起慈善在孩子身上的延续,杨同林夫妇满是欣慰,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努力生活、积极行善,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