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9 20:57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3-11-29 15:02 | 查看:124次
陈宝珍,1940年6月生,霍山县木材公司退休职工。年轻时,她坚守大别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丧偶后,她含辛茹苦,历经坎坷,为国育才。她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成长成才,长大后有建树。数十年如一日,陈宝珍守“绿色”初心,担林业使命,育栋梁之才,播和美家风,感染和熏陶了拼搏奉献的皖西人民。其家庭曾获评“安徽省皖美林业家庭”“六安市文明家庭”。
守护“绿”初心,让孩子铭记那片“林”
陈宝珍与丈夫陈存富,两人是六安林校同学。1963年毕业后,两人被分配到霍山县林业部门,共同参与海拔高、条件复杂的胡马公路和磨西公路的设计与修建。常年在大别山深处开展造林、护林工作,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许多同事耐不住大山里的寂寞和艰苦,纷纷申请调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工作。
“有一年,组织上决定调我到六安市林业公司,我在基层待习惯了,孩子也经适应了山里环境,最终我还是放弃了。”陈宝珍说。舍不得山山水水和精心抚育的片片林木,她多次放弃进城机会,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0年。她给四个孩子取名,都带上了“林”:老大陈双林、老二陈路林、老三陈森林、老小陈中林。“要让孩子永远记住,大别山深处那片‘林’。”陈宝珍说。
霍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要想把林区的木材运出山,只能先修路。因此林区公路修到哪里,陈宝珍夫妇的家就搬到哪里。每搬到一个新住所,在院前屋后、菜地旁边栽上泡桐、水杉、椴树、杜仲等。“哪怕是在大山里,也要让生活变得有趣。”陈宝珍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丈夫陈存富突然因病去世。当时陈宝珍只有34岁,四个孩子中,最大的10岁,最小的不足3岁。家庭剧变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坚强的陈宝珍艰难地撑起这个家。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对待孩子们的学业,她身兼严父慈母双重职责。“认真学习,自强不息”成了默认的家法家规。陈森林回忆说:“那时全家人的生活,就靠着母亲一个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学费靠学校减免。”老二陈路林记忆深刻:“小时候,妈妈把鸡蛋卖了,买了一把新柴刀,每天带着大哥上山砍柴。平日里,她自己种菜、养鸡,贴补家用。母亲吃够了所有苦,但面对我们,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那时候,住磨子潭林业大院,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她家的小饭桌上,趴着四个认真写作业的孩子,邻居都说陈家的孩子个个都成器。”曾经和陈宝珍在一个单位,同事多年的董大爷一边夸一边翘起了大拇指。
四个孩子上高中、读大学,四倍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压得陈宝珍喘不过气。“每逢过年,母亲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每人都缝一套新衣,而她自己,几件衣服缝缝补补穿了十多年。”陈森林满是心酸地说。
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早早辍学。而在陈宝珍的坚持下,四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她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她喜欢读书看报,坚定乐观,孩子们也都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门双状元,四“林”皆成栋梁之才
家有读书郎,贫穷不会长。在外人眼里,陈宝珍以近乎偏执的坚持和无私的付出,铺就了孩子健康成长路。
1978年,老大陈双林中考得了高分,为了满足孩子读高中上大学的心愿,陈宝珍将他送到霍山一中。老小陈中林回忆说:“送大哥上学那天,没等到客车,幸好有一辆拉原木的货车经过,妈妈央求司机师傅捎带一程。两人坐在高高的原木上,消失在山路拐弯处。那时我们下决心,一定要像大哥那样努力学习,去看看山外面的精彩世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考上中专或师范,就意味着能端上铁饭碗,早点出来工作更能减少家庭负担。但陈宝珍支持孩子们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硬是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下生活的全部艰辛。她凭着超乎常人的远见,为孩子们打开了成长天窗。
长子陈双林曾为1980年霍山县高考状元,就读北京科技大学,后为留美博士,兼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开发的金属材料相图软件在国内外该领域有较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多年来心系祖国的材料科学研究,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并取得良好成果;次子陈路林,安徽大学硕士毕业,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分校外语系主任,副教授,出版多本学术专著;三子陈森林,安徽教育学院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为霍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象棋教练,指导学生多次荣获省市象棋冠军;四子陈中林,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现任上海临港集团公司高管,积极推动霍山县政企人员到临港集团挂职锻炼,助力家乡经济发展。2019年,陈森林的儿子陈子张以670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含辛茹苦的陈宝珍,她以惊人的毅力,独自抚养四个儿子长大成人,把子孙都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一门双状元,四‘林’皆成材”,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
传和美家风,爱从“小家”遍洒“大家”
“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们上学。让你们读好书,成为对社会有用人!”这是陈宝珍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又把“读好书,做好人”的家训传给了下一代。
没有豪言壮语,于无声处潜移默化。每年春天,陈宝珍都会主动到附近的小学指导、陪同学生们植树。 陈家的孩子们也从小跟着妈妈植树,老三陈森林记得四年级时在门口栽了一棵小小的白杨树,一年后小树长就比自己高了,三年就长得房子那么高了。
1982年冬天,三儿子陈森林上初一,在上学途中捡到用报纸包着的200元现金,回家交给了母亲。20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一个人半年工资,陈宝珍二话不说,立即四处寻找失主。打听了多时才知道,是县物资局一位沈主任下乡购买木炭时遗失的。所有钱一分未动归还后,沈主任非常激动,买了一支笔和一个本子给陈森林表示感谢。
1984年9月,霍山中学一名汪姓高二学生,从堆谷山村到磨子潭镇转车上学,没有赶上去县城的最后一班客车,哭兮兮地要去投奔十几里路远的亲戚。陈宝珍看到后,热心收留让他来家食宿,第二天,为其买票,将他送上了去县城的客车。汪同学后来考上了军校,还时常专程回来看望陈宝珍老人。
聊起奶奶,孙子陈子张总有说不完的话:“小学时,奶奶每天接送我。经常带我乘坐送客的摩托车,每次都会多给五毛钱或一块钱,然后笑盈盈地和师傅解释,她带着一个小孩,理应多给一些车费。”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更能体谅他人的辛苦,维护别人的自尊。这么多年,即使是对身边的陌生人,陈宝珍都尽可能地付出一份爱。
家风化雨潜入心,润物无声传厚泽。“书要读好,人要做好。”无形中教育和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几个孩子成家立业后,陈宝珍更是用言行举止影响着四个儿媳。媳妇们个个认真勤勉,与人为善,在各自单位都是业务骨干。陈家祖孙三代十几口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儿孙绕膝,其乐融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