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查世柏:愚公精神今犹在 家风传承开新花(图)

发布时间:2024-03-29 20:32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3-11-29 11:01 | 查看:122次

  查世柏,1941年4月生,池州市青阳县新河镇陀龙村村民。踏入青阳县新河镇陀龙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组干净整齐的石墙和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棕榈树,二者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风景的“描绘者”是一位纯朴、慈祥而执着的老人——查世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用双手开山凿石,一点一点垒起长达数百米的石墙。迈入耄耋之年,查世柏仍一直默默坚守,整理碎石,清除杂草,无论晨昏,风雨无阻。查世柏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当地广泛传颂,他先后获评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

  古有寓言愚公不畏艰难,世代移山。而现实中,真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村民安全,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劲头,一辈子守护一条路,手挖肩挑搬走了一座小山。他就是被乡亲们称为“当代愚公”的82岁老人查世柏,他用行动将“移山”化为现实,续写了愚公精神的当代传奇。

  40年的坚守,数十万块碎石堆砌一堵墙

  1973年,木匠出身的查世柏从外地迁居到青阳县新河镇陀龙村。虽为外乡人,但查世柏为人热情、乐善好施、和睦相邻,很快就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矿业经济迅速发展,陀龙村境内童陀路春风段长达3公里的道路是运输采石的交通要道,进出的车辆很多,但由于道路十分颠簸,经常有碎石散落,严重影响道路通畅和村民出行。而道路附近的山体也时常滚下落石,甚至发生砸伤行人的严重事故。路上坑坑洼洼,乡亲们出行不方便怎么办?如果再有落石伤人怎么办?查世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经过这一路段都不自觉地停下来思索一番,甚至焦虑到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深思熟虑后,查世柏决定自己动手清理落石、规整路面,在征得妻子同意后,他拉上板车、带上铁锹等工具就上路了。

  从此,忙完家里的农活后,查世柏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公路上,小的石块就徒手拾捡,陷在泥土里的大石块用锄头挖,将碎石用簸箕装好搬到固定地点,再把路上的坑凼用泥土填平压实。简单而又繁琐的工作有时连续要干上几个月,在他的努力下,路面终于干净平整了。时间一长,周围的村民感到不解,对查世柏说:“老查呀,咱们村这个土路碎石头这么多,随时都会有新的碎石掉下来,你这捡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查世柏一边清理碎石,一边笑着说:“我清理走一块石头,填平一块坑,大家就少一分颠簸。我不过是费些力气,把路搞好,让大家伙能方便走,平时也安全些。”

  路平整了,此时的查世柏又犯了难,清理出的碎石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影响美观不说,可能还存在安全隐患。一番考量后,查世柏决定沿山边垒石墙,这样既能阻挡山石,以防滚落到路上,又能美化村居环境。多年来,只要天气晴好,童陀公路边总能看查世柏略显清瘦的身影,收集碎石、堆砌石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路上点滴的变化,村民们也从开始的不解,到树起了大拇指,打心眼里地佩服老查。

  这堵石墙不但守护着行路安全,还在抗洪救灾时发挥了作用。1998年洪水肆虐,邻村圩区急需大量石料用于加固圩堤,但是通往圩区的道路被洪水阻断,石料难以及时运送进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查世柏得知了这个情况,第一时间跟村里联系,将十几年间垒砌起来的石墙捐给了政府。“我这离圩口近,从我这拉石头去最省时间,这也算是为抗洪救灾贡献一份力量。”查世柏说道。就这样,垒好的石墙又融入到圩口的堤坝,成为阻挡洪水的坚强防线。汛期过后,查世柏老人又默默无闻地继续清理着道路上的碎石,重新沿路堆砌起新的石墙。

  岁月如梭,石墙慢慢长高长大,如今,几十万块碎石垒起的石墙已长达数百米,高度也从原先不足十几厘米到如今的近2米,高大、厚重,如同一个石巨人,默默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安全。查世柏还自费买了棕榈树苗,沿着石墙种上几十棵棕榈树。后来,当地政府将此地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点,围绕石墙和棕榈树群,进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风景“打卡地”。

  70岁的执着,一把铁锹移走一座山

  近些年,在当地政府“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下,村里的泥土路升级为美观牢固的水泥路。随着道路质量提升和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路上的车流量也越来越大。这时,一个新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童陀公路有一处路口拐弯达90度,山体挡住了来往车辆驾驶员视线,存在着安全隐患。尽管当地政府及路政部门已经在拐弯处设置了道路反光镜和警示牌,但少数外地车主由于不熟悉路况,行车经过此地时还是会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查世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沿着路边行走,看着这已经走过千万遍的路,思索着有没有好办法,其中一个遮挡视线的小山丘,引起了查世柏的注意。

  说干就干。2018年春节刚过,已年逾古稀的查世柏又推起板车,拿起锄头和镐子,准备挖平这个挡住视线的小山丘。“这可是一座石头山!”有的村民劝他放弃,但查世柏听后笑了笑:“反正我还硬朗,慢慢来总行的。”此后,每天清晨5点多,查世柏就会准时出现在这里开始“移山”,先是用柴刀清除山体植被,接着就用铁锹挖,坚硬的山石铲不动,就用钢钎凿、钻头敲……

  查世柏“愚公”式的坚持感染了更多的村民,村里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加入。在查世柏的带领下,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挡住视线的山嘴被大家用手挖肩挑的方式铲平,挖出来的石块土方又用来扩宽路面,一个被村民诟病的事故隐患点就这样彻底消除了。

  看到整洁一新的童陀公路,村民们从原先的不屑到惊叹再到折服,亲切地称呼查世柏为“愚公大爷”。听到大伙的称呼,查世柏心里暖暖的,曾经的风吹雨打似乎都忘记了,心里对这段路更加牵挂和情有独钟。虽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只要有空就来这段路走走,捡检落石,扫扫落叶,义务维护,不管日晒雨淋,从未间断。“春天雨水多,掉落的枝叶容易堵塞路边的水沟,要及时清理掉。”查世柏边扫边说。从维护路到美化路再到守护路,已是耄耋之年的查世柏老人和这条路一起走过了大半辈子。“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希望尽我所能为家乡做点贡献。”朴实的语言折射出一颗赤子之心。

  一世的传承,“好家风”涵养“好乡风”

  这么多年来,查世柏老人怀揣一份朴实的为民情怀,穷尽一生为第二故乡做好事。闲暇时,他利用木工手艺做些小板凳、小椅子等小物件,免费赠送给左右邻居;农村“双抢”时节,他主动帮助其它农户收割庄稼;为了方便街坊邻居用水,同时美化村居环境,他又将自家的责任田挖成水塘供村民使用。

  40多年的默默坚守不仅感动着乡亲,更激励着自己的子孙后代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查世柏常对后人说:“我们这代人只能靠体力为大家做点事,你们年轻人要多学文化,要有更大的本领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在良好家风的激励和影响下,查世柏的两个儿子发奋学习,成为村里最早的大学生并继续学习深造,4名孙辈也都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6个大学生,在当地成为美谈。大儿子查朱青在博士毕业后刻苦钻研医技,现在已是一名骨科专家,每年春节回家省亲,周边的村民都会慕名前来寻医问诊,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乡亲,查朱青和父亲一样热心,无偿为大家义诊,深受乡邻称赞。

  “好家风”涵养“好乡风”,在查世柏一家的带动下,村子里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很多村民自觉加入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防汛救灾、义务植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公益活动。“查老爷子一家都很和善,乐于助人,给村里和乡亲们做了不少好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以他们一家为榜样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陀龙村妇联主席朱玲感慨地说。

  “原来我还担心,等我搞不动了,这路咋办,现在有这么多人和我一起守护着这条路,看来不用担心了”。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护路队,查世柏感到由衷的欣慰。

  志之所向,一往无前。在大多数人眼中,“愚公移山”或许只是激励人心的一句口号,但查世柏老人怀揣一份朴实的为民情怀,一生干好一件事,一个心眼为百姓,诠释并传承了无私奉献的“愚公”精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