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王淑军:60后“热血阿姨”无偿献血21载 诠释人间大爱(图)

发布时间:2024-03-29 20:19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3-06-26 14:37 | 查看:105次

  人物故事:

  王淑军,女,1960年6月生,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春光社区居民。王淑军从1999年开始义务献血,21年累计捐献12000余毫升全血量、60个治疗量血小板,合计献血24000余毫升,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她用相当于自身总血量近6倍的无偿献血行为,诠释了一位普通市民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如今,王淑军已超过献血年龄,但爱心之路仍在继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动员大家无偿献血,在她的带领下,近300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王淑军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安徽好人”等荣誉。

  献血始于偶然 

  对于王淑军来说,1999年注定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1999年2月的一天,一辆采血车开到了她的单位门口。“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也去献血,做点贡献。”王淑军毫不犹豫地撸起了袖子。令她没想到的是,当看到针管扎进血管里,鲜红血液被抽出的那一刻,自己竟一下子头晕起来,还直冒冷汗,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是晕血的症状。拿着献血证,王淑军很为自己感到自豪。从那以后,王淑军正式走上无偿献血之路。

  2006年的一天,王淑军正在上班,忽然手机响了起来:“王淑军吗?这边出了重大交通事故,需要大量血液,你有时间吗?”“行,没问题!”她回应道。像这样的求助电话,王淑军接到过许多次,“行,没问题!”她总是直接应允,积极配合。

  “2012年我已经开始献血小板了,一个月能献两回,但一年最多不超过12次。”王淑军坦言,献血小板的过程更“煎熬”,“耗时很长,一般至少要50分钟,整个过程也不能动。”但一想到能帮助更多的患者,王淑军更加坚定了义务献血的决心。有一年秋天的傍晚,王淑军正在家里忙活着。市中心血站打来电话说一位患者要动手术,急需血小板。王淑军二话没说,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市中心血站而去。

  无偿献血、献血小板,热心的王淑军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曾向工作人员打听,“自己还能献点啥?”当得知有不少白血病患者需要配型成功的骨髓时,王淑军进行了抽血化验等,并登记在案,等待配型成功救助病患。因此,她获得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

  秘密的“军功章” 

  从第一次献血,王淑军就没有告诉过丈夫和女儿。“我以前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怕他们担心我,所以就一直瞒着他们。”她每次都是利用接送外孙上下学的时间,要穿过大半座城才能到达献血站献血,这一瞒,便是十五年。

  “只有外孙知道我去献血,好几次他看我很着急,就问我要去哪?我就告诉了他。”王淑军说。从那之后,她和外孙的这个“小秘密”便陪伴着祖孙俩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

  王淑军在中煤矿建总院看车棚,她的丈夫当门卫,并不知道王淑军有一箱“军功章”——十几本献血证。直到有一次,媒体记者到王淑军家采访,丈夫看到一沓沓献血证,这才知道妻子原来献过这么多次血,瞬间热泪盈眶。

  执着坚守初心 

  如今,王淑军已超过献血年龄上限,无法继续献血,但她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献血”之路。

  “尤其面对陌生人,直接宣传他们会比较抵触,但通过聊天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王淑军无论何时何地,总会向身边人科普献血的知识、宣传献血的意义。“献血会感染疾病吗?”“献血影响生育吗?”她在宣传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人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王淑军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普及正确的无偿献血理念,更好地为无偿献血者提供服务。”

  “许多朋友第一次无偿献血都是在我的宣传和鼓励下完成的。”王淑军骄傲地说:“血站和社区也经常邀请我作为志愿者去宣传无偿献血知识。”

  多年来,在她的引领下,近300人陆续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其中不仅包括她的女儿、姐姐、姐夫、外甥及周围亲戚、朋友、同事,甚至还有早餐摊主和一起接送孩子的学生家长。“献血年龄有上限,但无偿献血宣传无上限。”王淑军说。

  这么多年的无偿献血,让王淑军对无偿献血这项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还打算将来捐献遗体,供专家做医学研究。王淑军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多大的本事,通过献血能够帮助他人,我觉得这是我该做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