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4:56 | 来源:山东文明网 2023-12-26 16:20:00 | 查看:2268次
“解决田间难题是我的初心”——访“中国好人”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刘中良
“这种口感番茄在市面上价格能卖到15元一斤,很多居民都是成箱成箱地购买的……”
提起近几年培育的新品种番茄,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刘中良兴致很高,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着自己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如数家珍。
甘愿将汗水热洒沃土
刘中良于201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刚毕业的他也迷茫过,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不知道想要干什么。机缘巧合下,他前往安徽省滁州市,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这里,有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
从教两年多,刘中良深受滁州这块热土影响,他说:“我想与三农走得更近些,我忽然发觉,解决田间难题才是我的使命初心。”
2012年,刘中良毅然辞职,回到了自己曾经求学的地方——山东省泰安市,开始在泰安农科院从事地瓜育种工作,后来从事蔬菜栽培及育种工作。
刘中良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
刘中良从来都不是在实验室里埋头科研的人,扎根基层农业科研一线13年来,他从未停下致力科技惠民的脚步,常年奔波在田间一线,将自己所学和精力用到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中,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甘愿将汗水热洒沃土。刘中良先后科技帮扶岱岳区、宁阳县等地的20个村,在他看来,去田间地头给农民做培训,教技术,属于是“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一个电话的事情”。
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综合概括,由于受到环境变化、作物品种、栽培模式、土壤特性等影响,如果把理论硬搬到田间地头,很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刘中良最擅长的命题。
这些年,刘中良已经为很多村集体、农业公司,大户培植了不少种植产业,但每一次培植,他内心也总是充满艰难犹豫。2019年冬天,焦家庄找到刘中良,想要种植土豆来尝试村集体产业,但刘中良犹豫了许久,因为两年前土豆的价格已经低到了2毛钱一斤。市场毕竟很难预测,如果把握不好,不仅挣不到钱,也会为村里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刘中良通过市场调研,一遍遍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种植计划,对于焦家庄这种没有种植过土豆的村,从种到销,刘中良一刻也不敢马虎,所幸,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收益还不错。
他说:“这些年我也总结了不少的实践知识,但总体上我觉得就是多下地、多总结、多学习、多提炼,在到田间去完善,路走的多了,地下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
近几年,刘中良同时在乡饮乡、大汶口、房村等镇的合作社、企业培植起生姜、马铃薯、番茄等产业,形成了产业抱团拉动、以点铺面带动、项目资金辅助,以及培训跟进、指导保障的产业模式,实现了由“注血”变“造血”,创新了产业振兴乡村的新模式。
一切科研基于百姓需求
刘中良始终坚持“农业所需、农业所急、农业所用”的路子,开展项目申报、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先后主持参与“设施番茄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日光温室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等多项山东省农业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5项,出版著作9部;建设成果示范基地7个,推广90万多亩,获经济效益近25亿元。刘中良还带领团队破解了被国外“卡脖子”的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关键技术,把现有的技术集成,地上和地下双管齐下,从品种选择,到砧木嫁接,土壤环境改善、栽培措施等整合,集成了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的根区调控关键技术,成为可复制易操作的模式,便于推广应用。
从泰安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到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刘中良说:“感谢国家惠农政策及对农业科研的支持,才有今天我们吨良田的幸福生活,我能做的就是心系百姓的家长里短,他们是我的源头活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流火夏日到凛冽寒冬,13个春秋,每年365天,他有200多天在基层度过。工作太忙,面对年纪尚小需要照顾的女儿,刘中良也一起带去田间地头,他颇为乐观地说:“也算是带闺女从小就增长农业知识啦!”
作为离基层最近的科研工作者,刘中良说:“我们是乡村振兴的急先锋,我和团队将继续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难点开展攻关,今年我们申报了省重点和省良种两个项目,重点围绕菠菜育种和加工型辣椒开展攻关研究;此外,我也将更多的团队的和科研院校的成果落地,让产业兴起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中国文明网 刘朝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