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20:59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2024 01/17 23:31:2320 | 查看:1663次
▲初升的太阳照耀在太湖之滨的鼋头渚景区(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杨磊摄
▲无锡江阴徐霞客故居景区仰圣园内的徐霞客塑像(2023年5月17日摄)。本报记者季春鹏摄
▲香港乐器经销商在无锡梅村街道二胡产业园古月琴坊车间内试琴(2023年3月28日摄)。本报记者季春鹏摄
▲演员在古运河畔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表演节目(2023年12月8日摄)。 本报记者杨磊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亢 蒋芳 陈刚
这是一座被自然厚爱的城市,城抱湖、河抱城、滨江通海,造就了太湖明珠、运河佳处,赋予其生生不息又韵律独特的城市脉动。
这里是文化江南的起源地区,相传泰伯奔吴开启中原与南方的交流;这里是富庶江南的高光地带,古有米市、丝都、布码头,今有医药、制造、物联网;重实业、善交易的工商基因深入骨髓。
芳草佳木间,昔时斗米尺布皆为温饱,今日发展之利普惠民生;人文渊薮地,此间名士别于书斋文人,务实笃行积厚流光。
一曲吴韵风华,深藏万古江河;人文经济共舞,激荡澎湃动力。水流奔涌、勇于纳新,是自然孕育出的气派;经世致用、尚学崇教,是文化涵养出的气韵;实业兴邦、不惧挑战,是工商基因支撑起的气魄……江南何止小桥流水,亦有包孕吴越的壮阔!
时代潮流涌动,城市拔节生长。在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无锡持续探寻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在传承中延续江南文脉,在创新中激活时代价值,明珠之光熠熠生辉。
“有骨”江南,于斯为盛
隆冬时节,从高空俯瞰太湖,如同打开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轴:湖水蓝、水杉红、芦苇黄,色彩交织美不胜收;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正在湖边嬉戏飞翔;鼋头渚的崖壁之上,一块“包孕吴越”的石碑静静矗立。
太湖古称震泽,后被称作“太”,取义比大多一点。“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诗人皮日休与文徵明虽相隔数百年,皆言其壮阔。如今,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宛转悠扬,更道尽人湖相依的牵绊。
跨两省、依五市,太湖只捧出了一颗明珠;大运河蜿蜒3200多公里、流经35座城市,唯独在此处留下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印记。
走进无锡博物院,“一弓九箭”的龟背形古城轮廓引人驻足。九箭对应的不是道路,而是水路,两岸人家枕河而居,寺、塔、河、街、桥、窑、宅、坊众多空间元素有机组合。“中国传统建城需要中轴线,无锡城的中轴线是城中直河,与其说大运河穿城而过,不如说是抱城而过。”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陶冶说。
太湖、滆湖、蠡湖水量充沛,古运河无锡段千年不淤,自元代起无锡跻身江南地区漕运中心,至清末民初达到顶峰,米布丝钱四大码头冠绝一时。
码头便利贸易,也孕育文化。望虞河穿鹅湖而过,北接长江,南贯太湖,这里的荡口古镇距今已有3000多年,现存7万余平方米明清古建筑,华蘅芳、钱穆以及华君武故居点缀其中。今天的人们到访钱穆故居,目光先会被“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楹联捕捉,随后就会被钱家“一门六院士”的传奇震撼。太湖西岸的宜兴更是人杰地灵,这里先后走出3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上万名教授学者,有着“院士之乡”“教授之乡”美誉。
工业文明发轫,航道变身工业走廊。到20世纪30年代,运河水网沿线建成各类企业超300家,银行金融机构超30家,粉厂连布厂,纱厂连丝厂,积淀下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江南风貌全景式遗产。
昔日工业遗产,化作条条“水弄堂”。入夜,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一天中最动人的时刻。人们乘坐画舫穿梭在桨声灯影里,两岸的丝厂、茶楼、书场、戏台等古迹勾勒出迷人的水乡景致;岸上,前店后坊人头攒动,人们品尝着美食、香茗,陶醉于夜色下的江南风情。
走出龟背古城,登上江阴城市记忆馆的楼顶露台,眼前又豁然开朗。江上船只来往忙碌,沿江岸线风光秀丽,不远处江阴长江大桥飞跨南北、气势雄伟。清末民初,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瓷器、木材和川滇药材等物资经长江运抵江阴港集散,轮船招商局及日本太古、怡和等轮船公司也在此设立机构。如今,鹅鼻嘴公园内仍矗立着一块“江尾海头”的石碑,江阴港舟船满泊、商贾满街的景象更胜往昔。
千百年来,穿城而过的运河、奔腾入海的长江、山温水软的太湖,赋予无锡生生不息又韵律独特的城市脉动。
“江河湖海的汇聚与碰撞,串联起众多的河湖荡氿,无锡的水文化在运河城市中颇为特殊,不绵软更有力量。”江南大学副教授连冬花说。著名作家肖复兴则感慨,一句“包孕吴越”点出了无锡不仅有结实的骨架,更有包容的胸襟。
走进刚落成的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陶鬲与鸭形壶吸引着参观者们驻足。前者多见于黄河流域,后者来自长江流域。2002年,同样形制的陶鬲在陕西岐山大量出土。河南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则藏有类似的鸭形壶。三千年前,“泰伯奔吴”开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流与流动的传说,在相隔千里、不同博物馆间完成了互证。
相传,泰伯初到梅里只见一片荒蛮,他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人,带领人们兴修水利,开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江南文化由此兴盛。
“一曲吴歌酒半酣,声声字字是江南。”千年之后,伯渎河依然延绵。走在无锡高新区的梅村街道,漫步于新旧交替的时光,逛一场烟火气十足的江南集,吴风雅韵历久弥新。
实业为要,根深叶茂
在珠海的隧道中,一台盾构机正在施工开掘,传感器每秒钟采集上千次数据。基于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感知数据汇总、协同,再“翻译”成施工人员看得懂的语言,掘进效率能够提升5%,设备故障率降低10%。
汹涌澎湃,白浪飞花,浩浩荡荡如千军万马——这幅景象让刘伯温有感而发,为太湖第一峰取名雪浪山。如今,以此命名的雪浪小镇只有3.5平方公里,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却已深入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22个行业,辐射全国。
制造业如同浪,猛烈奔涌潮头;互联网恰似雪,轻盈覆盖万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着迷于“雪浪”的制造基因,在他看来,不是制造业需要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来拯救,而是“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就没有未来”。
淬火、钻孔、磨削、清洗……江阴恒润传动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环形的变桨轴承相继下线,订单来自几公里外的远景能源。作为全球第四大风电整机制造商,远景能源看中的也是“制造”:需要原料,兴澄特钢出品的连铸大圆坯可直接供货;需要加工,恒润环锻公司可将连铸坯制作成锻件;制造风机轮毂的吉鑫科技、提供风机塔筒的振江新能源等配套企业散布周边。
压力越大,越见韧性。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级市,江阴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400家,全市61家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高端制造业。
时钟拨回百年前,茂新面粉厂曾拥有最先进的生产线。今天,由此改造而来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收藏着“何以无锡”的基因库。展厅醒目处可见“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薛福成在游历欧洲后写下这句话,并从英国购买新式纺机100部用以织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数据、图表更加直观,“上海滩上的无锡实业家”超过百名,到1937年,无锡的工业产值紧随上海、广州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前身是轧钢厂,如今是梦工厂。无锡华莱坞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产业革新,加速朝着电影工业4.0迈进。墨境天合、倍视传媒等80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落户,推出《中国机长》《人世间》《流浪地球2》等一批影视佳作。
“无锡人为什么着迷于实业,甚至兼营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实业?”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孟祥丰认为,一个地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脱离不了其历史与文化。
位于龟背城内的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闻名于世,“黜浮靡,崇实学”东林学风影响深远。
同样是明代,徐霞客从家乡出发,历时三十年考察大半个中国,纠正“岷山导江”,论证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到了极致。
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这里的人们总是以己之人生与壮阔时代紧密结合,传承着事事关心、务实奋进的担当基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考入清华时国文历史满分、物理只有5分的钱伟长毅然弃文从理,终成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经济改革先驱孙冶方少时立志,要让沉沉的黑夜闪动起熠熠的火光,为中国经济发展绘制蓝图;从荡口出发,王莘在天安门广场前为祖国欣欣向荣的情景打动,一曲《歌唱祖国》传唱至今;信知暮寒已轻浅,盛放东风第一枝,胡福明勇开思想先河,写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座座地标、一个个名人串联起的精神图谱,勾勒着一座城市知所来、明所往的发展轨迹。
历史学家许倬云比较家乡无锡与苏州、常州时这样说,“和苏州的富商大贾、庭园诗酒不同;和常州的状元宰相之家,收集文物、书籍的风气,也颇为不同。”“无锡的读书人家,不只是读八股文考取功名……其选择的项目,通常以实用为主。以今日的分类而言,就是数、理、化,以及与数学、哲学有关的音韵、乐律。此外,则是与民生有关的社会经济。”
今天,无锡这曲“江南调”的主旋律依旧是“工业风”,企业家们更专注、打深井,诞生了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无锡入围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中国服务业、中国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的企业总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5万亿元,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6个,比2022年增加4个。
深厚人文贯通历史,前沿产业塑造未来。无锡市长赵建军说,将继续厚植实业之基,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4大产业加快发展,形成6个优势产业和5个未来产业为支撑的“465”现代产业集群。
斗米尺布,政在养民
不久前,一条“江南水乡·斗米尺布”文物主题游径新鲜出炉。40多处文物点,串联起“苏湖一熟天下足”“贻谷高义传千秋”“农桑锡纺工商兴”等六大文物主题。
“一斗米、一尺布,奠定了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塑造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景观,更承载中华农耕文明运转的生命线,可谓一把理解江南的钥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说。
昔日“斗米尺布”攸关民生,如今鱼米之乡“民为贵”的内涵更加丰富,但细“治”入微的理念一脉相承。
滨湖区稻香片区最能体现锡式生活的“烟火气”,也是“完整社区”规划的试验田。“怎么改,应当由居民说了算。”71岁的王荣庆成立“老娘舅工作室”,收集了上百条意见,雪片似的飞到了专家案头。同济大学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专家陈文杰走街串巷,收集道路POI数据、通过GIS绘制居民出行热力图、运用VR设备模拟老街新颜。
冬日暖阳下的稻香广场,居民们闲坐聊天,不远处可见整治一新的东新河;1公里内有口袋公园、商业街区、儿童游乐场;出门15分钟可娱乐、学习、就医;周边菜场、小吃成为网红打卡点,方便本地人也吸引外地人……“全龄友好”理念贯穿改造全过程,“老破小”焕发年轻态。
“那些在寻常巷陌的所闻所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才是一座城市‘俘获人心’的魅力所在。”陈文杰说。
巷陌间有烟火气,还藏着无锡人的精气神。走进梁溪区后西溪社区的钟书房,一股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人们可以在这里聆听钱钟书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免费借阅著作,也可以点杯咖啡消磨时光。一街之隔,就是钱钟书故居。据统计,造型各异、功能不同的钟书房已经超过了100所,遍布城市角落。
“城,所以盛民也”。连续四年捧回“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奖杯的背后,是无锡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有所呼,必有速应。脏乱的“夹花地带”翻新成为农趣园,迎来华丽转身;荒芜的桥下空间被盘活,成为运动空间;路边可见公共休息座椅,机动车可免费停车30分钟,地铁上的夏日纳凉区、冬日加热座椅,妥帖照顾着人们的生活细节。无锡用显微镜体察民生细节,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2021年以来已滚动实施“微幸福”民生事项5718件、下发62批重点督办事项清单,群众满意率100%。
民有所需,必有所为。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为目标,聚焦劳有所得,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6.4万人,新增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万人,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6.22亿元;实现幼有所教,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31所,启动建设市盲聋学校;推动老有所养,新建及提升改建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1家,实现街道全覆盖,新建及改建提升助餐点80个,累计建成区域性助餐中心133家,助餐点近600个;开工建设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无锡交响音乐厅、无锡美术馆三个重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无锡水域总氮、总磷浓度和富营养化指数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一丝一缕织就多姿多彩、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不断满足普通人的向往,更在精细雕琢中“升温”城市人才吸引力,作答“未来发展依靠谁”的时代命题。
坚持把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无锡集聚起16.64万高层次人才、2.16万留学归国人才、51.12万高技能人才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有人奔赴“风口”。2023年,锚定物联网产业,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海归小镇落户经开区。从以“五个一”(即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公共平台、一套专项政策、一个招商专班和一个产业基金)为引领的一站式政务服务、高品质住房保障,到医疗、教育,保姆式服务贯穿始末。
有人徜徉山水。滨湖区一半以上的面积是水,剩下的面积三分之一是山林。自然山水中坐落着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拥有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2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04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6%。
有人收获甜蜜。阳山镇以盛产水蜜桃出名,院士小镇落户于此。去年5月,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在这里认领了一棵“士林”桃树,盛夏即收获了甜蜜。2021年以来,已有73名院士结下了“甜蜜之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里有创新创业的沃土,愿与您一同收获;这里有时代前沿的风口,愿与您一起腾飞;这里有诗意栖居的生活,愿与您一道分享。”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在2023太湖人才峰会上说。在连续四年捧回“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称号之后,他又接连抛出了无锡引才三个新目标:海归第一站、双创首选地、营创最优城。
锡韵悠扬,声动未来
城以文兴,成就无锡的过往;以文兴城,开创无锡的明天。
伯渎河畔的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千百年来,这里的泰伯庙会盛况延绵。随着国学堂、大夏堂、隔凡楼等文化空间拓展,看展、听课者络绎不绝。
不远处的二胡广场吴歌台上,曲韵婉转、琴声悠扬。历史上,华彦钧(阿炳)、刘天华、蒋风之领民乐风气之先,《二泉映月》《光明行》等名满天下。如今,建二胡文化园、产业园,办高规格乐器展、演奏会,“二胡之乡”名片越擦越亮。
汲古润今,与古为新。传承、守护好江南文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无锡拈花湾尽展唯美禅意空间,金陵小城再现六朝风雅,尼山圣境打造儒家文化世界级“窗口”……拈花湾文旅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成,让大众沉浸其中,个个皆为“爆款”,在新时代文化画卷里留下地标。董事长吴国平说,精准提炼文化原动力,对传统文化予以可观可感的形象化再造,实现以文彰旅、文以载道。
推动江南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无锡已成共识、化作行动。出台文物保护工作、“百宅百院”活化利用等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近4亿元;高位推动大运河、长江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举办江南文脉论坛;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无锡正成为世界读懂江南的重要窗口。
“在守护中开掘新深度,在创新中拓展新境界,让江南文脉更好地奔流向前。”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秋峰说。
以文培元、以文立心。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激活求实拓新的人文能量。
提跳腾挪行云流水,举手投足飒爽利落——江阴推进“锡剧进校园”工程,20所小学组建“小锡班”、6000多学生加入。南闸中心小学学生瑜锘楦说:“每部戏都是一个历史故事,我们学习锡剧,就是要把其中的文化和精神传下去。”
一座城市的独特性,在于文物古迹等物化文明印记,更在于历史积淀下的人文精神。历经岁月洗练,“经世致用”“义利双行”“尚德务实”等人文精神已融入无锡的城市血脉;当下的无锡,正以人文经济学新实践,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经世济民,古今一揆,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第19届亚运会上,云深处科技公司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绝影X20,承担在地下8米电力管廊深处守护亚运村供电安全重任;“头戴”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小巴载着乘客缓缓驶过,成为城市新风景……传承百年的工商文化、“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至今激励无锡企业家在最尖端、最前沿领域向高端攀升,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坚守实业是底色,开拓创新是境界,面向世界是格局。改革开放之初,红豆成为无锡第一个亿元乡镇企业;进入新时代,首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又联合中柬两国企业打造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成为新样板……一颗红豆的成长之旅,成为锡商精神的最新注脚。
山海不远,同心则和。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涵养城市兼收并蓄的胸怀气魄。
访问友城、城市推介、招才引智……2023年8月,无锡经贸代表团奔赴中东和英国,分别促成38.61亿美元的34个项目、超22亿美元的20个项目签约,向国际展现了江南工商名城的经济活力、城市魅力和投资潜力。
月悬当空,余音缭绕。新年第一天,“无锡交响·世界听见”新年音乐会上,无锡交响乐团首次整建制亮相,66名海内外青年演奏员通过全球招聘加盟而来。一曲最新创作的《无锡序曲》与传统江南小调不同,恢弘大气、豪迈澎湃,正如这座城市的发展,走向世界,声动未来。
古往今来,南北交融、古今熔铸、人文经济相生相融的淬炼,造就了这里的独特气韵。昔日,学贯中西的宜兴人吴冠中,把油画与传统艺术审美融合绘就水墨江南;当下,青砖白墙、小河流淌的古镇与纵横交错的现代桥梁、地铁、空港处于同一时空。
千载未变,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永远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不久前,京杭大运河和无锡环城古运河交汇处,一座运河艺术公园整体开园,“往来千载——徐悲鸿无锡艺术特展”回到故乡,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群奔》。开园当天,锡绣传承人赵红育的锡绣作品《群奔》正式起针,以非遗技艺重现传奇名画。
神采飞扬的六匹奔马和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精神姿态,恰似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写实主义倡导者徐悲鸿对家乡的最佳“写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