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5期】左新民:“一等功臣”隐姓埋名40余载严守国家秘密(图)

发布时间:2023-10-24 09:51 | 来源:河北文明网 2022-12-13 | 查看:282次



左新民,男,194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供电公司原老干部科退休员工。左新民1959年底参军,是当年从邢台走出的第一批“特种兵”,也是新中国第一批空军地空导弹义务兵。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先后成长为技师、排长、连长等,并荣获“神枪手”“技术能手”“五好战士”等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5年被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

  干“惊天动地”的事,立一等功

  1959年11月,经过严格的政审,左新民被告知将前往特种部队受训,“至于去哪,具体干啥,都没说。”左新民那年不到18岁。他后来才知道那是北京大兴,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一营。

  左新民到部队第一天就有专人上保密课,包括部队番号、地址、从事的工作对外一概不能说,哪怕是家里人。每个兵进出听课教室要佩戴好几个证,课本不能随便拿,笔记不能随便拿,借阅必须要到保密室,任何带字的东西都不能带出去。左新民意识到,这是一项重大的军事秘密。在部队20年间,他坚持保守国家秘密,家人对其部队信息毫无所知,邮寄信件都没有地址,只有一个信箱编号。

  1960年3月,19岁的左新民成为中国空军地空导弹一营技术保障连二排氧化剂班一名操纵手,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伤害,每次训练都要穿胶鞋、呢子外套,戴防毒面具。左新民一边学习技术要领,一边进行实际训练。组装一次发射助燃剂需要4至5小时,不断地训练就是为缩短组装时间,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好发射。左新民坚持苦练技术,快速掌握导弹相关知识,实际操作也过了关。左新民因训练突出,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先后成长为技师、排长、连长等,并荣获“神枪手”“技术能手”“五好战士”等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5年1月10日,左新民所在营进入临战状态。当天21时15分,左新民与战友一起利用导弹伏击了一架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并活捉了驾驶员。被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此后,左新民所在营实施机动作战,为保卫祖国领空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543部队仅有的3个营,在祖国大地上机动布置,用来捕捉U2侦察机。全世界共击落7架U2侦察机,其中5架是被543部队干掉,第四次就是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萨拉齐,也就是左新民参与并荣立一等功的那次。

  左新民珍藏的小红布袋里,有一张小奖状,奖状中镶嵌着一张10×20厘米的牛皮纸,上面写着:“左新民同志,在防空作战中,成绩优异,荣立一等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1965年1月12日。左新民把小红布袋藏得严严实实,谁都不给看,他说这是纪律!不管是在部队还是退伍了,都不能说,家里人也不行。

  直到2017年,退休后的左新民偶然看到一部名为《绝密543》的电视剧,他把这部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时不时跟着剧情流泪。他明白保密期过了,能说了。这个秘密了沉睡58年。

  转业供电公司,做“隐姓埋名”人

  1979年1月,左新民超期服役多年后,主动提出了退役,经人介绍,到当时的邢台供电局(邢台供电公司前身)修造厂上班,他爱人在一家工厂找工作被拒后,在地毯厂找到一个活儿。他把那段战斗经历深埋在心底,未向任何人吐露过一个字,也从没向组织伸手要待遇。一家五口住在20多平方米的两间小平房,直到1987年单位福利分房,他分到了现在居住的50多平方米的小两居,左新民和老伴儿一直住到了现在。

  在供电公司工作期间,左新民始终以一名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像一头老黄牛那样默默耕耘,从未伸手向组织要过任何待遇和职务。转业初期,他在修配厂生产科工作,主要为电厂服务。在科室,他是最勤快的人,许多工作他都主动干、抢着干,从未以“一等功臣”自居。

  左新民后来被调至政工科,负责通讯报道工作。为了采写好的稿子,他经常徒步深入基层采访,多篇稿件在省电力系统发表,宣传了单位的好人好事、亮点工作。他以对组织、对个人负责的态度,认真查资料、慎重写报告,为组织客观公正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又先后在行政科负责过房屋维修、考勤等工作,在老干部科负责过财务等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前,因为没有专业技能,他一直是电力系统一名普通职工。虽然干的工作都很琐碎、很普通,但是他始终坚持干好、干优,不求回报。他经常说:“供电企业专业性很强,我的技术不行,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左新民看来,工作和打仗是一样的。平时,同事们思想上有点小疙瘩,左新民总是主动帮着做思想工作。1998年退休后,他坚持退休不退岗,主动为单位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

  左新民严守国家军事秘密58年,现在,终于可以解密这段往事了,他又一次想起过去的峥嵘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018年12月,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解放军报官方微博以及央视军事频道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左新民的事迹,2019年1月,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以《左新民:来自“绝密543”的老兵》为题,详细刊发了他的事迹。

  “我们那批兵,后来回到地方都没有安置,谁也没抱怨。当时国家没那个能力,还有很多战友回到了农村种地。”左新民说,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我和老伴儿都有退休金,国家每年还发放军转干补贴一万多元,生活也没那么大开销。我一个穷孩子,不过在部队干了点该干的事儿,国家就老记着我,很满足了。”如今,左新民老人儿孙满堂,享受着充实、幸福的晚年生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