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1:38 | 来源:瞭望 2023年第34期 | 查看:31139次
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成品库(2020年4月27日摄) 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供图
➤1960年代初,鞍钢总结了一套企业管理基本经验,称之为“鞍钢宪法”,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我国工业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参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进入新时代,鞍钢深度总结、精准提炼新实践,赋予新时代“鞍钢宪法”新的内涵:强化政治担当、加强党的领导、依靠职工群众、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推进改革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积淀、实践模式,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成立70余年来,鞍钢始终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加快将“科技盆景”转化为“市场风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李宇佳
“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的鞍钢博物馆,展厅内悬挂的四块铜板上,毛泽东同志60余年前批示的“鞍钢宪法”手迹仍然遒劲。
成立于1948年的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1960年代初,鞍钢总结了一套企业管理基本经验,称之为“鞍钢宪法”。“鞍钢宪法”主要内涵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些原则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我国工业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参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60多年来,鞍钢坚持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钢铁报国、钢铁兴国、钢铁强国作出巨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鞍钢深度总结、精准提炼新实践,赋予新时代“鞍钢宪法”新的内涵:强化政治担当、加强党的领导、依靠职工群众、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推进改革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积淀、实践模式,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始终坚持履行使命担当
曾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制成新中国第一根钢轨、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我国钢铁工业100多项“第一”从这里走出,彰显出鞍钢的重要地位和职责使命。
70多年来,从全国支援复工,到支援全国建设,再到工业企业大面积技术革新;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再到推进行业重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鞍钢始终未改初心、冲锋在前,履行使命担当。
持续推进兼并重组,优化重构全行业秩序。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钢企兼并重组,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加快推进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21年,鞍钢推进区域产业整合,实现鞍钢本钢重组,以年产粗钢6300万吨的产能成为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钢铁“航母”,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2023年,鞍钢推进鞍钢凌钢加速整合,重组后鞍钢粗钢产量将达到6900万吨,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
加快推动铁矿山开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近年来,鞍钢构建钢铁、矿业“双核”和培育打造“第三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切实肩负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职责使命,加快推动铁矿山开发,今年上半年生产铁精矿2678万吨,同比增长2.59%,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鞍钢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基石计划”,通过国内新增铁矿开发、境外新增权益铁矿、废钢资源的开发,实现对铁矿石供给和价格的话语权,加速推动项目落地,目前12个入选项目开工50%,去年底开工的西鞍山铁矿项目刷新国内新建矿山项目开工建设最快纪录。预计2030年鞍钢自产铁精矿将达到4700万吨,将发挥好国内铁矿资源“主力军”“压舱石”作用。
努力践行“双碳”目标,不断推进绿色鞍钢建设。为加速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近年来鞍钢不断加快绿色鞍钢建设,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顺利完成,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持续强化矿山生态修复,从2004年起对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排岩场进行复垦绿化,如今排岩场已变成拥有五彩花海、红叶水系、矿石科普展区的生态园,成为鞍山市中小学研学基地;打造绿色鞍钢品牌,本钢板材汽车用热轧高强度钢获评国家绿色设计产品,4家单位荣获2023年“绿色发展标杆企业”称号。
鞍钢集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陈金华说,鞍钢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牢固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理念,推动党的主张和重大决策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依靠职工群众
“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在鞍钢博物馆里,有这样一面特殊的群雕,他们是鞍钢的劳动模范。
70多年前,鞍钢还是一片废墟,恢复高炉的材料、工具极度匮乏,老工人孟泰站了出来,带领工友刨开冰雪,搜集机器零件。高炉修复时,他吃饭、睡觉都在厂里。“一五”时期鞍钢矿山生产告急,年轻技工王崇伦刻苦攻关,发明的“万能工具胎”使工作效率提高6倍以上……
鞍钢集团工会副主席吴洪志说,从恢复生产时期,鞍钢就掀起了群众性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两革一化”热潮,组织工人参加管理,大搞群众运动,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鞍钢宪法”是鞍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具体体现。
随着时代变化,企业面临新的考验。新时代,鞍钢更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发挥职工群众主力军作用。
职工提出一条实现降本增效的合理化建议,如果被企业采纳就能获得10元至100元价值不等的奖励券,可以在单位食堂或超市使用,这是被鞍钢股份炼钢总厂职工所津津乐道的“雪球行动”。
鞍钢股份炼钢总厂党委工作室主任马大东说,2022年企业成本压力大,全厂开展以“提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为主题的“雪球行动”,鼓励全厂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将一片片雪花汇聚成降本增效大雪球。
依靠职工群众是鞍钢股份炼钢总厂的优良传统。早在2014年,该厂就以“创新网”为载体搭建“网络问企”平台,依托创新网、微信群等信息化载体和手段,把职工的技术革新意见建议纳入规范化管理流程,对被采纳发布的建议给予奖励,季度评选创新能手、年度评选创新英雄。
职工创效尝“甜头”,企业降本得“大头”。2022年度,该厂共有17177人次参与“雪球行动”,得到“即时奖励券”46.74万元,提出降本增效项目11106项,实施8800多项,核定效益9216万元。今年,该厂继续开展“雪球行动第二季”大降本活动,截至上半年参与职工5213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1246项,核定效益3564万元。
“鞍钢宪法”源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动实践,也需要依靠职工群众来弘扬。吴洪志说,鞍钢集团工会将把弘扬“鞍钢宪法”精神融入到推进鞍钢职工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与职工全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充分相信和依靠职工,努力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东鞍山地区铁矿石是“世界级”的碳酸盐难选矿,矿石难磨难选、选别流程长、选矿成本高。受制于这一先天“缺陷”,作为鞍钢重要原料生产基地的鞍钢矿业东鞍山烧结厂(以下简称“东烧厂”),在2018年陷入发展困境。
“当时厂里连续4年亏损,企业面临关停,一千多人可能都要另谋出路。”东烧厂选破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齐兴文说,铁精矿设计产能可达200万吨/年,但厂里无法突破180万吨/年的生产瓶颈,资源先天不足、生产成本高、体制机制僵化问题凸显,职工队伍士气低迷,多次面临停产边缘,成为国资委挂牌亏损企业。
以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职工队伍内生活力,扭转持续亏损局面,是摆在东烧厂面前的必然选择。
按照“鞍钢宪法”精神,东烧厂形成了“八个大家”市场化改革模式,即改革方案大家议、管理团队大家选、岗位编制大家定、岗位薪酬大家评、授权大家监督、外销市场大家跑、经营任务大家干、改革成果大家享,让每位职工深度参与企业改革。
“我们把原破碎作业区和选矿作业区整合成选破作业区,将原有52个岗位整合为30个,建立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赋予班组长考核分配自主权,每个班次结束后马上统计记录并上墙公布,每月末职工当场画票互评、汇总。”齐兴文说。
体制活效益好,职工收入高了,干劲足了。2020年,选矿产线突破200万吨/年的设计能力,2021年更创造年产222万吨的历史新高。2021年,东烧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2019年增长37%。
“改革不以减人为目的,不以牺牲职工利益为底线,不把职工当包袱。”东烧厂党委书记赵文利说,东烧厂抓住集团公司实施“双核”战略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难选矿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新建一条400万吨的球团产线,投产后制约东烧厂60多年先天资源不足的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70多年来,鞍钢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实施承包经营、股份制,深化市场化改革,成功重组本钢,在国务院国资委改革三年行动和三项制度改革考核评价中名列前茅,为国资央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鞍钢经验。
鞍钢集团管理与信息化部总经理杜民说,新时代新鞍钢必须将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把“效益有改善、员工有获得感、企业发展可持续”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统一,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释放潜力。
始终坚持强化科技创新
走进鞍钢股份冷轧厂彩涂分厂(以下简称“彩涂分厂”),车间内生产流水线高速运转,却只见寥寥数名工人。在生产线尾部操作出口处,随着一卷钢卷顺利下线,机器人挥舞“手臂”完成上套筒、贴标签、粘胶带等工作,随后无人天车将钢卷吊走并自动装车。
“以前都是人工操作,钢卷每十分钟下线一卷,我们职工就得去贴标签、粘胶带、运钢卷,一个班次下来职工得走上3万步。”彩涂分厂厂长郑昊说,上线了机器人和无人天车智能项目,劳动强度减轻了,工作效率提高了。
作为鞍钢集团冷轧产品系列中的高端产线,彩涂分厂拥有世界顶级技术装备和研发生产实力。然而这条“明星”产线投产后连续亏损,没为企业带来丰厚效益,反而时常陷入“不干少赔、多干多赔”的困境。
技术改造降本增效是破解亏损的关键。2021年起,彩涂分厂陆续推进机器人应用项目、无人天车+智能库管项目等11个智能化项目,组织一线员工把多年操作技巧和工艺诀窍融入项目建设,实现了投产即达效。从2020年三季度推进全面改革至2023年7月,彩涂分厂保持连续盈利,实现利润2.58亿元。
为了避免出现技改与实际不匹配、职工操作培训难度大等问题,彩涂分厂组建8支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三结合的攻关团队,让一线职工前期介入,在岗位需要、工艺需求等方面提出改造建议,实现改造与现场情况、员工培训相结合。“机器人以前都是工程师说了算,现在是我们说了算。之前设计的70多个动作,我们创新优化掉30个。”彩涂分厂尾部操作工陈浩说。
彩涂分厂的实践是鞍钢技术创新的缩影。成立70余年来,鞍钢始终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加快将“科技盆景”转化为“市场风景”。
鞍钢充分利用遍布全集团的367个职工创新工作室、857个创新小分队、1338个创新小组,每年投入创新项目支持资金1200万元,近年来共立项攻关5800余项,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创效能力。同时,鞍钢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全球首发特厚高强度核电安全壳用钢,突破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的国外技术壁垒;攻克贫赤铁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破解贫赤铁矿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建设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示范项目,力争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等。
新时代新鞍钢,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鞍钢智慧。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