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22:12 | 来源:新华网 2023 07/18 11:32:43 | 查看:377次
编者按: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被称为中三角,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它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在中国式现代化版图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特点。
打开中国地图,无论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还是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抑或是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三大都市圈,都呈现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就把三大中心城市作为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提升省会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舞活“龙腰”、挺起“脊梁”,三大都市圈各自发展亮点可圈可点:武汉都市圈立足“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高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大南昌都市圈作为衔接中三角、长三角的重要通道,在探索产业协同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长株潭都市圈发挥沟通中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作用,在谋求产业科创同兴同为的同时,以民生为核心提高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
2021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跃入优先提升的4个城市群之列,居于第一梯队。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成渝等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协同发展的深度、强度尚存在差距和瓶颈,未来亟待进一步创新机制,更好发挥协同效应,促使中三角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劲旅。
之一:科创高地挑大梁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为核心,辐射咸宁、孝感、天门、潜江、仙桃等城市,是中三角的重要支点,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当前,武汉都市圈内各城市锚定目标、同频共振、加压奋进,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走进武汉都市圈,一张张规划蓝图正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只争朝夕的氛围催人振奋。致力于建设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武汉都市圈的现代化远景令人期待。
打造现代化“九省通衢”
夏日炎炎,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同样火热。为早日实现通车目标,眼下成百上千名建筑工人正顶着烈日加紧作业。
“这是武阳高速最后一段隧道,对全线如期完工意义重大。”在桃花尖隧道工地,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技术员陈翔,正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填报施工数据。他告诉半月谈记者,2022年3月隧道启动施工以来,通过机械化同步作业、工序平行化施工,有效克服了延迟开工、施工难度大等不利因素,“目前隧道左幅已如期完工,隧道右幅也将于近期贯通”。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是武汉都市圈内重要交通干线,项目预计9月30日全线通车,将进一步完善武汉都市圈东南部路网,有力支撑武汉、鄂州、黄石同城化发展,还将助力构建起武汉、长沙、南昌三地之间快速便捷的“三角形”城际交通网络。
共建都市圈,交通当先行。武汉都市圈内,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于此交汇,立足“得中独厚”“得水独优”的比较优势,圈内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枢纽城市功能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枢纽港站,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聚集。
江水滔滔,清风徐来。在长江南岸鄂州市燕矶镇,一座座桥墩矗立,燕矶长江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作为串接鄂州和黄冈沿江发展轴、服务配套鄂州花湖机场的重大交通项目,燕矶长江大桥设计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速公路,下层为城市快速路。负责该项目的中交二航局项目部生产经理黄忠满介绍,上游侧塔柱已建设完成11段,下游侧塔柱已完成10段,大桥建设跑出加速度。
贯通主动脉、改善“微循环”,以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武汉都市圈积极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促进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直联快联通道,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推进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高铁项目,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武汉)运营能级,更加高效便捷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 肖艺九/摄
产业协同,强圈先强链
走进位于黄石开发区铁山区的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套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车间外,一批批5G通讯、液晶面板等产品正等待交货。
作为黄石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企业,超颖电子与诺德铜箔、宏和电子、台光电子等电子材料企业形成产业配套,在黄石市域范围内实现小循环,有效推动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优化升级。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直接为武汉市的大型光电面板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有效补强武汉显示产业链条,实现武汉都市圈的圈内循环。
根据规划,武汉都市圈要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密度;促进武汉市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GDP达到4万亿元。
黄石市经信局局长王斌说,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黄石与武汉组建产业联盟,两地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产业规划。目前,有近2100家武汉供应商为黄石企业提供产品或原材料,有近100家企业采购黄石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原材料。2022年,黄石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2%,突破300亿元,成为配套武汉的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同链,熠熠聚“光”。
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鄂州葛店与武汉光谷共建光电信息产业聚集区;黄冈与武汉联手打造光谷黄冈科创园;潜江从武汉引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全球规模较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与研发基地……在武汉都市圈,双向互动、高能级再造渐成常态,产业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有效激活了各城市资源禀赋优势。
立足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一体化发展,武汉都市圈内产业合作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都市圈GDP达3.22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占湖北省GDP近60%。产业集中度和集群化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有效提升。
武汉光谷,技术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作业 程敏/摄
打造科创“高地”,共享现代化红利
“激光还能洗东西?”不久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光谷”光博会上,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全球首套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装备前围满了人。
据悉,该装备的激光器、清洗头、视觉引导技术等多项核心部件与工艺均为自主研发。华工科技党委委员、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介绍,未来激光清洗装备还将应用于有轨交通、石油、化工等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抓科技创新就是抓发展,谋科技创新就是谋未来。
根据规划,武汉都市圈将加强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湖北省科技创新办公室出台行动方案,全力支持将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打造成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创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今年3月25日,大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揭牌成立。当天,创界生物、阿罗斯、冠臻光电、翊通铸业、觉辰工艺等大冶本地企业正式签约入驻离岸科创中心。
“成立离岸科创中心,有利于企业利用武汉人才和科创资源。”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永振说,企业将深入对接光谷创意产业园、湖北美术学院等资源,更好在数字文化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发力。
当前,武汉都市圈内各城市纷纷抢抓“风口”,全力招引人才,推进科技同兴。
咸宁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平台构建、园区建设等展开合作;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投运以来,已从光谷引进孵化企业8家,28家黄冈本土企业进驻并建立研发机构;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武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在研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达99个,创历史新高……
“科创势能加速释放,内生动能更加强劲。”湖北省经信厅副厅长周开斌说,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涌现出每秒1.6Tb硅光互连芯片、2K高频PWM柔性屏、国产EDA软件、7nm智能座舱芯片等一批国内首款产品及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流域综治,守牢绿色基底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区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尺。
6月1日,武汉市与仙桃市共同召开新闻通气会,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通顺河下游的武汉市向上游的仙桃市交付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这是武汉都市圈首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金。
全长195公里的通顺河流经武汉都市圈内的潜江、仙桃、武汉等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300余万人的母亲河。去年5月,武汉市和仙桃市探索实行通顺河流域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经过一年的实践,通顺河仙桃来水及武汉经开区河段水质均达到III类,仙桃上游来水水质优于目标要求。根据协议,武汉市需给予仙桃市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00万元。
“生态补偿犹如强力纽带将河流上下游紧紧捆在一起。”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表示,相关协议履行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武汉都市圈生态同治的生动实践。
目前,武汉都市圈已建立生态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和沟通联络机制;长江、汉江、梁子湖、斧头湖、府澴河、天门河等跨市流域上下游城市,分别签订了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武汉、黄冈、黄石协同推进全域“禁鞭”……
大江大湖大武汉,为加快形成“全域一张图,全局一盘棋”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武汉市正在牵头编制《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规划》,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筑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城乡生活污水实现“零直排”、基本形成统一协调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等方面着手,切实践行“两山”理念。
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实验室,监测人员对底栖动物样品进行鉴定 肖艺九/摄
民生同保,“一圈通办”
“我被困在电梯里了,请快点派人来。”6月7日,武汉都市圈963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工作人员接到鄂州市民打来的求救电话,被困人员从求助到获救不到半小时。
今年4月,由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武汉市特检所承建,武汉都市圈963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正式开通。据介绍,今年年内,武汉都市圈内所有城市在用电梯均将接入这一平台,逐步实现九城同享电梯快速救援服务。
这是武汉都市圈内城市整合应急资源、完善救援网络的务实之作,也是推动圈内民生同保、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创新之举。
目前,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已达410项,基本涵盖民生高频重点事项;“武汉通”已在孝感、仙桃、天门、鄂州四地及黄石城区、大冶、阳新等实现“一卡通用”;圈内九市实现公积金“相互认”“自由转”“就地办”“打通用”“系统联”;旅游景点“跨城通赏”,启动圈内城市旅游年卡,上线景区60余家……
今年5月底,针对群众呼声较高的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市人社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发布社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四市将在社会保险数据信息共享、待遇领取资格协助认证、灵活就业社保业务通办、工伤保险医疗协查合作、违规领取待遇异地协查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跨市通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霞表示,“民生同保”是武汉都市圈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体现。未来需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公共资源互惠共享。
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十年翻一番”要求,圈内城市将聚焦做大规模能级、做强发展质效、做实项目产业、做优营商环境,切实推动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加快建成中三角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支点。(记者 李鹏翔 王自宸 龚联康)
之二:融城,融出“幸福圈”
湘江北上,与中三角的稳定结构呼应,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如三个支点般依江而立。作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衔接,长株潭创造了湖南42%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已然成为中三角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点。
从1997年湖南省提出长株潭一体化战略开始,长株潭已历经20多年建设探索。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株潭都市圈加速公共服务同城一体、产业科创同兴同为、生态“绿心”共护共享,聚势谋划现代化。
在长株潭融城的核心片区长沙市湘江新区大王山,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云巴正在运行 郭立亮/摄
民生“幸福圈”
民生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要以群众的感受作为评判标准。
每天早上7点,家住长沙雨花区的倪女士,都会在香樟路站乘坐长株潭城际铁路,到株洲职教城上班。“40分钟就能到,像坐公交一样方便。”倪女士说,她每天坐城铁上下班,每班列车间隔只有几分钟,早晚高峰若错过车次,也不用担心等很久。
2016年,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贯通湘江两岸、连接长株潭三市的线路。今年6月,连通长沙、湘潭两地的长株潭西环线一期工程内部导向设计全部张贴完毕,正在为全线试运行做准备。作为长沙地铁3号线的延长线,长株潭西环线一期工程是“轨道上的长株潭”标志性项目,将成为市民快捷跨市出行的一条民生线。
根据布局,长株潭都市圈近期计划推进建设10个轨道交通项目,预计新建里程376公里,总投资约963亿元。
“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一直围绕‘高质量、同城化’做文章,其中,经济社会发展要高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要同城化。”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主任吴小月说。
居住在长沙的宋女士,原计划回户籍所在地湘潭办理教师资格认证,通过“我的长沙”App长株潭服务专区,免去了来回跑的烦恼;生活在长沙的李先生,在距离自己居住地更近的株洲云田镇高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通过跨域通办窗口,办理了老年证;计划在株洲创业的陈女士,通过长沙市雨花区政务中心提交了办证相关材料,拿到了长株潭区域首张跨市办理的营业执照……
近年来,长株潭三市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都开通了“跨域通办”专区;三市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均开设了“跨域通办”专窗,户口簿、身份证等125种电子证照可实现互通互认,人社、公积金、医保和户籍等5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可跨域“网上办”“指尖办”“大厅办”。
只有城市间高度协同,才能进一步打破壁垒,推动公共资源与服务共享。长株潭三市建立了长株潭都市圈政务服务和数据共享联席会议机制,制订了《长株潭都市圈政务服务一体化和数据共享工作合作事项》。
三地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就医“一卡通”,三市医保实现同城同年限、同城同定点、同城同结算,三市住院费用在联网医疗机构可直接结算;长沙“名校”开始向株洲、湘潭延伸,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开展交流轮岗试点;长株潭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协同服务平台启用,三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
半月谈记者调研走访中,多名干部群众认为,随着长株潭“融城”程度不断加深,缩短的是时空距离,扩大的是生活范围;减少的是政策阻碍,提升的是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位于湘潭市韶山市的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 谢茂丰/摄
产业“协奏曲”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长株潭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定位逐渐清晰——“创新谷”长沙,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动力谷”株洲,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占据高端;“智造谷”湘潭,能源装备、海洋装备、金属新材料产业等基础雄厚。
错位布局之“分”,造就协同发展之“合”。
走进位于湘潭市韶山市的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简称“雨韶智能制造产业园”),精密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等智能制造企业拔节生长。这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首个“飞地园区”,也是长株潭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的“试验田”。
湖南省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在异地通过共建或托管等方式建设工业项目。
以雨韶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例,雨花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成熟,但空间受限,而韶山高新区产业配套基础好,承载能力强。韶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赵修平说,地缘接近、设施联通、产业契合,两地共建园区,更像是一场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奔赴”。
如果说“飞地园区”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外溢,“配套园区”则更注重从延链补链寻找价值。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田心高科园出发,仅18公里就到达湘潭天易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园。占地1100余亩的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内,150多家企业主要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等产业配套,深度融入长株潭轨道交通产业链。
产业协同,带动长株潭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一体化注入强劲动能。今年3月,中车株洲所、三一集团、清华大学共同启动我国首条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试验线,探索未来新能源重载公路货运的新路径。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凝聚科创合力成为“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的显著特征。
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产业优势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要素快速流动……半月谈记者注意到,依托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市产学研一体化赋能产业升级,持续汇聚创新合力,寻求“最大公约数”。
目前,长株潭地区已形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新材料、信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长株潭地区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711.8亿元,同比增长76%。
绿色“同心圆”
长株潭“品”字结构的中心区域,一块总面积528.32平方公里的绿地被称为“绿心”。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它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一抹绿,更藏着长株潭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秘诀。
2011年、2013年,湖南省陆续颁布《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保护“绿心”不受城市化进程的“蚕食”。
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带,177平方公里的行政面积内,有171.47平方公里被划入“绿心”。初夏,跳马镇石燕湖村的“育景园”郁郁葱葱,上万株特色苗木“珍珠红”挂满果子,静待秋风吹红枝头。
龙燕与丈夫共同经营苗木生意,2009年之前,由于征拆等原因,频繁搬离经营场地是夫妻俩的常态。如今,依托“绿心”带来的环境优势,他们成立了湖南育景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石燕湖村流转200余亩土地,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珍珠红”(无刺枸骨)树艺培训基地。
龙燕说:“从过去的‘种树卖树’,到如今的‘种景卖景’,我们大幅提高了苗木的产品附加值,还开发出了‘珍珠红’茶、酒等产品,这是‘绿心’对我们的馈赠。”
在“绿心”内,90%以上的区域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仅10%的区域被划为控制建设区。除了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休闲设施建设以外,“绿心”内禁止上马工业和其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
今年1月,湖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总体设计》。“绿心”上,一座三市群众共享的中央公园呼之欲出。
在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跳马片区,一期约10公里绿道已基本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今年8月投入使用。原始的山林土路变身健身绿道,将成为长株潭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长沙市雨花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说,绿道沿线还将建设多个不同风格、主题的“驿站”,开展深度文旅的策划、建造和运营,打造高品质的共享空间。
“绿心”的生态价值转化正在加速,大批闲置资源被盘活,经济发展模式变“绿”。在长沙市跳马镇、湘潭市昭山镇、株洲市九郎山景区等“绿心”范围内,不少当地村民在政策鼓励下将闲置农房变客房,大力发展民宿及农家乐等生态产业。
来到长沙天心经开区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很难想象,这个代表着绿色、智慧的数字新基建项目,崛起于一家退出的饲料厂之上。地处“绿心”深处、长株潭“融城”核心区,2018年,天心经开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工业退出,发力数字经济产业转型。
天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宇表示:“这里汇聚了湖南地理空间、气象、地质、能源等7大数据中心,布局了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平台,‘天心数谷’粗现雏形,数字经济规模接近300亿元,数据产业迎来高速发展。”(记者 刘芳洲 谢奔 参与采写:半月谈记者帅才、余春生)
之三:鄱阳湖畔“链式生长”
以“英雄城”南昌为中心,北含九江、东至上饶、南抵抚州、西接宜春……走进南昌市规划展示中心,一幅幅大南昌都市圈现代化规划图,在声光电技术的呈现下分外醒目。自2019年江西出台《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来,这一跨行政区划的都市圈,作为衔接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的重要通道,正如火如荼铺开建设——
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汽车、VR等产业链式生长,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快速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延伸,加快建设全国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试验区;生态保护和治理从因水相争到因水相亲,“一江碧水两岸新”成为现实,目标是成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一个现代化的大南昌都市圈正一步步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
江西兆驰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调试编带机轨道 胡晨欢/摄
从各搞一摊到链式生长
在南昌经开区南昌同兴达精密光电有限公司里,公司副总经理张韶拿着一个宽仅6.5毫米的方形摄像头饶有兴致地介绍说:“别看它块头小,市场可不小。现在公司的月产量是300万个,仍然供不应求。”
而在几百公里外的抚州,另一块屏的发展之快同样让人惊讶。从南昌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变身为抚州可年产1.2亿片手机玻璃盖板的电子信息企业,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
一个是“同城产业配套”,一个是“跨城产业溢出”,两块屏的背后是大南昌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近年来,大南昌都市圈大批量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逐步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电子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
都市圈,首先是产业群。
大南昌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集中力量发展新产业、布局新经济,联手打造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在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南昌高新区主攻生物医药和中成药、进贤主攻医疗器械,抚州高新区主攻生物医药和中医药、樟树主攻中成药,合力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内领先的中医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依托南昌小蓝经开区、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汽车工业园、抚州高新区等,坚持整车集聚零部件、零部件吸引整车的双向推动发展战略,目前已聚集江铃新能源、百路佳新能源等整车生产企业,引进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
——在虚拟现实产业方面,以红谷滩VR产业园及新建区AR硬件产业园为核心载体,以南昌高新区、新建区、小蓝经开区等为辅助载体,重点发展虚拟现实终端设备、核心组件、交互设备、专用软件和虚拟现实集成、测试业务,加快构建形成“硬件+软件+相关服务”的产业生态,打造“南昌世界级VR中心”。
产业链的壮大,离不开创新链的支撑。
今年4月,南昌实验室启动建设,按照“企业化科教融合”机制运行,把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高端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孵育高科技产业。
大南昌都市圈聚集了江西省五分之三的科研机构和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汇聚江西省70%以上的科研工作者,拥有20多个国家级和200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超过江西省一半的创新创业平台。
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为核心,加快打造都市圈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共享创新平台:依托南昌的工业设计研究院,丰城市的江西工业设计小镇从无到有,工业设计和教育装备产业蓬勃发展;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以及南昌的华星检测公司,樟树市建设了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和中药质量第三方检测检验中心……这样的协同创新如今越来越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汽车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协同创新的同时,南昌市放眼全国大院名校借脑引智,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
依托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集群,大南昌都市圈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过40%,拥有全省全部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
城市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须“一马当先”。
南昌东郊,瑶湖之畔。十多年前,这里荒草丛生,还是一片水塘滩地;如今,一座现代化航空产业新城已经拔地而起。
江西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宁民说,公司历经5年多时间研制生产的一款小型发动机已经定型,成为国内首家为中大型无人机提供动力产品的民营企业。
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南昌的航空产业已涵盖整机研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新材料、试验试飞等多个环节,一条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链正加速完善。去年,全省航空制造规模居全国前三,其中南昌贡献了“半壁江山”。
不仅是航空产业,在电子信息、汽车等多个行业,南昌“首位度”日益提升,驱动作用不断增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南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省90%以上整车产自南昌。江铃集团作为产业链龙头,与大南昌都市圈内150家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一级配套,间接带动上千家相关企业发展。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表示,南昌要主动作为,加快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推动都市圈内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南昌的引领带动作用。
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联通智·云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在检查服务器运行情况 万象/摄
从“圈内互通”到“圈外广联”
今年5月,昌九高铁全线首座隧道——铁箬岭山隧道顺利贯通。昌九高铁建成后,未来南昌到九江有望从十多年前的90多分钟进一步缩至20分钟左右。
一个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互联互通——
从南昌西站乘坐高铁出发,沿沪昆线15分钟到宜春高安,沿昌福线25分钟到抚州东乡,沿昌赣线27分钟到宜春丰城……打开铁路运行图,一张越织越密的高速铁路网在大南昌都市圈内延伸。
不止高铁。随着大南昌都市圈的建设,一个以南昌为中心,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路网等为支撑的“1小时出行交通圈”正在加快形成,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内互联互通、整体融合。
全国人力资源行业知名企业伯乐遇马集团,先后在大南昌都市圈内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布局设立园区或基地。“我们坐高铁或开车,从南昌到这些园区或基地,基本上1小时都能到。”伯乐遇马集团副总裁杨峰说。
公交畅行——
10年来,139路公交车风雨无阻,往返于南昌和九江永修县间。这是江西首条跨设区市公交线路。如今,随着大南昌都市圈的建设,南昌已开通至共青城、庐山西海等多条跨地市的城际公交线路,极大方便了都市圈内群众的往来互动。
南昌已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外地车辆可全天候畅行;增开南昌至周边市县的公交班线;推动南昌地铁向周边城镇延伸……
“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以来,每天从各市、县、乡来南昌就医的人数量明显增多,我们开行了‘大南昌都市圈’医养直通车,为群众提供定制商务车、客运班线两种直达方式。”江西都市城际公交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邓皓敏说,周边多地群众可在手机App上直接预约车辆,实现从家门口到医院的一站式直达。
内联外通——
今年6月2日,昌景黄高铁引入既有衢九铁路景德镇北站过渡版信号软件换装I级施工圆满收官,标志着昌景黄高铁和衢九铁路顺利“牵手”。
昌九城际铁路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马水生说,昌景黄高铁建成通车后,将结束景德镇、浮梁、乐平、余干、鄱阳等县市不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历史,形成江西连通长三角的又一条高铁大动脉。
放眼今日的大南昌都市圈:看陆路,由京港、沪昆等干线铁路构成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呼之欲出,沪昆、福银等高速公路在这里交会,依托南昌国际陆港联通世界;看水路,赣江千年黄金水道正在重振,一批批货物经九江港实现通江达海;看航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正加快扩建,迈入4E级机场运行F类飞机时代……
南昌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俞剑平表示,南昌正着力构建都市圈内1小时、全省设区市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的快速综合交通网络。
江西南昌,智能玻璃大棚 万象/摄
妙算“生态账”,扩增“含绿量”
去年以来,拍摄江豚十年的生态摄影家余会功惊喜地发现,赣江流域南昌段的江豚越来越多了,他曾在数天内连续看到了30余头江豚。
“江豚是生态环境优劣的‘晴雨表’。”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说,得益于大南昌都市圈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鄱阳湖畔铺展开来。
大南昌都市圈紧临长江、鄱阳湖,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核心地带,一体化推进流域生态治理,让南昌成为新晋“国际湿地城市”。
发现绿色溢价,从穷守青山到喜见金山。
靖安县三爪仑乡地处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5.7%,已成为大南昌都市圈的“后花园”。去年,靖安县“两山转化”大数据平台正式启用,将零散、闲置、低效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整合推向市场。港背村村民包孟希创办旅游公司,竞标获得村里3公里河道水域和岸边闲置农房经营权,规划建设乡村旅居度假小镇。
“租金可以让村民获得收益,度假小镇建成将提供工作岗位,让村民们能在家门口上班。”三爪仑乡党委书记刘兆单说,这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保护绿水青山的积极性。
不负青山,喜见金山,都市圈各城市一方面核算自然资源资产,将土地、林木、水等生态资源“入账”;另一方面积极对生态资源开展价值评估,为绿水青山“定价”:在抚州市,通过林业碳汇交易,1吨好空气卖出11.5吨自来水的价钱;在上饶市,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湿地银行”;在赣江新区,全国首笔“碳减排挂钩”风电并购贷款8100万元成功投放……
引领绿色风尚,从奖励“碳币”到获得收益。
5年前,抚州市发起了一项倡议——市民生活中步行、骑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都能在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绿宝”上折成“碳币”积分,可用于消费,以此推广绿色生活。
5年后,这项倡议的范围已扩大到大南昌都市圈,城市间打通了奖励兑换的壁垒,在城市间“碳币”积分可兑换停车券、超市优惠券或景点门票等。“绿宝”碳普惠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6月初,大南昌都市圈已累计注册会员151万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8万吨。
盛夏水涨,鄱阳湖碧波万顷,与长江交汇处货轮往来。大南昌都市圈上演着“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新图景,生态“含绿量”逐步转换成发展“含金量”。(记者 郭强 余贤红 黄浩然)
(本期特稿编辑:李建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